董卓是三国史中重要的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最早出场的"大反派"。
在东汉政坛上,董卓可谓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所欲为、炙手可热。可这位一代枭雄,却仅仅控制东汉政权三年,便身死政败,横尸街头,落下遗臭千年的千古骂名。
董卓匆匆而亡的背后,固然与其自身贪婪残暴、倒行逆施关系紧密,但究其根源,更与其一生紧密相连的凉州力量有关。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仅从地域影响来看,凉州势力的起、盛、转、衰,直接决定了董卓一生的"是非成败转头空",真可谓是成也西凉,败也西凉。
董卓自幼生长在大西北陇西一带,这里是中原与西羌连年交锋之地,长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当地百姓习武尚勇,民风彪悍。
生于斯、长于斯的小董卓,自幼耳濡目染、好武善斗,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史赞"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更可贵的是,年纪轻轻的董卓并不甘心仅做一名"武夫",他凭借一身侠肝义胆、过硬拳脚,常年遍游羌族区域,广泛结交豪杰,逐渐精通了羌胡事务,还以"健侠"扬名凉州,人脉甚广,颇有威名。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君良家子的身份入选羽林郎,走上了从军报国之路。一上战场,董卓的军事才能便得到充分施展。
永康元年,东羌叛乱,朝廷派张奂、董卓前去镇压,很快便"大破之,斩其酋首,首虏万余人,三州清定"。
中平元年,北宫伯玉、边章谋反,朝廷派多路将领反叛,独董卓"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
凭借赫赫战功,董卓也逐渐从军吏上升为将军,具有了雄踞一方的军事资本。
可就在董卓履立战功的同时,也成为朝廷中某些当权派的"眼中钉,肉中刺",无端的陷害打击,使他的仕途起起落落、坎坎曲折。
建宁二年,张奂"陷以党罪、禁锢归田里",董卓被连坐免官。中平元年,因讨伐黄巾军兵败抵罪,又回到凉州。
一路征战、几起几落,董卓仕途几乎一遇挫折就回到凉州,而一回到凉州,就能再次被启用重用。
不知不觉间,董卓开启的全新人事变动,却也为他的加速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