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我们聊了张浚,这是一个能人,但最终还是因为某些原因被撤职。

很多人认为,张浚之所以被撤职,是因为富平之战打得太窝囊,进而导致西北丢失,其实这些事和张浚被撤职并没有太大关联。

富平之战是建炎四年的事,后来逼反环庆和泾原军队,导致西北丢失也发生在同年,而张浚被撤职,则是在三年之后的绍兴三年。

三年,遣王似副浚……浚闻王似来,求解兵柄,且奏似不可任。宰相吕颐浩不悦,而朱胜非以宿憾日毁短浚,诏浚赴行在。

张浚之所以会被撤职,是因为此时的西部战线相对稳定,如果再把张浚留在西部,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张浚在西部的时候,那可是军事、政治、经济、人事一把抓,妥妥的大权在握,更是无可争议的强权人物。

这种人适合在危难中收拾烂摊子,一旦情况有所好转,就必须对他进行一定程度的压制,否则当地得不到休息,始终在折腾,很容易会坏事。

张浚不能继续留在西部,所以赵构便将他召回中央。如果没有意外,在接下来的几年,张浚会成为一个闲官,将来哪里用得上他,再委以重任就是。

可张浚在经营西北的时候,得罪了太多的人,所以回到中央之后,依然有许多人弹劾他擅权,赵构便得将他撤职。

炳又言:“前此人臣,未有如浚之跋扈僭拟、专恣误国、欺君慢上者,浚兼有众恶,望早赐窜黜。”同亦论奏如炳言,故浚遂罢,未几,谪福州居住。

如果赵构下定决心要死保张浚,他肯定能做到,但赵构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赵构希望大家知道,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者。大家千万不要试图挑战皇帝的权力,因为皇帝随便一句话,可以让你上天,也可以让你入地。

一切是显然的,皇帝信任张浚,张浚马上就可以权倾朝野;皇帝怀疑张浚,张浚马上就什么也不是了。

当然了,皇帝在行使类似的权力时,通常不会直接出面,而是由监察部门官员出面。

想当年,韩世忠依靠军功,公然挑战政府权威,监察部门的官员直接就抨击韩世忠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

殿中侍御史赵鼎言:“南夫缓不及事,固可罪;然世忠躬率使臣排闼而入,逐天子之京尹,此岂可训!请下诏切责世忠而罢南夫,仍治其使臣之先入者,此为两得。”

现在,张浚在西部地区涉嫌侵犯皇权(虽然是皇帝默许他的),但是监察部门也会出来抨击他。

事实上,任何一个官员,都会受到类似力量的制约。因为,监察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挑官员的毛病,而且没完没了地给皇帝打小报告。

监察部门在抨击某个官员时,皇帝通常有四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就是大骂监察官员,认为这是胡说八道。

第二种态度,就是假装没看到,不做任何批示,对此不置可否。

第三种态度,就是把相关内容,私下拿给相关官员看。

第四种态度,就是把相关内容做出重点批示,让有关部门严厉查处。

当监察官员出来抨击某个官员时,皇帝持哪种态度,就看皇帝想怎么处理他了。

如果皇帝还想重用他,自然大骂监察官员;如果并没有重用他,也没有处罚他的意思,自然会不做任何批示;如果皇帝想给他点小的处罚,或是让他体面退休,自然会让他看看相关材料;如果皇帝想整他,自然会对此做出重点批示。

皇帝显然没有整张浚的意思,所以面对监察部门对张浚的抨击,皇帝先是不置可否,然后就让张浚了解一下相关材料。

张浚现在的主要错误,就是他从前的权力太大了,如果皇帝再认可他的功劳,那该如何对待他呢?

此时的张浚已是权倾朝野,再表彰功劳,他随时可能拥有功高震主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监察官员一再出来抨击张浚,皇帝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张浚下野了。

等张浚再度出山时,张浚就得感谢皇恩浩荡,哪敢翻从前的旧账呢?

在这种背景下,张浚从前的功过,就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之中。

你说张浚有功吧,政府似乎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张浚的相关功劳,相反还撤了张浚的职;你说张浚有过吧,政府不但一直重用张浚,而且在关键时候,还会让张浚出来领衔军事行动。

张浚进入川陕,可以凌驾于所有军政长官之上,主要依靠什么呢?就是中央政府的委任状。

在这种背景下,张浚在川陕地区说一不二,显然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因为谁也不要说自己有多牛,皇帝随便派一个文职官员,就可以决定你的升降沉浮。

张浚是标准的文职官员,所以赵构在授予张浚权力时,那是一点也不吝啬,直接让他全权负责川陕。

文职官员权限再大,也无法反了天;相反,文职官员如果能利用这种机会,在地方打开了局面,就等于提高了皇帝的权威。一切是显然的,一个文职官员拿着皇帝的一张委任状,进入一个大佬林立的地区,就能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皇帝的权力有多大,大家可以想象。

总的来说,皇帝驾驭天下,就是靠类似的方法:以文职驾驭武职,或是以宦官驾驭军政长官。

在文职驾驭武职的格局下。

文职缺乏与皇权对抗的力量,武职无法突破文职的制约,也无法拥有与皇权对抗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就不用担心政府无法指挥枪杆子了。

这种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想要具体操作它,却需要客观条件支持。否则,晚唐五代200多年时间,皇帝早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事实上,从安史之乱开始,所有的皇帝都受这个问题困扰。因为,从安史之乱开始后,枪杆子好像失控了。直到赵匡胤玩了传说中的杯酒释兵权,失控了200多年的枪杆子,才开始让皇帝牢牢抓在了手里。

在此过程中,皇帝必须得让武职官员看到,你别以为你拥有千军万马,皇帝随便派一个文职官员过去,就可以把你踩在脚下。

问题是,在晚唐五代200多年的时间里,文职官员绝不敢对拥兵大佬如此做派的,事实上,就是皇帝敢这样做,也会让拥兵大佬打脸的。因为,老子认得你是谁,老子的小弟可真未必会认得你是谁。

当然了,在此过程中,皇帝也必须得让文职官员看到。文职官员的权力再大,也只是皇帝赋予的,皇帝一纸诏令可以让你上天,也可以让你入地。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皇帝显然没有这种实力。因为当时的文职官员,都有着深厚的家族背景,皇帝想靠一纸诏令决定人家沉浮升降,皇帝也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

从宋代以后,皇权终于开始真正变得神圣起来,因为从此以后,文职官员就是皇帝的打工仔。所以,张浚牛到了天上,皇帝一句话,也可以让他啥也没有了。

后来的秦桧之所以表现得比张浚还牛,是因为南宋有一口大锅需要有人来背,秦桧愿意去背,也能背得起来。

赵构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告诉大家,你们对现行的国家政策有什么不满,对秦桧说就行了,因为这一切都是他负责的。

赵构后来能被儿子逼得退位,就是因为秦桧死后,没有人替他背这口大锅了,于是主战派兴起时,赵构顿时进退失据了。

如果有秦桧还活着,即便主战派兴起,赵构也只需要撤秦桧的职,或者把他杀掉就行,总而言之一句话:奸臣误我!

问题是,秦桧死了,这口大锅就得赵构亲自背了,一旦出现问题,他连个缓冲区都找不到。因为,高举主和大旗的人,分明就是皇帝本人。

赵构的儿子在主战派的支持下,把赵构挤到一边,就开始大张旗鼓的北伐了,结果让金国打得满脸都是血,最后只能高呼,群臣误我!

换而言之,我一心主战,问题是将领全是饭桶,我有什么办法呢?于是,他又开始玩他老爸赵构玩剩下的东西了。

经过这样一折腾,赵构的儿子把主和的这口大锅让官员将领给背了。总而言之,我是一心主战的,我是一心北伐的,问题是,你们一个比一个饭桶,你叫我有啥办法?

大宋帝国一直是类似两党执政。

主和派上台,主战派下野;主战派上台,主和派下野。在这种权力格局下,赵构自然敢赋予秦桧巨大的权力。

许多人总说,秦桧有威胁赵构的权力,实际上,秦桧拿什么来威胁赵构啊?

在主和、主战并存的格局下,秦桧既然高举主和大旗,就注定他无法威胁赵构。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主战派直接让秦桧血溅五步,秦桧找谁说理去呢?

在这种两派并存的格局下,只有超然于主战、主和力量之上的人,才可以掌控局势。不要说秦桧了,就是赵构突然走到前排,亲自扛起主和大旗,一个风吹草动,都会被逼得禅让皇位;秦桧高举主和大旗,就敢去威逼皇帝,那不是找死又是干什么呢?

赵构的儿子高举主战大旗,在主战派失势后。就是以双重身份存在的。

从表面上,赵构的儿子是主战派的首脑;实际上,赵构的儿子一直执行着秦桧时代的战略格局。总的来说,赵构的儿子高呼主战的口号,但是执行主和的路线。这样一来,赵构虽然想夺回权力,也是无从下手了。

因为,赵构的儿子同时满足了主战、主和两派的利益诉求,而失去秦桧的赵构,显然无法处于这样超然的位置上。

书归正传,我这里所说的文职、武职,并不是以官员会不会练武区分的,也不是以官员是不是有权指挥军队区分的,而是以他们的军权来源区分。

一个官员,如果有自己的嫡系军队,他就是一个文弱书生,即使从来不亲自指挥军队,他也是标准的武将。

因为,一个官员拥有自己的嫡系军队,他的权力就是源于自己的军队,皇帝对于这种将领,通常是缺乏安全感的。

这种官员在许多时候,并不会在乎皇帝的命令,而是关注自己军队的意见。因为只要能让军队满意,就算皇帝不满意,他也会继续拥有军权;反之,皇帝对他很满意,但是军队对他不满意,他也会丧失军权的。

一个官员,如果并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只是依靠皇帝的一纸委任状,他就是会降龙十八掌,他也是文职官员;当然了,他即使有权指挥三军,他也是文职官员。

因为,一个官员没自己的嫡系军队,只是依靠皇帝的一纸委任状拥有权力,那皇帝一句话,可以让他上天,一句话也可以让他入地的。

空降的文职官员进入地方,通常是代表中央控制拥兵大佬的,所以他们与地方军政长官的关系,通常并不会太融洽。

当然了,这也是最考验他们军政能力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央政府权威有限时,就更考验他们的军政能力了。因为,拿着皇帝的一纸委任状,就敢凌驾于当地军头之上,军头们一旦翻了脸,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事。

对此,只要看看前面的王庶就可以知道了。

王庶号令当地的军政大佬,当地的军政大佬直接就敢打王庶的脸,甚至一度有要杀他的意思,最后没有杀他,也把他的大印夺走,然后把他赶走了。

将军曲端者,建炎中,尝迫逐帅臣王庶而夺其印。

但张浚不是王庶,中央政府也不是以前的中央政府。所以,张浚进入川陕,经过一系列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很快就把川陕的军政长官,都收拾得服服帖帖。

张浚在富平之战前后的表现,立足于中央政府的角度,显然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胜败兵家事不期,打个大败仗很平常啊;当然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逼反个把军头,也是很平常的事啊。而让如虎如狼的军人,看到朝廷命官发自心底的害怕,那就等于帮助皇帝,牢牢抓住当地的枪杆子了。

许多时候,官员下野也好,被撤职也好,通常都不意味着政治失势。

秦桧是如此的,张浚也是如此的。皇帝让他们下野、或是撤他们的职,只是因为现在不需要他们了,如果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启用他们。

甚至而言,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岳飞等人,被罢免兵权后都是如此的,只要时局需要,马上就会恢复权力,因为他们的影响力、级别太高了。

事实上,这种在野力量的存在,是皇帝驾驭在职军政长官的一种利器。

你千万不要说自己有多牛,皇帝明天随便叫几个下野的官员回来,就能把你整到一边去。

你千万不要说自己有多牛,赋闲在家的那几位大哥,叱咤风云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现在,也就是那几位大哥回家赋闲了,才显出个你来。不要说皇帝让那几位赋闲在家的大哥出山了,就是那几位大哥赋闲在家,你在公开场合说到人家时,也不敢流露出不恭敬的表情。

再说得具体点,刘、张、韩、岳赋闲后,自然是没有权力了。但是,如果有军头敢不服赵构,赵构一纸诏令把刘、张、韩、岳这种级别的军方大佬全放出来,估计不用打仗,也能把不服赵构的军头吓死了。

在晚唐时代,大唐皇帝就是这样利用郭子仪的。

郭子仪通常都是处于下野的状态,但是一旦有需要,郭子仪就会出来,当然了,郭子仪一出场,自然会把皇帝交给的任务完成的干净利索。

因为郭子仪非常明白自己的地位,所以郭子仪一直混得非常好。

下野的军政长官就是皇帝放入鞘中的绝世神兵。只要皇帝想用他们,随手拔出来,不要说大开杀戒了,就是这神兵的光芒,也足以把反对派吓退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大宋许多下野、赋闲在家的官员,虽然不在位上,但是他们的地位、级别、待遇都是非常高的。

甚至而言,皇帝虽然不给他们权力,而且他们也都表现出一副安享晚年的样子;但是有人敢对他们表示不恭敬,也会为此付出代价的。

张俊退休后,有一个从前的小弟,不愿意给张俊面子;张俊当时就气得要死要活,因为真是人一走茶就凉啊!张俊希望赵构给他扳回这个面子,于是,张俊从前的那个小弟,直接就失势了。

至是俊解兵柄已久,德浸不礼子盖等而罢之。俊怒,每诉诸朝,左仆射秦桧亦忌其勇,诏乃罢德为浙东总管,以统制官王权代之。

面对你从前的老上司,你没事跟他们走得太近,皇帝自然会猜忌你;但是你因为自己的老上司退了休,就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留,皇帝也会觉得,你就是一个十足的小人。

当然了,这些在野的大佬,必须得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他们的权力、地位是皇帝一念之差的产物。

所以,在家呆着的时候,你千万要老老实实,你想复出,就等时局发生变化,就等皇帝需要你 ,千万不要自己谋取机会,因为你敢自己谋取机会,是不会有好果吃的。

当然了,如果没有再利用你的时局,皇帝也没有用你的意思,你就只能怪自己命苦了。

当然了,不论你在朝在野,级别、待遇、地位都是很好的。因为你毕竟是皇帝手中的神兵利刃。

皇帝撤张浚的职,自然是因为皇帝需要打压一下张浚的锐气。问题是,如果皇帝感觉没有张浚也能应付局势,张浚就是有可能永远的赋闲在家了。这一切,是谁也无法预测的。

张浚被撤职后,以张浚的政治洞察力,自然会知道,自己升降沉浮,只是取决于皇帝的一念之差;所以,面对人们的非议,面对皇帝卸磨杀驴的行为,那是一句怨言也没有,只是一再表示反省自己。

宋金第一次大决战时,赵鼎虽然力主大宋与金国硬桥硬马的开战;却也感觉自己无力挑起这副担子,于是就请皇帝马上启用张浚。因为,这大规模的战略决战,除了张浚那种霸气冲天的人,恐怕还真没有人能挑起这种大梁的。

在这种背景下,张浚再度复出。当然了,张浚人生的巅峰时刻就此开始了,而且南宋也开始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