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古至今,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为讲好威海故事、传承威海文化,政协威海市委员会主编出版了《故事中的威海》一书,从地域记忆、家族印记、历史往事、文化名人、政界良吏、沙场铁骨等主题入手,收集整理了一系列好故事。即日起开设专题,对书中故事进行连载,欢迎关注!
第二章丨家族印记丨
《姜房与万户村》
文字:高玉山
距乳山市区东北20多千米处有一个村庄,名叫万户村。看名字,觉得必定是个户数众多的大村,其实全村360户,人口1000多人,只能算是个中等村。可为何取名“万户”?这还要从一个名字叫姜房的人说起。
万户村村民都姓姜,姜姓为胶东土著旧族,与峒岭村姜姓为同一先祖,其远祖也是姜太公子牙后裔。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姜太公28代孙姜永泰到此地落户,取名山庄。此后,姜氏世代继赓、开枝散叶,1300多年过去了,山庄已是人烟旺盛。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金军攻陷胶东,村民出于民族意识和对故国的思念,更村名为鲁宋里。
光阴荏苒,世事多变。到了金末元初之际,山东境内战乱交织。宋金、蒙金、宋蒙交锋历时60余年。为反抗金朝的残暴统治和蒙古军的烧杀抢掠,各地起义军纷起。由于金王朝、蒙古军及起义军的互相争战,起义军一些将领在宋、金、蒙古三个政权之间几次叛降,使战乱波及山东的青、潍、沂、密、莱、登、宁海等地,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流离失所,农田荒芜,食物稀缺,呻吟哀号的饥民被迫卖儿鬻女。一些啸聚山谷的盗贼趁火打劫,竟然比赛“猎人以为食”。
在胶东百姓遭受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际,鲁宋里有一位勇敢的壮汉毅然挺身而出,决心收拾混乱局面。此人名叫姜房,字汉臣,生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他虽然是大户人家,但坦诚刚毅,见识非凡,开朗乐观,仁义爱人,性格耿直,讲义气,在方圆百里有一定知名度。当地民众认为他非同凡响,将来必定能够成就大事,都推崇尊重他。
◎来源:《故事中的威海》
金贞祐二年(1214),蒙古军攻破金朝统治的宁海州。随后,山东起义军最大的一支主力军“红袄军”首领杨安儿领兵东进,攻陷宁海州。此时,而立之年的姜房正值血气方刚,他再也不能忍受金政权的横征暴敛了,也不想眼睁睁看着外族的入侵。这一天,他召集当地几个土豪铁杆哥们儿议事,说:“如今已是乱世,金廷未亡,蒙军入侵,各路义军纷起,盗贼也趁机作乱。如此继续混战下去,局面不堪设想,咱们可不能坐以待毙啊。”
“愿闻兄长高见!”大家几乎众口一词。“好,命运就在自己手中。我等也行动起来,成立义旅,与红袄军联手,保一方平安。不知列位以为如何?”
“唯大哥马首是瞻!”大家又是齐声回应。
◎来源:乳山文旅
于是某日,就在村头那棵约400年(栽于唐末)树龄的大银杏树下,姜房率众举事,并亲任总指挥。方圆百里的豪族大户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乡民们也一呼百应,拿起武器,奋起自卫,首先共同抗击盗贼的袭扰。在战斗中,姜房披坚执锐,不怕生命危险,身先士卒。经过出生入死的无数次战斗,历尽不知多少回的艰难和凶险,最终消灭了盗贼,平定了宁海州一带的局势。仰仗姜房活下来的人,可以说难以计数。
1222年,当时归附南宋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山东的实际统治者李全(红袄军首领,先后被南宋朝廷授为武翼大夫及京东路副都总管、京东总管,承宣使、保宁军节度使等),对姜房忠勇仁义平定胶东的行为大加赞赏,奏请朝廷,后授予姜房宁海州同知(从六品)之职。
1227年5月,李全与蒙古军交战失败,不得已降蒙。成吉思汗授李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代蒙古继续镇抚山东。于姜房稳定了胶东局势,其功闻于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因而他更加受到重视。1230年,姜房被李全举荐升至宁海州刺史(沿金制称,从四品),不久被加封元帅左监军、昭武大将军(正三品)等职。
宁海州当时领文登、牟平二县,是北方重要的经济、军事地区。姜房上任以后,安抚百姓有方,治理地方有道,着力尽快恢复发展生产和安定社会,并召集流民,将他们安置在荒闲土地上生产自救。他为政务实宽容,倡导节俭,并且以身作则,为部属和百姓做出了表率。整个州内的百姓都受到教化,社会风气变化很大,秩序井然,人口增加,安居乐业,百姓的富裕程度超过毗邻州郡一倍,所辖军民都赞扬姜房的功德。
1234年,姜房的才能和政绩经袭任山东淮南行省、益都行省继续统治山东的李璮(李全之子,元世祖即位后,加授江淮大都督)举荐,蒙古朝廷又加授他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之职,褒封上护军、天水郡开国侯,并赐以金符,其子世袭,以表示对他的褒宠。
姜房虽然没有应试及第,但胸中还是颇有文墨的。史籍中记载了他曾陪上司陈总戎打猎夜晚过岿山(今属牟平)南峰鹰嘴石时所作的一首七绝:
盘空人马上崔嵬,鹰嘴山前特地来。
悬纛摇摇鸢跕跕,将军恰自北平回。
姜房共有9个儿子6个女儿。他对子女要求严格,为他们选择名师,使他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蒙古太宗十二年(南宋嘉熙四年,1240)秋,56岁的姜房病卧不起,病情日重,遂将子女叫至病榻前,嘱咐说:“我乃一平民,今有如此地位,可谓荣耀。静心思考,不是凭侥幸得到的,全靠先辈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回想一生,无愧于先祖啊!因此,我日夜努力不懈,尽心考虑怎样才能无愧于祖先。我对上勤政,对下恭谦,对家人慈祥,对朋友重情谊。居官行为端正,廉洁奉公,在位想到不在位。我毕生修身慎行,是继承先辈之德。你们承受着先辈的思想,倘若他日能够步入仕途,应按我的指教去做人,把兄弟当作自己,把朋友当作手足,假若抛弃他们,就等于毁掉自己啊!你们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百姓中的长者,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百姓中的幼者,若虐待他们就等于虐待自己的父亲和孩子。”
说至此,姜房视其子女,子女们含泪点头称是。姜房继续吃力地说下去:“尔等当以廉慎保尔家,以畏谨保尔身,以孝思奉先世,以清白贻子孙。今吾殆将不起,苟或及此,则吾死无恨矣。乃翁之言,可不念哉!”姜房告诫子女:你们应当以廉洁保持家族名声,以谨慎维护自己的形象,靠孝道来供奉先世,将清白留给子孙。现在我快要离开人世,你们如能做到这些,我就死而无憾了。为父的话,你们千万要记住啊!
是年九月五日,为官在任19年的姜房与世长辞。他病榻教子这些话,虽是封建官僚之言,但其中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为人之道。
姜房所辖地区的百姓听说他去世了,无不痛哭流涕。
◎姜房墓丨来源:乳山发布
姜房死后,李璮顾念其生前美德,有心旌表其后代,上表保举其长子思明、次子思聪分袭父职。其中长子俾承总管万户之符节,后累迁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次子俾袭本郡刺史之职,累迁至昭毅大将军元帅右监军。他们为官时,依照父嘱,恪尽职守,都能够体察百姓的利益和痛苦,因而得到百姓拥戴。其三子姜思温也官至宁海州都总领。其6个女儿,也都嫁入名门。
蒙古宪宗五年(1255),袭授父职的思明、思聪将姜房遗骸迁归故里,并立墓碑,刻有1400余字的碑文,时为姜氏家族政治上的鼎盛时期。元中统三年(1262)李璮归宋,元军讨杀之,姜房家族受其牵连而衰落。
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出了这么一个闻名朝野的人物,村民们都此以为傲,但总觉得村名仍叫鲁宋里不合时宜。于是几年后,村民们一致决定以姜房昭武大将军总管万户的官职更名为“万户”村。此名既纪念了其姜氏家族的一时显达,又寓意吉利,以祝福山村兴旺发达。
生活在金末元初的姜房,最大的贡献是顺势应变,稳定了胶东局势,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避免了更大的生灵涂炭,促进了胶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清乾隆年间本邑名士宋克智读旧志感怀姜房时作诗曰:
野棠花下问孤坟,瞻拜英风泪满巾。
海上孙卢如间发,吾乡保障属何人。
万户村的那棵银杏树,至今树龄1100多年了。胸径2.38米,主干胸围8.4米,树高30多米,冠幅约37米×34米。这株银杏树虽经历无数风雨雷电,却从未有损伤,如今仍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不知何时根部萌生出的一枝条(子树),其枝杈伸向大树(母树),如今也有一抱粗了,成为攀爬大树的竖梯。“子树”在2米多高处,又与“母树”长到一块儿了,像母子相抱。
万户村不仅有一位卓有名声的历史人物姜房,还有这样一棵久负盛名的银杏树。这株给万户村带来美誉的大树,陪伴着一代代村民成长,见证了这个村庄的生息繁衍、快乐伤悲。
掌上威海微信公众号送福利啦~
上周幸运粉丝名单!
(3月14日-3月20日)
奖品:《威海城事绘》
陈宝杰
八九
玮玮不胖
*中奖粉丝请于下方留言处留下联系方式
本周福利:
大天鹅U盘一个
参与方式:
1.在本周任一文章下方点击“赞”“在看”并留言,即有机会获取福利。
2.“留言”获得越多,获赠机会越大。
注意事项:
1.每周发放3份。
2.获奖名单将于下周一公布,请保留好点赞、在看、留言截图,届时小编将回复您领奖方式。
3.每人限领一份,赶紧参与哦~
监制: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岚
复审:孙美玲
文字:高玉山
编辑:周宗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