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先驱,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奔走效劳。在他的革命征程中他多次遇险,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伦敦蒙难事件”是孙中山人生历程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关键节点。那么,孙中山先生在欧洲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

孙中山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成为清政府通缉的要犯,被迫前往欧洲,流亡海外。而此时,清政府派出大批暗探到各地追踪孙中山,想方设法逮捕他。孙中山到达伦敦后受到其早年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的恩师康德黎博士的接待。为了躲避追踪,他将自己的大辫子减掉,嘴唇上方留起小胡子,穿起了和服,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模样,但是这样仍没有逃脱清朝侦探。其实在他到达英国的当天就已被侦探盯上,日后的行为都在他们的监控之中,驻英公馆制定了秘密逮捕他并押送回国的周密计划。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像往常一样去拜访恩师,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自称是老乡的中国人和他闲谈。随后,从身后又围过来两个中国“老乡”,孙中山被这三个人“搀扶”着往前走,当走过一栋大楼时,就被这几个人强行推了进去。这时的孙中山,才意识到自己被驻英公使馆绑架了。

孙中山

在被关押的日子里,孙中山感到懊悔和绝望。想到这群清政府的驻英侦探肯定会为了高额的悬赏秘密押送自己回国,而回国后自己必定是死路一条。绝望之时他想到了自己的恩师,但是在防备如此严密的监视下,如何才能让老师知道自己被绑架的事实呢?向窗外的街道扔求救纸条被发现后,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清驻英公使馆的佣人柯尔。于是趁着柯尔送饭的功夫,孙中山向他解释了自己的遭遇。幸运的是,柯尔答应帮助孙中山,并成功地将孙中山亲手写的信件,偷偷交到康德黎手中。

康德黎

康德黎收到信后,开始了营救孙中山的行动。他找了伦敦的多个报馆,说明驻英公使馆秘密绑架孙中山的真相,并要求英国外交部和警察局采取行动,制止驻英公使馆这违背国际公约的行为。同时大肆制造舆论,要求立即无条件释放孙中山。舆论和伦敦当局的压力,使孙中山被秘密关押20天后,终于重获自由。

孙中山在伦敦危机解除后,迅速成为了英雄般的人物,一时间声名远扬。他也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宣传其革命理念和思想,并实地走访和考察欧洲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实际情况,有力地推动了他的思想从青涩走向成熟,同时也让更多爱好和平的人士知道中国轰轰烈烈的革命状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