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624-705),名武墨,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護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683),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

神龙元年(705),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一生的功过,经受一代又一代人的评说。武则天在掌权期间对当时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礼仪文化、各国之间外交等等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对唐王朝鼎盛局面的延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应该说她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是个较有作为的女皇帝。武则天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在文学上也有比较高的造诣。

武则天自幼好学,文史兼修,而且机敏好诗,倡导君臣唱和,臣僚竞赛,对于佳作予以厚赐。著名学者谭正壁说:“武则天既是优秀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出类拔萃的文学冢,她这一生最伟大的工作就是为中华女性在五千年之中的才学埋没而为此好好地扬眉吐气了一番”。本文即研究武则天诗歌作品,但在展开研宄之前有必要对选题的研宂背景与意义以及研宂现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唐代女诗人不少,诗作多以个人、情爱、家庭为题材,囿于“小我”之境,其流传作品可以见诸于各类诗集。而现存的武则天诗作并不多,却有忧世之怀,大部分属于政治类,比如祭祀等等。唯一流传下来的一首关于个人情感的诗作《如意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还有一篇传记文学《苏氏织锦回文记》也同样值得关注,该文不仅文辞洗练,提出了不同于当时大众所熟知的观点。作为诗人,武则天的创作反映了她现实生活的多个方面,如私人感情、节庆时与大臣同行郊游、宗教信仰等等,在诗歌史上有一定价值。从《全唐诗》《全唐文》《唐大诏令集》等辑录的武则天的诗歌中,可看出武则天的文学天赋很高,其诗歌风格古朴典雅又清新明快。

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执政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为唐代文学繁荣及后世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却一直受到忽视。学界现今对于武则天的研宄主要集中于历史、政治等方面,如武则天身世、对朝中事务的干预、改国号成周的原因、启用贤德、生活奢靡、滥杀无辜等。有人评论“按照武则天天赋异禀的才华,诗词文章没有她不精通的,这是宫廷里的学者所评论的,尊称武则天是唐代当朝的文学领头者。”也有人反驳,对武则天赞美讴歌的太过度,只是在拼凑多余的字数罢了。

客观的说,武则天的一部分诗作确实存在内容空洞、堆砌文字的现象,这是由于颂诗本身的政治功能所决定的。但她的其他的诗作,还是富有才情的。即便是在体制呆板的颂诗中,也同样不乏有类似“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这样极具帝王气概的佳句。本文对武则天诗作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探讨武则天诗作的内容、特征及贡献,以期对武则天的文学成就有更为全面地了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