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两位知名战史作家发生过一场激烈争吵,焦点就是杨根思烈士牺牲的1071高地。其中一位指责对方“胡说八道”,完全搞错了战斗发生的地点。
笔者为此专门查询各种地图,试图寻找1071高地的位置,结果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在所有正式地图上,都根本找不到“1071高地”!
1071.1高地位置的两种争议
按照正式说法,杨根思烈士是在1950年11月29日,在坚守长津湖畔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58师172团3连3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的情况下,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也是权威史料《抗美援朝战争史》的基本描述。
但是,争议出现在这场战斗的发生地点。两位知名作家的争吵,也是源自于对这个战斗事迹的介绍。
首先是萨苏老师,他认为杨根思烈士指挥的战斗,实际是对“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阻击战。当时,德赖斯代尔特遣队(922人,141辆汽车,配有29辆坦克)从古土里出发,试图向北冲向下碣隅里,为美军陆战一师师部解围。
因此,萨苏老师认为战斗地点发生在下碣隅里和古土里之间公路的北部出口,一个能够扼守公路的高地。按照这个说法,1071.1高地应该就是军用地图上标明的“独秀峰”。
但是王正兴老师却指责这个说法,认为杨根思烈士参加的是陆战一师守军反攻“下碣隅里东山”的战斗。那么,1071.1高地自然就是下碣隅里的东山。从地图上看,下碣隅里东山有两个山头,其中的东南山头正好符合“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的描述。
然而,这两种说法都存在重大缺陷,那就是“独秀峰”和“下碣隅里东山”在地图上都不能叫做“1071.1高地”!
长津湖畔根本不可能存在“1071高地”
笔者查询了旧时的军用地图,看到“独秀峰”和“下碣隅里东山”时,顺便看了一下等高线。结果却发现,这两个高地的海拔全都在1160米以上!
其中,下碣隅里东山的两个山头制高点的海拔高度分别在1240米和1220米以上,而独秀峰的海拔高度则有明确标识——1162米。也就是说,这两个高地理论上都不应该叫做1071.1高地。
不仅如此,在地图里的下碣隅里周围所有山头,都没有“1071高地”这个地方!
按照美军陆战一师的战史资料,下碣隅里周围共有六个重要高地,分别是1448高地(东部)、1203高地(东北)、1124高地(西北)、1323高地(西北)、1280高地(西南)、1278高地(东南)。
在长津湖战史里一再出现的“下碣隅里东山”,实际是下碣隅里和1448高地之间的一个次要高地,地图上都没有给出标高。然而战役爆发后,这个山头成了两军必争之地,因此美军临时将其称为“东山”(East Hill),这个叫法一直用到了现在,但都没有用高度数字指代。
如果我们继续查看老地图,那么问题更大了!从另一张柳潭里的军用地图,我们能清晰看到,长津湖湖面的海拔高度,都只有1060米!“长津湖湖面海拔为1060米”,在美军战史里也有明确记载。
也就是说,所谓的“1071.1高地”如果海拔高度真的只有1071.1米,那么将与下碣隅里机场跑道是一个高度!那也就不该被称为“高地”了!
从旧军用地图里也能看到这一点,当地海拔1080米以下的地方,基本都在美军陆战一师阵地以内。无论如何,杨根思烈士坚守的阵地,是不可能在这种地方的。
1950年11月29日发生的两场血战
那么,这种战史漏洞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首先梳理一下11月29日当天的战斗事件。
1950年11月29日,美军陆战一师在下碣隅里周围主动发动了两场战斗,分别是攻击下碣隅里东山,以及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北上的战斗。这两场战斗非常激烈,基本都持续了一整天。
首先,美军进攻东山的战斗从29日天亮时开始。当时,下碣隅里美军虽然拥有3000多人,但步兵只有两个连(守军多数是工兵、炮兵、坦克等支援部队),因此从工兵、炮兵等十几个单位拼凑了200多人担任攻山部队。
对东山的第一波攻势持续到9点30分左右,美军虽然拥有战斗机和火炮的强力支援,但是进攻完全被志愿军击退,随后就陷入了僵局。下午和傍晚,美军又发动第二波、第三波攻势,仍然遭到惨败,最终不得不从东山撤退。
另一方面,早晨从古土里出发的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在山间公路上遭到志愿军层层阻击,损失巨大,到下午才走了一半路程。接近傍晚时,德赖斯代尔特遣队才有部分步兵和坦克冲到了下碣隅里。特遣队的殿后部队退回了古土里,中间的部队则被志愿军全歼,其中俘虏237人,成为长津湖俘虏美军最多的一次战斗。
从志愿军部署来看,负责围攻下碣隅里的部队是20军第58师,防守东山的是第58师第172团,杨根思烈士就是第172团3连的连长。阻击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主力则是第20军第60师,第58师少数部队在最后阶段也参与了阻击战。
但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杨根思烈士的牺牲时间是29日上午10时。这个时间点,德赖斯代尔特遣队还在半路,还未能进入第58师的阻击线。
另外,下碣隅里的美军兵力不足,尤其是步兵只有两个连(陆战一团三营的C连、D连),对东山的进攻都只能靠拼凑的200多人,不可能另外再组织其他的进攻。
因此综合来看,杨根思烈士战斗和牺牲的地点,应该就是下碣隅里东山两个山头里的东南高地。王正兴老师的判断更加符合史料,萨苏老师的判断与时间不符,除非推翻官方战史的一些说法。
历史疏漏无法减弱烈士们的光辉
那么,海拔在1220-1240米以上的下碣隅里东山,理论上本该叫124X高地,为何却变成了“1071.1高地”呢?
笔者分析,这应该还是当时军用地图造成的问题。从目前收集到的地图来看,下碣隅里周边多数高地都有标高,唯独东山的两个山头没有高度标志,即使是美军也是如此,几十年来都将其称为“East Hill”,而不是124X高地。
因此,志愿军也只能临时起名,但由于技术环节的某种偏差,将下碣隅里东山错误定义为“1071.1高地”,与真实海拔高度相差极大。由于已经写入战斗记录,所以后来的战史只能将错就错照搬这个定义,给后世研究造成了严重困惑。
虽然“1071.1高地”本身是战史的疏漏,但是杨根思烈士的英雄战绩是毋庸置疑的。
11月28日夜间,志愿军第58师对下碣隅里的首次攻击失利,但成功控制了东山这个关键制高点。这个制高点战术价值极高,能俯视整个下碣隅里美军阵地,并能用重机枪和迫击炮封锁美军机场。
正是因为如此重要,美军在29日刚刚天亮就迫不及待发起反攻。但是,志愿军第172团硬是顶着美军强大的炮火和空袭,在陆战一师师部的目视范围内,一天内打垮了美军的三次攻势,随后将这个关键阵地坚持了三天之久。在此期间,杨根思等大批烈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正由于下碣隅里东山的巨大威胁,美军陆战一师的作战意志严重动摇,最终一路败退到大海。直到现在,“下碣隅里东山”都是美军战史中的关键词。
杨根思等志愿军烈士们的光辉永世不灭。(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