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国历代帝王来说,“皇权至上断不可被人染指,卧榻之侧绝不容他人酣睡”乃是一则顶级的信条,无论哪一位皇帝都不愿意自己的权力框架内出现入侵者。
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古代帝王们都不允许有异己存在,更不允许有“养痈致患”的情况发生。
在五代十国时期,原名为徐知诰的南唐初代皇帝李昪在建制称帝后,曾经为保帝位而对养父徐温的二儿子徐知询起了杀心。
身为弟弟的徐知询是个心思细密、谨小慎微之人,为了化解危机,聪明的徐知询用一句妙语便捡回了小命,成功地避免了沦为皇权斗争牺牲品的悲惨下场。
南唐初代皇帝李昪曲折却又幸运的成长之路
提起南唐的初代皇帝李昪,大概很少有人能将他的一些政绩和史料脱口而出。
的确,李昪在历史上算不得是什么雄主伟帝,他辛辛苦苦地建立起了自己梦想中的国家,当上了一国的君主,却没有料到39年之后,南唐竟然断送在了软弱无能的后主李煜手中。
说起来,在治国理政方面,南唐后主李煜还真是应当多向他的祖父李昪加以学习仿效,说不定还能改变南唐历经3朝便亡国的命运和结局。
公元889年正值晚唐末期,这一年,李昪降生在了徐州彭城的一户寒门之中。
李昪的母亲姓刘,父亲名为李荣,在李昪6岁那年,其父李荣在战乱中不知所踪。
后来,伯父李球将侄儿李昪及嫂嫂刘氏带到了濠州生活,孰料数月之后,李昪在濠州战乱中与家人失散,攻城拔寨的吴太祖杨行密在街头将李昪救起,然后将这个孤苦无依的小孩交给了部下徐温抚养。
就这样,年幼的李昪就成了寄人篱下的养子,从此便与养父徐温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别看年纪尚小,样貌标致、善学守礼的李昪很会讨养父一家人的欢心,不久,养母李氏便给李昪改名为徐知诰,让他与自己的6个亲生儿子一样名犯“知”字、皆冠“徐”姓。
由此可见,徐温一家人对李昪这个养子非常喜爱并由衷地表示接纳。
治军严格的徐温乃是一员武将,平日里,他对7个儿子的训练和教导从不停歇,希望孩子们能成材成器。
但是任何人做事、学习都讲究天赋和功夫,在徐温的7个儿子当中,他最看重养子徐知诰,就连他的上司杨行密也感慨道:知诰实乃俊杰,徐温诸子皆不及也。
据史料所载,徐知诰(李昪)擅读诗书、酷爱兵法、精于骑射,其人身高七尺有余,相貌堂堂、声如洪磬,当真称得上是晚唐时期一个能文能武的俊美男子。
英雄自当在乱世洪流之中崛起,李昪当然也不例外
李昪在养父徐温的家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温暖,然而,别看已经改名为徐知诰的他能够极好地融入徐家、与诸位兄弟姐妹们相处融洽,可他却自始至终都清楚自己的身份有异。
在男人雄竞的世界里,李昪深知自己唯有尽量地出类拔萃、崭露头角方能博得一个充满光明和安乐的未来。
深受杨行密倚重的徐温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徐温膝下的长子徐知训、次子徐知询、义子徐知诰因为武艺高强也都随军入伍,先后都成为了杨行密麾下的将帅之才。
公元905年,吴太祖杨行密病逝,因为他的继承人、南吴新帝杨渥实在软弱无能,故此2年之后,手握兵权、人心所向的徐温就怀着“取而代之”的想法暗中废掉了杨渥,并成了南吴政权的实际操控者。
为了掌控朝野、处理政务,徐温便重用既是儿子又是下属的徐知训、徐知询、徐知诰3兄弟。
经过长期的磨砺和考察,徐温认为还是养子徐知诰才德卓著、文武双全,政绩表现最为妥当。
没过多久,徐温的长子徐知训因辱责部下而被反杀,噩耗传来,徐温痛彻心扉、难过至极。
在失去了最为信爱的长子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徐温竟渐渐开始把无限的父爱“移情”给了义子徐知诰,大有欲将自己毕生所缔造的全部权势悉数托付给徐知诰之意。
在徐温那7个素质参差不齐的儿子当中,最终仅剩次子徐知询和义子徐知诰2兄弟可堪大用。
眼见着徐温日渐老迈,若论究竟最后能继承徐温权势的人选是谁,其实众人的心里都直犯嘀咕。
在徐知诰(李昪)的心里,那个很早就想要在乱世洪流之中成功崛起的夙愿一直都未曾动摇过半分,公元927年,趁着为病殁的徐温治丧之机,徐知诰就将弟弟徐知询诱骗到了京都,然后便强行褫夺了他的兵权。
从那一天起,野心勃勃的徐知诰就开始着手为自己登上权力之巅而铺路搭桥,只要能够实现夙愿,他甚至甘愿背负骂名并不择手段。
称帝后因怕弟弟篡权夺位便故意以毒酒相与,弟弟一句妙语捡回小命
公元935年,徐知诰成了南吴权倾朝野的重臣,他见新上位的吴王杨溥同样是个怂包软蛋,便萌生了篡位称帝的念头。
2年之后,吴王杨溥果然拟下了一纸诏书,宣传禅位给徐知诰。
就这样,杨溥退位让贤,徐知诰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总算实现了心中期盼已久的夙愿。
然而,徐知诰不愿承袭南吴的旧有国号,他即位之初便建立了南唐新政权,同时将自己的名字改回“李昪”,还声称自己的宗族家谱是源自于唐太宗的第三子吴王李恪的后人。
总而言之,多谋善断的李昪努力将自己“包装”得极其名正言顺,不但表面上做到了正本源宗,还由此而实现了取信于人的目的。
哥哥李昪截留了养父徐温的全部势力财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唐并称帝为王,但他的内心却依然缺乏安全感,总是害怕弟弟徐知询不甘屈居于人下、甚至还有可能暗暗怀揣着造反谋逆之心以期图谋不轨。
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嘛!
一向心思深沉机敏的李昪并不愿陷于被动的状态之中,后来,李昪借一次宴会之机,特命仆人端来一壶毒酒,然后分别给自己和徐知询斟满了一杯酒。
接着,李昪拿起一杯毒酒敬向徐知询,并微笑着说道:愿弟弟平安顺遂,能活千岁!
徐知询与李昪共同生活了多年,心知那酒里肯定有毒,为了保命,徐知询佯装镇定,并命人拿来一个空酒杯,亲手将一杯毒酒一分为二。
然后手执半杯毒酒并劝说道:弟弟不才,愿与哥哥共分千岁之寿,还请哥哥与我对饮这杯长寿之酒。
就在兄弟二人把酒僵持之际,徐知询的一名心腹随从抢先上前一步,佯装着醉意朦胧将两小杯毒酒假意夺下并一饮而尽。
虽说这一次“鸿门宴”以牺牲掉了徐知询的一名心腹为代价,却也间接地令李昪知悉了弟弟徐知询并无谋逆的恶意,而且还甘居善良保守的人臣之位。
后来,李昪再也没有对弟弟徐知询动过杀心恶念。
说到底,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是个好面子的聪明人,他知人善任、心地不坏,最终还是保全了弟弟徐知询的性命,让他平平安安地活到了暮年。
人们常说“皇权面前无亲情”,在南唐初代皇帝李昪的帝王思维之中,自然也不希望“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
幸好机智圆滑的徐知询在危机面前应对得当,不但从皇帝哥哥的杀心之下成功躲过了一劫,还一并打消了哥哥李昪的猜忌、完美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公元934年,徐知询在担任镇南节度使的任职期间去世,谥号为康,得到了一个平安终老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