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大清王朝自此迎来了新的时代。
乾隆去世后仅仅六天,刚刚获得亲政大权的嘉庆皇帝,就派人将正在给乾隆守灵的和珅捉拿下狱,而后很快宣布了和珅二十条大罪,逼着和珅用一条白绫在狱中自尽。
说来奇怪,作为乾隆跟前的大红人,和珅在朝中的党羽众多,一度被人们称作“二皇帝”,为何和珅被赐死的时候,他本人以及身后的势力不反抗呢?
01 君王宠臣
如果和珅拥有发言机会,他一定会仰天长叹一声:你以为反抗就有用吗?
诚然,在和珅得势之前,清代的权臣层出不穷,唯独和珅算是个“另类”。
顺治时代,多尔衮把持朝纲,“摄政王”的威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康熙时代,权臣鳌拜仗着“辅政大臣”的身份,逼着年幼的康熙杀了另一位重臣苏克沙哈;雍正时代,年羹尧功高震主又嚣张跋扈,排场几乎能比肩皇家。
反观和珅,虽说他在乾隆朝风光无限,但远远没达到只手遮天的地步。乾隆朝的另一个“红人”福康安,就一直与和珅水火不容,而朱珪、刘墉等等重臣,也对和珅有诸多不满,无形中钳制了和珅的势力。
更为重要的是,从顺治朝到雍正朝,清代的权臣们对皇帝的依赖程度都十分有限,像多尔衮这般的人物,手中的权势甚至超过了顺治,哪怕想要废帝另立,也并非毫无胜算。
可和珅的权势,却几乎都是从乾隆那里获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和珅完全不像清早期的“权臣”,而是更像一个“宠臣”。
既是“宠臣”,就注定了和珅若想保住荣华富贵,身家性命,就只能是奉承皇帝而不是对抗。事实上,嘉庆上台前夕,和珅确实也试图讨好嘉庆。据史料记载,当时和珅提前听说了嘉庆即将上台,连夜给嘉庆送去一柄玉如意,试图让嘉庆对他多几分好感。
可惜,嘉庆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和珅此举是想要混个拥戴之功,不由得对和珅的厌恶又多了几分。等到嘉庆亲政后,他给和珅安的二十条大罪里,第一条就是“送玉如意”,看来和珅这马屁,还真是拍到马蹄子上了。
02 理财达人
或许有人会说,虽然和珅不想得罪嘉庆,但和珅好歹也风光了几十年,朝中羽翼众多,为何嘉庆出手后,和珅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呢?
这是因为,和珅的党羽虽多,但他却缺少了最重要的兵权。
从和珅的职场履历来看,他曾作为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但他从未独自领兵打仗,更没有过硬的军中人脉。
没有兵权,和珅便没有能力与嘉庆“火拼”。偏偏嘉庆在乾隆去世前又极度隐忍,再加上和珅与皇家的姻亲关系,以及和珅自身强大的理财能力,又让和珅误以为嘉庆不会对自己下手。
众所周知,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迎娶了乾隆最宠爱的十格格,而乾隆帝上了岁数后,时常精力不济,口齿不清,百官中只有和珅能听懂乾隆说的话,因此乾隆晚期以及乾隆成为太上皇的岁月里,和珅一直跟在乾隆身边充当“翻译官”。
据《清史稿》记载,一次,和珅与嘉庆一起去拜见乾隆,正遇见乾隆在闭目打坐。两人跪下行了大礼后,乾隆突然睁开眼睛问:“那些人都叫什么名字啊?”
嘉庆一愣,心想:这说的都是什么啊?
这时,一旁的和珅却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回太上皇,那些人是白莲教首领高天德和苟文明”
乾隆听后,闭着眼睛又继续打坐念经,留下嘉庆一脸懵地看着和珅,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皇阿玛与和珅唱得是哪出戏。
事后,和珅向嘉庆解释道:太上皇是在做法,“诅咒”犯上作乱的白莲教。
嘉庆信不信乾隆会“法术”,史书上并无记载,但此事过后,嘉庆不禁对和珅愈加忌惮。试想乾隆的心思只有和珅能“翻译”,这在某种程度上,无疑赋予了和珅“无冕之王”的超然地位。
靠着乾隆权势的加持,和珅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就连初登大宝的嘉庆皇帝,也不得不费尽心思笼络和珅。朝中一些官员看不下去,上奏说和珅的坏话,可嘉庆只能无奈地说:“朕方倚相公理四海事,汝等何有轻也。”
嘉庆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让和珅误以为嘉庆软弱,从而放松了警惕,但更让和珅笃定自己不会倒台的底气,则来自于他超一流的赚钱能力。
乾隆时代,和珅就经营着大量的当铺、银号,还把持着广州的码头,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等均有商业往来。
生意场上讲究有钱大家赚,更何况和珅的生意离不开乾隆明里暗里的支持。于是,在和珅的授意下,他手中的码头渐渐形成了一种送“规礼”的潜规则,也就是把各种税收,转换成“回礼”的形式送给乾隆。
要知道,乾隆帝花钱素来大手大脚,可和珅却能源源不断地给乾隆送来“外快”。不仅如此,和珅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议罪银制度”,完美解决了乾隆的财务问题。
所谓“议罪银制度”,就是朝中官员们犯罪后,可以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缴纳不同价格的银两减免罪责。这项制度一经推出,就立刻成为了“敛财神器”。无数的贪官污吏们争相交钱买“减刑”,从而让原本没钱的内务府,不到一年就扭亏为盈了。
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财,和珅还想出了让各级官员“众筹”旅游经费的敛财新方案。百官们畏惧和珅的势力,纷纷慷慨解囊,助力乾隆体验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江南游”。
于是,乾隆皇帝一路愉快地吃喝玩乐,到处逛景点,造行宫,竟然没花国库里一文钱,全靠和珅“众筹”的差旅费解决一切。
江南旅游让乾隆龙颜大悦,也让乾隆彻底离不开和珅了。然而,“议罪银”等敛财手段虽然暂时让乾隆的荷包鼓起来了,却也给大清埋下了隐患。许多缴纳了高额“议罪银”的官员们,为了捞回成本,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而“以钱代罪”的风气也让百官无心朝政,人人都想着如何赚钱,致使官场腐败日益严峻。
或许正因如此,嘉庆才下定决定要除掉和珅。只可叹和珅还为他的理财能力沾沾自喜,满以为嘉庆还会留着他当“白手套”,却不知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生意场上稳赚不赔的和珅,最终在人生的赛场上输得一败涂地,白白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参考资料:《清史稿》、《乾隆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