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年的一天,朱元璋外出寻访时,恰巧遇到了一座寺庙。回想到自己过去的经历,朱元璋沉思了良久,顿了顿后,他便直接叫停了众人,想去寺庙中还愿。

寺庙中的方丈看到来者竟然是皇帝,震惊之余,连忙招呼庙内的一众僧侣,出来迎接当朝圣上。

方丈稽首施了一礼,道:“陛下此番前来是为何事?”

图|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方丈尚在揣度之际,不料朱元璋却抛出了一个重量级的问题。

“朕需要跪拜佛祖吗?”

阅尽世事的老方丈当然知道,朱元璋的这一问必然不是简单的一问。

他答得好,不一定有赏赐,但答不好,极有可能会搭上全寺僧人的性命。

毕竟他谁都知道朱元璋那段不愿意提及的过往。

图片源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惶恐之余,方丈想到了当年僧录赞宁和宋太祖赵匡胤之间的一番拉锯战。

只是须臾之间,八个字脱口而出。

朱元璋听罢龙颜大悦,随后简单巡视了一下寺庙,就和众人一同离开了。

至此,“方丈用八个字救下了全寺僧人”的美谈便就此传开,并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老方丈所说的那八个字到底是什么,竟然让多疑和嗜杀的朱元璋都如此心悦诚服?

朱元璋极力想掩盖的过去又是什么?

其实也不怪方丈如此惶恐,因为他们都知道朱元璋听不得也见不得一些类似于“和尚”、“僧”、“光头”、“秃”、“盗”、“贼”等字眼,甚至是读音相近的生、道、则都不行。

一些大臣因为不小心提到了这些字眼,还为此搭上了性命。

比如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万寿贺表》里面写道“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这句话其实是一句很常用的颂圣之语,古往今来,写过这话的人数不胜数,然而朱元璋看到之后却是怒不可遏。

图|朱元璋早年曾出家为僧,四处行乞(剧照)

朱元璋指出:“腐儒胆敢如此污辱朕吗?‘生’者僧也,以我曾经出家为僧也。‘光’者秃头也,‘则’字近贼也!如此猖狂,罪在不赦。”

朱元璋随即下令将徐一夔斩首,好在群臣求情才免其死罪。

但是,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桂林府学训导蒋质因、常州府学训导蒋镇、尉氏县教谕许元因,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

朱元璋因为一些字眼,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残杀了这些人。

因为朱元璋大批起用僧人和道士,大理寺卿李仕鲁出言劝阻,结果遭锦衣卫头目上官一锋陷害,说他曾经私下表示皇帝之所以起用和尚,是因为他也是这个身份出身的。

图|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听后二话不说,便命令武士把李仕鲁抬起来,重重扔下了台阶。

李仕鲁当场摔得脑浆迸溅,一命归了西。

这一切,只因朱元璋曾经做过和尚。

朱元璋如此忌讳这些字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说起来,也不过是自卑心理在作祟罢了——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字眼会让他想起他那段屈辱的人生。

他当今是九五至尊,是堂堂的开国皇帝,享受着天下百姓的崇敬与畏惧。

图|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他不允许也不愿意让那段屈辱的历史被世人知晓,影响自己在世人心中的形象。

如果老百姓知道自己只是个凡人而不是天子,未尝不会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作为皇帝,朱元璋要的是百姓对他百分之百的顶礼膜拜,绝不允许百姓在私下里随意闲论他的那段过往。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他登基后,他便竭尽全力地雪藏这段历史。

但无奈嘴在世人身上,他能杀得了一人,却杀不尽天下人。

最终的结果便是他越是极力掩盖,却越是愈发弥彰,倒像是在做大力宣传一样。

以至于他的那段历史不断为人所提及,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在当今的一些影视剧中都有所涉及。

这样的结果,想必朱元璋是不愿意看到的。

话说起来,堂堂开国皇帝又怎么会有过一段当过和尚的历史呢?

图|朱元璋早年曾出家为僧,四处行乞(剧照)

生在乱世,人命比草贱。

“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这句话可谓是感受颇深。

朱元璋出生于元末乱世,原名朱重八。

对于朱家人来说,平日里吃不上一口饱饭乃是常事,他们经常饿得前胸贴后背,甚至没有一块儿完整的布衣遮体。

朱家父母乃至当时天下人都迫切希望着日子能够好起来。

可是老天爷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图|元代农户开垦荒地(剧照)

公元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当时的濠州(今安徽凤阳)发生了旱灾,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

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蝗虫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家里彻底揭不开锅了。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没几天,朱元璋的家里就染上了可怕的瘟疫,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全部因此过世。

一家人,只留下了朱元璋和他二哥。

至亲离世,悲痛欲绝本是人之常情,但朱元璋没有。

他没哭,不是因为他不疼,只是他当下根本没时间哭,他现在有一件事要比他哭更重要的事。

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了,他连买棺木和埋葬亲人土地的钱都没有。

最后还是好心的邻居刘继祖拿了一块地出来,他和二哥才得以用几件破衣将父母和家人裹好,草草安葬了。

此时的朱元璋也不过才仅仅15岁。

父母都已去世的朱元璋,一时间成了孤儿,后来为了生活,他只能和二哥还有大嫂住在一起,但同样他们还是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粮食可吃。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独自去外面闯荡。

说好听点是出去谋一条生路,其实不过是讨饭等死罢了。

公元1344年,离开朱家后,朱元璋靠着喝路边的脏水,吃树上的野果子,一路走到了一座寺庙里,位于凤阳山下的於皇寺(亦称皇觉寺)。

图|龙兴古刹

称帝建国之后,朱元璋将其改名为龙兴寺。

正是因为这座寺庙,朱元璋自此与和尚结了缘,也是因为这座寺庙,日后好些无辜之人因此而丧了命。

到了寺庙后,朱元璋在高彬和尚的收留下剃度为僧,做了一名小和尚。

当然,此时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意识到“和尚”这个身份对他以后的影响会如此之大。

他只知道当下他能有一口饱饭吃了,最起码他能活下去了。

当了和尚后,他每天的任务就是扫地、上香、洗衣做饭,打钟击鼓,日子过得枯燥倒也简单。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蝗灾,整个寺院也很快就没有粮食了。

没办法,住持只能遣散众和尚,让他们各自去外面化斋,讨要食物活下去。

图片源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此时,距朱元璋刚进入寺庙也不过才仅仅50多天的时间。

就这样,朱元璋又被迫踏上了流浪四方的的游方僧之路。

出了寺庙后,朱元璋抢过别人碗里的食物,也曾被别人像打狗一样追着痛打。

为了赚几个工钱,他替人背过尸体,再后来他甚至盗过别人的墓。

而他做这一切,也不过只是为了在这乱世中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也正是这段经历,朱元璋见识到了人世间最为残忍、黑暗、冷血的一面。

为了活下去,朱元璋出卖了自己的尊严,践踏了自己的底线,将自己从一个人变成了一只舔地果腹的狗。

图|朱元璋早年曾出家为僧,四处行乞(剧照)

这也极有可能是日后朱元璋着实不愿意再提及、回忆他的这段历史的原因。

与其说他痛恨这段历史,不如说他痛恨的是这个时间段的自己。

或许是船漂久了,终将会靠岸。

上天看他快被折磨致死的时候,又突然给了他一点希望。

公元1347年,机缘巧合之下,朱元璋知道了一处叫大明山千亩田的地方,这个地方离凤阳很近。

朱元璋又一路沿途化缘乞讨来到了大明山千亩田的寺庙里,他现在在这里重新拾起老本行,做一名和尚。

和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朱元璋入寺庙当和尚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

刚开始,住持因为对他不了解,担心惹上麻烦,再加上寺庙里的和尚众多,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只是暂时让他做一些打扫佛堂的杂事。

朱元璋也不在意这些,他只要有个地方住、有口饭吃。

日后朱元璋在打扫佛堂时起得最早,打扫得也极干净,还会帮着寺庙做一些其他的杂务。

住持看他态度不错,索性将其留了下来。

在大明山千亩田寺,朱元璋的主要任务就是撞钟,一直撞到了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

图|朱元璋濠梁投军场景蜡像

随后朱元璋便投身义军之中,参与到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中来。

从加入郭子兴的队伍到独立发展自己的队伍,再到之后一步步打败了张士诚、攻灭了陈友谅,朱元璋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建都南京,定国号为明。

历尽艰辛,朱元璋从一个草根出身、做过两次和尚的底层人物,逆袭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两段做和尚的经历,让他见识了人世间最为冰冷的黑暗面,造就了其坚韧、猜疑、果敢、毒辣的多重性格。

但也因此,他走遍了淮西,切实了解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为其以后的造反、称帝打好了基础。

朱元璋是底层农民出身,所以他深知穷苦百姓的疾苦。

图|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剧照

为了切实保障老百姓的生活,朱元璋一登基就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农民的温饱和生存问题。

对于农民来说,地主阶级的剥削可谓是“敲骨吸髓”,朱元璋本人对地主阶级也是深恶痛绝的。

他在七岁放牛的时候,就遭受过雇主的非人对待,残酷剥削。

其次,他父亲死后,大地主刘德更是连一块埋葬的地都不施舍给他,这种屈辱让他终生难以释怀。

为了彻底除掉地主阶级这颗毒瘤,朱元璋下手极为严酷,屠戮、抄家都是经常的事。

除此之外,他对贪污百姓钱财的官员也都施以了极致的惩罚。

图|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他规定,官员有灾不报要被处以极刑,贪污六十两要被施以剥皮处死之刑,平时官员犯了小错,砍手砍脚是最基本的。

在如此严酷的刑罚下,日后官员的贪污腐败之风逐渐收敛了许多。

但就是这样一个爱民如子,方方面面皆为老百姓着想的皇帝,却在“和尚”这一关乱了分寸。

是为了逃避也好,为了掩饰也罢,总而言之,在朱元璋称帝期间,他不接受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他面前提及有关“和尚”、“僧人”等字眼。

一旦提及,严惩不贷,甚至会有性命之忧。

图片源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臣子们知道朱元璋的这两段经历,自然平日里不会言语触线,但终归马有失蹄,人有失足。

功臣郭德成(郭宁妃之兄)就不慎犯了这个戒,触到了朱元璋的逆鳞。

当时他正和朱元璋喝着酒,不料酒后失态,直接说:“我看着自己头上这一头乱糟糟的头发,碍事极了,索性不如剃光了,也省事点。”

朱元璋当场笑呵呵的,并没有追究他的过错。

第二天,郭德成酒醒后才知自己犯下如此大错,二话不说直接去了寺院,剃成了光头做了和尚。

朱元璋知道后,才没有再追究。

图|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心里忌讳他的那段过去是事实,但毕竟身为一国皇帝,有时候该做样子的还是得做做样子。

出游时,他行至半路遇到了一座寺庙,老方丈将其迎进了大殿。

看着眼前的佛祖,朱元璋一时犯了难题,他到底该不该跪他呢?

当下的朱元璋心里没了主意,转而向方丈抛出了这个问题。

方丈听后微微颔首,答出了八个字:“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果不其然,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甚是满意。

原来方丈所言的这八个字,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一》。

这个问题曾经宋太祖赵匡胤初幸相国寺,到佛像前烧香时也同样问过僧录赞宁。

僧录赞宁是这样回答道:“不拜。”

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见”通”现”,古代僧人称呼帝王为“见在佛”。

也就是说,朱元璋是现在的佛,无需再对过去的佛跪拜了。

这个回答可谓是一举两得。

一来,给足了朱元璋身为皇帝的面子,二来也没有矮化和侮辱佛祖的地位。

于情于理,朱元璋都没有降罪于寺庙的理由。

也正是因为如此,寺庙内的一众僧人都得以保全了性命,朱元璋也满意地离开了寺院。

自此之后,“方丈用八个字解救了寺院”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确有很多故事值得细品。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了解历史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尤其重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一套由前央视一姐张泉灵投资,网络漫画大师"二混子"陈磊执笔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出版至今,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已经热销3千多万册。

该书通过搞笑的漫画,加上现代化段子,将历史变得生动有趣。现在有许多中小学老师都会推荐这本《半小时漫画》,理由是既有趣,能勾起孩子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帮助他们记忆一些枯燥的知识点。

这套书有3个核心特点:

1、诙谐幽默,改变了人们对历史枯燥的认知

在陈磊的笔下,春秋战国像个班级、大秦过把瘾就死、三国就是三大战役、魏晋乱世多奇葩、南北朝盛产败家子、大唐最炫民族风。每一段历史、每一次王朝更替,在轻松幽默的段子中就被牢牢记住了。

比如书里介绍萧何这一段,以前只知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却不是萧何到底是干啥,这下可清楚了: 萧何是什么人?他是刘邦的“后勤部长”、“神级宅男”,刘邦在前线无论翻来覆去怎么打,无论被人打得多么惨,永远有替补队员和粮草及时送到,当天下单隔天就到,道上兄弟喊他“萧顺丰”。

2、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探索新型教育模式”的思路

有校长评价:陈磊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就捋清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脉络。他把每一段历史解构成具有时代喜感的段子,每三秒让你笑翻一次。而在你笑出腹肌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通晓了历史。《半小时漫画》把孩子从手机游戏中解救了出来,就连家长大人也爱看,内容诙谐幽默,可读性极强。

3、权威专家背书,内容经得起推敲

作为一本历史科普读物,虽然里面有很多段子,但都经过国内最权威的历史学家严格把关,不会让孩子们学到“山寨”知识。 因此,这套书是在具备专业知识性的基础上,用现代流行语重构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历史体系。

有记忆专家说:“图片记忆优于文字记忆的3-10倍”,如果孩子不喜欢看干巴巴文字,不妨先选择以“图片+文字”形式的漫画,慢慢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如果您的孩子也苦于学习历史太枯燥,对文学没有兴趣,不妨让他读读陈磊的《半小时漫画》,它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好书”,大人和孩子都爱看。

在轻松搞笑的阅读中,就能培养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获得历史知识,仅花一顿外卖的钱,何乐而不为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