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风丨扬正气丨铸族魂丨促发展

墨溪陈氏宗族上源剖析

陈立中

一个族之上源,一般说来是很难理清真假的。这得先从谱的历史来加以分析。老百姓的谱从宋太宗赵匡义朝才开始产生的。在此之前,官家大族有着一些记载,并上报国家,收入国家档案,管此档案的官称“小史”。至于平头百姓,是不可能有什么谱牒的。自宋太宗赵匡义代兄赵匡胤为君,代兄为君总得有个理由。其兄为皇帝,他有自己的儿子,你赵匡义凭什么要来个“兄终弟及”,“顶哥哥的职”来当皇帝呀,怎得有个理由。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金匮之盟”。说什么在哥哥当皇帝时,他和母亲、哥哥一起,订立了个盟约,放置在一个金匮里。内容是哥哥和弟弟三支族人轮流当皇帝。哥哥死了,弟弟当皇帝;再到下一个轮回,又由哥哥一族之人来当皇帝,如此循环。这是母亲的意愿,凡人子都要听从父母的,这就是孝。于是宋太宗提出了“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就这样,从皇帝到政府及政府官员,及至到全国上下都把“孝”上升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高度。可老百姓也得孝呀,修谱是孝的展现,于是老百姓也可以修谱了。

家谱是由家族自己修的,总想自己家的上源有一个光茫四射的祖先,以及族中有大把大把的名人。于是其谱中上源一定会向名人和望族上靠,不是本族的同姓名人也会大把大把地放进本族谱中,以此来标榜我这支族人的不同凡响。到了明清二代,特别是清代,便出现了以修谱为职业的“谱匠”。这些人稍有些历史知识,他们先把本姓的历史名人列出来,并找出于和这些名人有关的历史事件,在修谱时将这些名人想方设法地拉入此族中。为了把故事做真,往往会把这些历史事件参入其中,把故事编得生动而真实,叫人很难看出其中破绽。如我族之四川谱,为了将陈姓历史名人陈平、陈汤等人拉入谱中,硬是从户牖世系,再转入颍川世系。这显然是违背常理的。陈姓六大世系,各有各的源流脉衍。欧阳修《新唐书》中的颍川世系是以齐王田建之子田轸(后改为陈轸)为一世祖的,不是从户牖世系转过来的。陈姓分为六大世系,而颍川世系人口却占整个陈姓人口的三分之二。我想,这不外乎颖川世系在东汉时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名人,特别是东汉时的陈实,因此不少陈姓族人,都往颍川世系上靠,才出现如此宠大的颍川陈姓。而大部分颍川陈姓之上源都是接元方或季方的。因为此二人在历史上是名人。再如,阆中之“三尧世系”,因阆中省华公生三子,二子状元,一子进士。包括省华公自己也是进士,因而成为了北宋时期名声显赫的“一门四进士”。故使不少宗族,包括我族在内,为傍名门大族,强拉硬拽,认祖“三尧”,接入其下,以标榜本族。

别人怎么做我们不说,只说我们自己。我们一定尽力把谱中的不实的东西去掉,族人们决不能对着一本虚谱假谱而沾沾自喜。因此我依据历史,找出了好几处先人们修谱时之谬误,记于谱中。我还是那句话,敢于解剖自身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家族也是如此,个人也是如此。

至于上源,有些一看便知是不真实的。如,陈胡公是整个陈姓的共祖。这显然是不真实的。光陈姓就有近一亿人,其中还有四十几个姓全是陈胡公的后人。如王姓,人口比陈姓还多。另外田氏、袁姓、邱姓、车姓、孙姓都是人口不少的姓。这样算来,陈胡公后人至现在最少要上三亿人口,这现实吗!战国时只需几个人便可繁衍到今天的十四亿人口,难道在战国时,只有几个人吗?在古代,只有贵族有姓氏,平民百姓是没有姓氏的。陈国一灭亡,陈国老百姓便捡了个大便宜,全以国为姓。我考虑大概是这个原因吧。如果是这个原因,那谁又能保证,自己家族是真正陈胡公的后人?因此,陈胡公是全体陈姓的共祖,和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一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有疑问,但还是只能这样写,这样记。

我始祖一兴公上源接释公,这是几十本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支系的老谱全指此同一个上源。而在江西抚州也有一支陈氏族人竟也胡接在一兴公名下,并说兴公只生有一子,叫觉逊,并花钱修入义门谱中。我族老谱三十来本,最老的是明嘉靖十六年老谱,最晚的也是道光二年之谱,一兴公九子后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谱都上源是一兴公,一兴公上接释公。在湖北咸宁发现的一兴公资料中明明记载:“兴公,行一,字觉逊”。而在七房潼南谱中载:“宋德祐元年,元戎马践临安,兴公避走楚南宝庆府。”和四川达州谱载:兴公避战乱徙楚南宝庆府邵阳县墨溪一甲遥相吻合。而一兴公夫妇的合葬墓一直就在墨溪陈氏之打马坟山已740多年,这还能有假。抚州一支胡接一兴公下,他们依据在哪?怎么能这样胡来呢。因此我写了一篇文章准备请我族的人发到《陈氏在线》或各大陈氏网站上。可立乐兄和陈杰叔不同意。说他们已和义门陈研究会陈德友会长联系了,陈德友会长会把事情搞清楚的。我族几十本老谱上源全指兴公,上接释公。如果有人有过硬的证据推翻我族几十本老谱之源流,就请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至于我族是否是义门陈后裔,我不敢肯定。但几十本老谱全是上源接义门公升公。一千多年前之事,是不是我们先人误接或有意为之,没有人敢打保票。但据七房添代公后人纪宇君说,他族修谱是以一兴公先人在义门陈中修过二届谱,义门分庄后在琯溪庄修过一届谱,到陈芬公洪武初年修的谱为第四届谱。明嘉靖十六年时尧道公于壁山修的谱为第五届谱,道光十四年修的谱为第六届谱。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基本上可确定,我族接义门不妄。

陈辉叔说得好,我们全力将祖一兴公下之有笔耕谱记的810年谱之历史修撰好便可,我们找清了这个上源,再有更上的上源。找来找出是找不清也不一定正确的。上源的话我还是那句老话,就当故事听听吧。

陈立中写于株洲文化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