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总会让人产生许多疑问。

其中,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君子干不过小人?

比如,屈原被靳尚排挤,落得自沉汨罗的下场;岳飞被秦桧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惨死;公子扶苏被赵高假传圣旨赐死。

我们今天以扶苏和赵高为例说说这种怪现象。

公子扶苏,秦王嬴政的长子。嬴政一统天下后,称始皇帝,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等一系列维护中央集权的措施。

扶苏跟秦始皇政见有所不同,在坑儒一事上,扶苏强烈劝谏,加上之前的龃龉,父子矛盾大爆发。

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扶苏被秦始皇发配到蒙恬的部队,名义上是去监军,实际上是去反省、去历练。扶苏从此长期远离了政治中心。

赵高,出身不好,但以过人的专业技能获得了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让赵高给小儿子胡亥当老师,主要教授书法和法律。

你没看错,赵高不仅是个书法家,还是个法律专家,同时也是一个高级参谋顾问。

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赵高担任中车府令并兼行符玺令事,就是说既是皇帝巡游车队的总管,还负责掌管兵符玉玺,妥妥的皇帝最信任的人之一。

就是这个皇帝最信任的人,最后时刻违背了秦始皇传位扶苏的遗命。他用当皇帝的巨大诱惑忽悠学生胡亥,同时以公侯万代的巨大利益忽悠丞相李斯跟自己一起干。

取得胡亥和李斯的同意后,赵高开始放手干。他派人到蒙恬军中假传圣旨,让扶苏和蒙恬自杀。

扶苏看到盖着印玺的信就要自杀,蒙恬劝他不要着急,至少要跟皇帝请示一下,确认后再自杀也不晚。

扶苏则表示,父亲让儿子,儿子就得死,怎么还需要再请示呢?于是,自杀。

蒙恬稍微好一点,要见到皇帝后辩个明白,结果被关押起来,最后被赵高整死了。

反思整个事件,扶苏之所以被赵高玩死,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君子讲原则,小人讲手段。

扶苏跟秦始皇有政见冲突,是因为觉得父亲的行为违背了圣人之道,作为臣子、作为儿子都有义务向皇帝进谏,结果得罪了老爹。

远离了权力中心后,专心致志干监军,也不留些亲信在皇帝身边通风报信,及时掌握政治上的风吹草动。

赵高则不然。他是通过自己努力一步步爬上来的,非常懂得迎合上意。他不在乎手段是否光明正大,是否会被人戳脊梁骨,只要管用、好使就行。

第二,君子讲大局,小人讲利益。

扶苏考虑的是父亲的权威和秦国的统一大局,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不想去做)借助蒙恬的大军杀回咸阳勤王,舍弃了自身利益,顾全了全国统一大局。

赵高之所以假传圣旨,拥立胡亥,表层原因是怕自己的敌人蒙氏家族掌权报复,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不想失去自己的权势。国家是否会分裂,人民是否会遭难,这些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只要自己的一己私利满足了,哪管外界洪水滔天。

第三,君子多宽厚仁慈,小人多奸诈狠毒。

扶苏就是担了一个仁的名头,对父母慈孝,对他人友善,往往从好的一面去看待别人,较少从人性恶的一面去待人接物。

反观赵高,把胡亥当傀儡,大搞政治清洗,把秦始皇的儿子和女儿杀得所剩无几,朝廷中跟自己政见不合的,找各种理由杀掉,所以才会出现指鹿为马的怪象。

后来,赵高杀掉秦二世,暂时拥立子婴为秦王,暗中跟刘邦勾勾搭搭,希望能跟刘邦分王关中。不过,扶苏的儿子子婴并不像他老爹那么单纯,看清赵高的真面目后,只靠身边几个人就设计刺杀了赵高,显示出不俗的政治手腕。

由此推断,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不能只有君子的胸怀气度,还得有小人的行事方式。非如此,不能制约和控制小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