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是苏联名将,也是苏联的有功之臣,在苏德战争最关键时候,斯大林启用朱可夫,才确保苏德战争扭转战局。但朱可夫在苏联历史上却被评说不断,人们不理解,像朱可夫这样的名将功臣,为什么结局不好呢?其中到底有何原因?

有人说:“如果斯大林不死,朱可夫是什么样的结局?”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从斯大林对待朱可夫来看,的确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01

抢风头

二战后,朱可夫风头正劲,成为苏联炙手可热的将领,也成为苏联家喻户晓的名人。这种风头无人能比。谁都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很多名将被莫名其妙处死。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几乎到了无将可用的地步,此时朱可夫冒了出来。

其实朱可夫冒出来,也说明此人有一定能力,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提着脑袋打。但朱可夫带领红军打败了德军,取得了辉煌战绩,也让他的人生达到了巅峰。

但二战后,为什么朱可夫却一再被降,甚至让斯大林产生要除掉他的想法呢?

中国有句俗话叫“功高震主”,做臣子有功了,就可能会威胁到君主地位。这在历史上很常见。

同样朱可夫也面临这种情况,如果他收敛些,或许不会被斯大林怀疑。但收敛不是朱可夫的性格。

其实朱可夫有四件事让斯大林产生不满和疑虑。

第一件:莫斯科战役

莫斯科战役打响前,朱可夫已经成为苏联军队第二号指挥者,但作为前线指挥员,朱可夫还有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权力。

对于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有防御方案,但被朱可夫全部给否决了。而且朱可夫居然当着苏军各指挥员的面,否定斯大林的方案

但在大敌当前,即使斯大林再不满也不会表现出来。毕竟苏联还需要朱可夫这样的将领,不过朱可夫这样的性格,也让斯大林隐约看到了危险。

第二件:阅兵太出风头

一个国家阅兵式大都由该国的元首检阅部队,也可以由军队领导人检阅。二战胜利后,这样大的阅兵式,斯大林居然没参加,而是让朱可夫参加。

为什么斯大林没参加阅兵?

一是安全因素,二是斯大林年纪大了,根本无法骑马长时间完成整个阅兵式。如果阅兵时出现意外,那就成了国际玩笑。

斯大林无法检阅苏军,朱可夫就成为检阅者。当时没人比朱可夫更有地位来接替这个任务,而斯大林赋予了朱可夫代为检阅苏军的权力。

如果了解斯大林的性格的人,对于这样检阅,必须收敛。因为斯大林就是一个喜欢在大场面上被捧的人。朱可夫阅兵时,接受每个方阵“乌拉”之声,当时骑着高头大马的朱可夫威风至极。有图为证。

第三件:合影照风波

斯大林个头不高,但却喜欢照相。

二战后,本来有一张斯大林与苏联将帅合影照。但在斯大林到来前,朱可夫提议,将帅们先照张合影。照相时朱可夫站在第一排中间,妥妥的C位。

后来这张照片被爆出,斯大林看后很生气,认为朱可夫这是功高震主,也产生要收拾朱可夫的想法。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职务低的官员不能抢职务高的风头。斯大林虽然有想法,但他并没有出手。当然这些出风头的事,还拿不到桌面上作为收拾朱可夫的理由。

第四件:权力过大

朱可夫权力更大,而且多个职务加身,甚至军政一人抓。特别是他任驻德总司令及苏占区军事长官后,他有绝对的权力临机处置问题,这种权力很大。

科涅夫等苏联名将拥有的权力没有朱可夫大。比如罗科索夫斯基还曾任过波兰国防部长,还是波兰元帅。科涅夫更厉害,他任过陆军司令和代防长之职。但1950年,他被调到喀山巴阡山脉战区任军事主官,这个军区属于偏远地区。科涅夫虽然不愿意,但也无奈接受。不过朱可夫却不服从安排。

举个例子,朱可夫被调回莫斯科,当时莫斯科大街小巷贴满了朱可夫的画像,一时间朱可夫成为与斯大林并驾的人物。能得到这样的荣誉人生就圆满了。但朱可夫却不满足,居然敢反对斯大林的政策,甚至认为除了他,没人能任苏联军队领导人。

这四件事让斯大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二战后,苏联军队达到了1200多万,这种庞大的军队,光是养都成问题。斯大林很明白,庞大的军队将帅问题必须处理好。当前必须以稳在当头,那就要安置好这些打过仗的将领,给他们一定的地位和荣誉,然后再想法夺掉他们的职务。

02

要权力

苏联党政部门与我国差不多,我国也曾向苏联学习,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国家组织架构。但苏联曾有过双首长制,就是设立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而政治主官则由苏联高层配备。

不过在苏联时期,也有人对一长制和双首长制进行讨论,但朱可夫却坚持用一长制。

双首长制是托洛茨基提出并建立的,并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以朱可夫这样的将领,在他眼里双首长制就会给他造成制约。他曾多次在打仗中对下属称:打仗时,可以不听从最高统帅的命令。

朱可夫坚持一长制,主要还是不想自己的权力被限制。他也明白,当时苏联军队如果实行一长,除了朱可夫再无别人。

斯大林的担心也越来越重,他知道朱可夫已经开始要权,如果不达到他的要求,就会给苏军造成不好的影响。

斯大林决定对朱可夫下手。

03

被弃用

要收拾朱可夫就得有理由,其实这种理由很好找,即使没理由也会弄出理由来,理由有千万个,关键选哪个。一个人权力大了,必然有毛病,不可能百分之百纯洁一片。

1946年4月,苏联在西部边境截获了一批装有珍贵宝物的火车,里面装满珍奇异珍,一查,原来是朱可夫在从德国弄来的。

此时苏联政客也开始向朱可夫开火,有人说朱可夫作风有问题,而且住房建得像德国那样奢华。

朱可夫只得认错。但此后要命的事来了,有人说朱可夫私通西方国家,这可是通敌罪,是要杀头的。当年罗科索夫斯基就因为德国反间计,最后被杀。

朱可夫着急了。

但此后在一次会议后,朱可夫并没被打压到底,只是被降职,然后去偏远军区任职。

朱可夫造成的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造成的。如果他在德国收敛些,不会让人抓到把柄,但朱可夫却根本不太意。

而斯大林收拾朱可夫,没有一棍子打死,也的确让人不解。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在收拾朱可夫的时候,斯大林看到来自军方的反对声。他明白,如果过早地打压,会造成军队不稳定。

04

老毛病

1953年,也就是斯大林去世这一年,斯大林把朱可夫调回莫斯科,有人说朱可夫可能被重用。其实斯大林或许有新的安排,或者用其他方式收拾朱可夫。

可就在朱可夫调来莫斯科后,斯大林突然驾崩了。朱可夫人生再次出现变化。

人的一生改变命运的机会并不多。如果抓住了就是赢家。朱可夫抓住了,但却坏在他的“权力欲”上,他太迷恋权力了。

朱可夫帮助赫鲁晓夫取得权力,成为赫鲁晓夫的功臣,并受到重用。但朱可夫老毛病又犯了,经常在公开场合反驳赫鲁晓夫,认为他是有功之臣,甚至对赫鲁晓夫任命干部当众指出不满。

最终,赫鲁晓夫一气之下,免了朱可夫的职,让他回家养老去了。

也就是朱可夫遇到赫鲁晓夫,如果换成别人,可能命都没了。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根本没用朱可夫。勃列日涅夫可不想一个权力欲望强的人出现。

文 泥腿看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