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粗们办的大事情人所尽知,即便在文人墨客驰骋的诗词领域,这些老粗们也出手不凡,脱口而出,其所吟之诗词掷地有声,虎虎生气。
大老粗刘邦的《大风歌》大家耳熟能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堪称千古绝唱。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英布,在得胜还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他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唱出这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南北朝梁代曹景宗为人争强好胜,看书写字时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从不去问别人,即使是在公卿面前也从不谦虚恭让。一次,曹景宗征伐得胜而归后,武帝在华光殿设宴慰劳众将。宴会上,武帝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曹景宗等了半晌,沈约也没有给他赋韵,曹景宗脸色不平,于是向武帝请求赋诗,武帝说:“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此时曹景宗已醉,坚持请求要赋诗,武帝只好让沈约给他赋韵,这时只剩下“竞”和“病”两个字:
曹景宗听了二话不说,抄起笔来,一气呵成;“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寥寥数语,便把打仗前大家对他的担心、得胜后的夹道欢迎艺术地勾勒出来,并与长于作战的霍去病相提并论,英雄豪气充溢诗作。曹景宗只流传下来这么一首诗,但仅此一首,便足以力压无数绮靡诗文而传世不朽。
北齐的斛律金性格耿直,善于骑射,长于用兵,是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名将。战场上,他观察一下地面,就可以判断出敌军的远近;他望一望飞尘,就大致知道敌军骑兵、步兵的多少。后来,这位目不识丁的大将军写出了《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下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粗犷豪迈,很有气势。公元5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由于其曲调失传,我们如今只能阅读它的歌词,无法欣赏它雄浑优美的音律,实在遗憾。
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一日游卧佛寺,口占一绝:“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此诗格调颇高,诗意甚好。杨遇春善打硬仗,多次平叛,镇抚边疆有方。
最了不起的是朱元璋,大字不识几个的他在戎马生涯中屡有佳作出现。如吟南京燕子矶:“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为秤钩,称我江山有几多。”如此大气磅礴且极富想象力的随口之作,足令天下诗词黯然失色。“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二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也都是朱元璋的大作。他还有一首诗,更是胸藏宇内,吞吐日月:“天作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通宵不敢长伸腿,恐把江山一脚穿。”
(刘继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