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最近俄罗斯在莫斯科举办的军队2023展会上展示了大量缴获的西方制造坦克装甲车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辆CV9040步兵战车。
【资料图】
在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参观这辆车的时候,解说员对他汇报了俄军考察这种步兵战车的一些看法,这里面最大的一条缺点就是,射速太慢,实际射速只相当于每分钟8发,对于一门40毫米机关炮来说简直是个开玩笑的射速。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很多军迷都忽略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供弹具。
在CV9040步兵战车上,40毫米炮是通过一个4发弹匣来供弹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弹夹炮”,装填上一个弹匣,然后通通通通打4发,然后就得再装一个弹匣,而同时这个车又是三乘员布局,没有专职的装填手,所以必须由炮手自己来装填,所以实战中它的输出效率就很低了。
这其实和当初CV9040研制的时候的设计思想有关,博福斯公司当初给瑞典军方提供的试验车有两种武器选择, 一种是用25毫米机关炮,另一种是用40毫米机关炮。而当时瑞典军方考虑到苏联的新一代步兵战车BMP-3据称车体正面已经能够抵挡北约的25毫米机关炮的火力,因此决定选用中口径火炮,于是又对博福斯40/L70B型40毫米炮和以色列意大利联合研制的60毫米超高初速火炮进行了测试,最终考虑到CV9040战车研制中他们自己提出的一个前提要求,就是尽可能使用实用、现成的零部件和系统进行组合以求降低成本,决定选用更加成熟的40毫米炮。
而博福斯40毫米炮其实是从高射炮改过来的,40/L70高炮大家都很熟了,它和瑞士的双35毫米炮一起,是现代西方现代化小口径高炮的典范作品,射速高、初速高、弹道平直,非常不错。但问题是,它的供弹具设计不太适合战车,我们可以看一下博福斯40毫米高炮,它的供弹具是在火炮上方,可以容纳三个4发弹匣,也就是说在火炮上方有12发待发弹,而在持续射击的时候,两名装填手可以不停的把新的弹匣补充到火炮上方的供弹具里面,这样火力就可以持续不停。而在海军的40毫米高炮的炮塔内,则安装有一个更加复杂的输弹机构,可以将散装的炮弹从弹库内提升起来源源不断的进入火炮内。
这两种供弹方式显然都没法在狭窄的步兵战车内使用。
因此博福斯公司最后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苦一苦炮手吧,就由你自己手动装填4发桥夹吧。因此这就导致了CV9040实战射速非常差。
其实英国“弯刀”、“武士”等装甲车上使用的“拉登”30毫米机关炮也是用类似的方法来装填的,因此射速也是相当低。
也正是因为如此,CV9040基本型自问世依赖就只有瑞典陆军自己使用,而国外的用户,比如芬兰、丹麦、荷兰、挪威、瑞士,就选用了美国“大毒蛇”30毫米或者35毫米机关炮,这种火炮使用了无弹链供弹机构,通过电动机构将炮弹直接从弹箱输送到火炮里面,火炮本身的自动循环也不是利用火药燃气完成,而是通过电动机构来进行,实际上就相当于没有使用转膛设计的单管加特林,这就大大提高了输出效率。相比之下瑞典自己装备的CV9040在这方面反而是全系列车里面最差的,不过既然当初已经选用了,后面也就没有再改进,瑞典后续对自家CV9040的改进项目也是集中在火控系统和使用新的空炸弹药等方面,既然我输出效率差,那就提高点命中率吧。
瑞典本国的CV9040升级一方面是换发动机,因为最初的CV9040为了便宜,发动机和火控都选用了比较便宜的产品,最大行程只有320公里,后来通过换发动机,提高到了600公里,然后火控系统也做了升级。
这里面他们比较高级的是CV9040B,安装了全新的火炮稳定器和火控系统,还改进了悬挂系统。而比较老的CV9040则在2004年被部署到利比亚参加国际维和任务的时候进行了升级,安装了更好的空调,以及和B型一样的外部附加装甲,但是并未更新火控系统,只是给各个观察镜安装了防激光致盲的滤镜。这种车就是CV9040C,所以虽然看起来好像型号在B型后面,其实是一种更差的型号。而这些车也就是这次提供给乌克兰的援助。
所以和网上说的瑞典向乌克兰援助CV9040的时候拆掉上面的先进设备的传说不同,这些CV9040C,它本来就没有那些新玩意啊!
那么从CV9040的供弹问题开始,咱们就再来聊聊关于供弹具这个东西。
其实对于近代以来的枪械和火炮来说,供弹始终是一个难题。大家都听说过一个传说,就是19世纪的诺登飞机枪和加特林机枪都是用手摇来实现自动发射,但随着战斗激烈,射手摇摇把的速度会不自觉的提高,最后会导致机枪无法发射。其实这就是因为这两种机枪采用的都是重力供弹,也就是说,它的弹匣看起来虽然好像是个弹匣,但是里面并没有一个板簧托弹板,子弹就是直接从上面掉进枪里面去的。如果射手摇的太快,就会导致子弹还没掉进去就被卡住了,造成故障。
而到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把19世纪的加特林机枪拿出来,给他改了一下供弹机构,就是无弹链供弹机,其实这个装置和弹链差不多,每颗子弹的位置在供弹具内是通过钩爪被限制住的,因此它通过一个围绕着机枪的结构被“绕”进去,这样就避免了子弹被卡住的问题。这样你转的多快,机枪就能打多快,实现了6000发每/分的最大射速。后来这个机构再进一步的改进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外能源加特林机枪。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供弹对于自动武器的重要意义。
其实对于非自动武器来说,供弹也是一个问题。
比如我们熟悉的“拉大栓”。
19世纪的时候,已经有“斯潘塞连珠枪”这类的射速较快的步枪,它的特点是将子弹前后串连的装在弹管里,然后逐一通过抓弹爪这类的机构进入枪膛来发射。
但是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你每次打完一轮之后再装填,就得把子弹一发一发重新塞进去,装填速度很慢。
后来就出现了弹匣结构,早期的弹匣是不可拆卸的,先把子弹装在一个桥夹里,装填的时候直接从上面往弹匣里面塞进去,一下子就能装上5发子弹,这一下就大大提高了步枪的射击速度。围绕这种东西还发展出了诸如英国人的“疯狂一分钟”这类的射击技术。
再后来,到一战时期,德国人对堑壕战中影响步枪火力的因素做了研究,发现影响射速的最重要因素是枪内的备弹数量,因为你打5发就要装填一个桥夹,依然会很大的影响火力的持续性。于是他们就开发出了堑壕弹匣,所以我们就看见了安装有一个香蕉型弹匣的毛瑟98.
当然可更换弹匣其实比这个还要更早出现,只不过一般是给机枪和手枪用的,步枪的话,各国军队一般都抠门,不愿意给步兵配发更多的弹匣。当时甚至还出现了“弹匣阻断器”,就是让步枪手平时用散装子弹,打一发装一发,只有敌人冲到近距离需要快速发射的时候才关闭阻断器,使用弹匣内的子弹快速射击。
当然这种东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迅速过时没有人再用了。后来随着步枪往半自动、自动射击演化,桥夹装填也逐步过时,最后到了今天的自动步枪,大家都用上了弹簧托弹板的弹匣了。
而在机枪上,供弹具的问题要更复杂一些。
早期我们知道由于机械工业制造金属弹链不容易,因此相当长时间内各国的马克沁机枪都用的是帆布弹带,也有一些国家是用弹板,这本质上都是让每一发子弹的相对位置固定,以便与机枪的供弹装置配合,让子弹顺畅进入枪膛。
但是帆布弹带毕竟是软的,如果没有一个人在旁边拽住弹带,那么有的时候就会出现供弹不畅的问题。而且往弹带里塞子弹并且让子弹的位置合适,也是需要一点技巧的事情,反正就是,麻烦。
而弹板的问题就是需要有个人一直不停的往机枪里面塞弹板,也是,麻烦。
所以后来就出现了金属弹链,到了二战的时候德国MG-34、MG-42机枪就用金属弹链解决了供弹的问题,在各种环境下它的工作都比较顺畅,而且也没有了诸如苏联转盘子机枪横向尺寸过大,弹匣又太小需要不停更换这类的问题。
其实日本的92式轻机枪上面那个供弹漏斗也是一个独特又很有创意的设计,它的设计想法是让机枪和步枪可以通用供弹具,步兵携带的装在弹夹里的子弹也能直接往机枪里塞。
但奈何这东西结构实在是太复杂,经常工作不可靠,甚至需要给子弹上油以提高顺畅度。
所以在二战结束后,各国的轻机枪都不约而同开始用起了金属弹链。至今世界上基本所有现役通用机枪基本都用了金属弹链。
而班用机枪方面问题就要复杂一些,比如苏联的RPD机枪,也就是我国的56式轻机枪是一种大家很熟悉的武器。
但是我军却并不待见这种机枪,后来研制81式枪族的时候就淘汰了它,直接用弹匣供弹了。而且也不光是我军,苏联也不喜欢RPD,RPK机枪也是采用弹匣供弹,只不过他们为它配备了45发大号弹匣,提高一点火力持续性。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和鬼子当年设计92式轻机枪的时候一样,是希望一个步兵班内大伙能够通用一种供弹具,免得机枪手打完自己弹链上的子弹以后,明明大家带的子弹都一样,但机枪还是断了粮。
其实西方国家也担心这个问题,在M249机枪上就采用了两种供弹具的设计,平时用弹链,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把别人的弹匣往枪上一插开始打。
只不过,由于导气系统的一些问题,M249在使用弹匣供弹的时候相当不可靠,经常无法连发射击。
所以冬兵拿着装弹匣的M249突突突的畅快射击的画面,也只能存在于电影之中。
而且另一方面来说,弹链机枪在火力持续性方面不论如何也确实是要比弹匣供弹的机枪好太多了。
所以呢,在我国新一代的5.8毫米班用机枪上,我们就没有再沿用在20式步枪上换个重枪管,加个两脚架就当班用机枪的设计,而是研制了新的弹链式班用机枪,同时学M249,具备了使用弹匣的能力。只不过这个时候就需要调节导气装置,使得它适应弹匣供弹模式,大大提高了使用弹匣射击的可靠性。这下总算是实现了成年人我都要的要求了。
而在更大一些的武器上,供弹具设计,依然是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内部空间有限的步兵战车来说,这就更是个问题。
我们知道苏联的BMP-2步兵战车,都的就是弹链供弹。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弹种切换。
实际上在这些步兵战车上,是没办法像在游戏里一样实现切换弹种的,只能是在弹链上装不同弹种的弹药,比如几发高爆弹,后面接几发穿甲弹,然后看到敌人不管是什么目标反正我多打几个长点射,总有我想要用的弹种被扔到敌人头上去。
这一方面会浪费弹药,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弹种的弹道略有区别,因此射击远距离目标的时候不好瞄准,你只能把火控切换到穿甲弹模式,然后就不管那些高爆弹非到哪儿去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俄军在BMP-2“别列若克”上的解决方法就是机关炮只装备穿甲弹了,而使用小口径榴弹的任务,就交给炮塔后面的一门30毫米榴弹发射器了,这种榴弹发射器采用了新型打弹药,炮管也比通常的AGS-17榴弹发射器要长,因此射程也要远了不少。这样用两种武器的配合,解决了之前的痛点。
但这毕竟还是有点麻烦。
如果机关炮能够切换弹药就好了。
那这问题能解决吗?当然也可以,那就是双路供弹,也就是一门机关炮它有两个输弹装置,分别装榴弹和穿甲弹。
苏联在BMP-3步兵战车上首先采用了双路供弹系统,可以将榴弹和穿甲弹分别通过两条输弹装置来输弹,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的“大毒蛇”机关炮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只不过更进一步采用了无弹链输弹装置,结构上更复杂了一些。我国04式步兵战车的武器系统也是引进苏联BMP-3的,所以也具备了双路供弹系统.
但双路供弹系统的技术难度其实挺高的,因为它结构比单路输弹要复杂了很多,而且还有个退弹的问题,在切换弹种后第一发炮弹要切换出来的话就得再加一个退弹的装置,这个装置要设计简单工作可靠也并不容易。这样一套复杂的玩意又要在步兵战车的尺寸和重量限制之下实现,还要稳定可靠,结构简单……这可就真的难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世界上也只有中美俄自己研发了带有双路供弹的步兵战车用的机关炮。
其实之前台湾地区在研制“云豹”的时候就曾经企图引进美国的“大毒蛇”机关炮和双路供弹系统的生产线,结果美国人直接开出了几亿美元的报价,台军觉得自己用不起,但满世界转了一圈,发现类似的装备要么就是中俄的,要么就是美国大毒蛇,除此之外别无分店……
最后他们只能选择直接购买美制“大毒蛇”机关炮,结果价格就……呵呵呵你们懂的,每门炮的价格大概和你的全车除了电子系统外全车加一块的价格差不多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素,最后CV9040作为瑞典当时在没有太大军事压力的情况下,搓一个便宜又大碗的战车的要求之下,就搓成这样了。
反正现在俄乌战场上连挑战者主战坦克都已经被打的炮塔满天飞了,虽然CV9040问世之初,全向防14.5机枪,正面防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防护性确实是让人惊艳,但是真到了高强度战场上,反坦克导弹满天飞的时候,你这该不够用还是不够用啊。所以反而对于乌军来说吧,一分钟8发的40毫米炮反而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要不,咱还是,挂爆反吧?
好了,本期节目咱们就说到这儿,各位朋友们,下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