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8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15周年。老胡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些人在纪念这个日子,怀念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优越环境。那次开幕式包括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法国总统萨科齐等很多都来了,有人悲观地说,那样的场景再也不会回来了。
(相关资料图)
回头看2008年的北京奥运,的确充满精彩,也的确值得怀念。然而怀念不能变成今天的气馁。我们应总结经验,从中获得面向未来的更多信心和力量。
其实2008年中国过得根本说不上“好”,相反,那是相当艰难的一年。那年年初南方出了冻雨灾害不说,而且发生了西藏3.14暴乱,接着又出了汶川5.12大地震,给奥运的举办蒙上阴影,“人权”成了西方借奥运猛攻中国的棍棒。那一年我们在全球搞奥运圣火传递,遭遇了空前的挑衅,伦敦、洛杉矶的圣火传递活动都遭遇严重干扰和冲击,在巴黎,圣火甚至被“藏独”暴徒和他们的支持者熄灭了5次。另外,针对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PM2.5争端,西方舆论也大做文章,鸟巢建设中有工人死亡,开幕式表演的一些细节都遭到西方舆论的猛攻,非常让人气愤。那届奥运会可以说是在西方的人权组织、“藏独”势力还有其他反华势力的大合唱中走向开幕的。因为各国领导人都来捧场了,而且奥运会赛事进行得十分顺利,将过程中的许多不堪经历淡化了,最终只把好记忆留给了我们。
另外,北京奥运会举行时,中国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学人》将2008年定义为“中国崛起元年”。
崛起既很豪迈,也是充满挑战甚至痛苦的过程。北京奥运会过去仅两年的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后中国又一路直追,形成经济规模赶超美国的潜在但很抓人的势头。与一个落后、不构成战略威胁的中国打交道,与看着中国迅猛发展并且担心它有可能成为新的“超级大国”,美国和一些西方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2010年代,中国人总体上还挺穷的,那个时候城市家庭或者没有汽车,或者开今天看来比较便宜的汽车。2003年老胡在科威特见到一名来自中国大连的医生,她在科威特降格做护士,月收入大约1000美元。1000美元啊,就值得一名中国医生付出包括远赴他乡的代价。那个年头我们的生活质量很粗糙,食品安全的问题很严重。另外中国人在全球的资产价值链条上处在中低端,2008年时中国人均GDP 3468美元,相当于约旦、格鲁吉亚,我们仍是世界意义上的穷人。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力量,西方对中国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美国来说,中国从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地成为了竞争力强并且对美国霸权拥有潜在挑战能力的国家。美国的对华态度几乎不可能不调整,到2018年,也就是北京奥运会举办10年之后,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义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悍然发动对华贸易战,策划对华高科技“脱钩”,美国的对华战略逆转带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对华态度的改变,中国同西方的“蜜月”结束了。我们怀念那个“蜜月”,但要清楚,它的失去是随着我们成长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为了留住那样的“蜜月”而让自己继续贫穷。
今天的中美关系气氛要冷淡多了,两国就像是处在冷战一样,作为崛起大国,我们必须接受并且适应中美之间的冷淡。但是同时我们不能放弃,任由中美滑向真正的冷战和“脱钩”,我们要致力与美国及西方建立平等正常的国家关系。我们还要清楚,我们推动建立这种关系的资源要比2008年时多得多。国家关系可以冷淡,政治摩擦在北京奥运会前后非常多,但是民间交往需要全力维护,而且要争取继续扩大。
首先是经贸关系,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和相互投资规模都应保持,并且争取继续上升的态势。另外是各种人员往来,包括旅游、留学、文化艺术交流,这些都很重要。近几年中国舆论场上出现“出国留学政治不正确”论,这种说法非常要不得。另外,人们都注意到了中国大城市里的西方人比疫情前大为减少,有一个数据说,美国目前在华只有350名留学生,而疫情之前的这个数字是万人级别的,当然据老胡了解,这当中主要的障碍来自美方。疫情造成了3年的人员往来阻断,恢复交往需要很多额外的努力。这当中有一些西方人不愿意回到中国来,相关原因我们应当搞清楚,并且该做的调整不要耽搁。
总之从2008年到今天的15年间发生了很多根本改变,当时的外部环境值得怀念,但是今天的中国更加强大,人民获得了比当年多得多的福祉。我们要自信,同时要勇于发现问题,对保持同西方的正常关系采取积极态度,我们尚有缓和同西方关系的很大空间,尤其要阻止民间交往随着政治关系紧张而变弱,我们应当为管理好中国与一些国家的摩擦做出努力,既要弘扬爱国主义,也要防止中国与有关国家民间的相互敌意上升。
我们决不能接受美国的无端打压,不计成本地与它战略妥协,但是中美关系,包括中西关系都不能“破罐子破摔”,政府从没那个意思,舆论场也切莫往那个方向引导。中国的崛起决不可能在逐渐封闭的过程中持续实现,加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唯一选择,而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对外开放需要我们胸怀的足够宽阔,也需要我们智慧的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