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我一直强调,孩子能不能考上985主要靠天赋,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中考都不鼓励你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想说两个问题。


(相关资料图)

1、天赋基本上并不存在,影响孩子学习的是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就是基因。基因能承载的信息有限,不可能在学习这样复杂问题上有决定性影响力,即使有的话也会早已随着通婚因素而被整个社会所稀释和平均化。所以所谓天赋,就是把后天因素误解为先天因素。

问题在于,最重要的后天因素与孩子的主观努力无关。家长前半生个人的努力,形成了什么思维能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让孩子接受,在孩子幼年期间家长是否做过科学和足够的这方面努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后天因素。而当孩子上中学之后,这些最重要的后天因素都早已是不可逆历史,大脑发育、思维能力和模式都难以改变,再想努力只能是在末端做些小修补,基本上不会有大效果。

作者用天赋来说事是错误的,真正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家长早已亲手锁死了孩子的前途,但却希望用继续折腾自己和孩子来改变不可逆的事实。

2、教育的选拔,目标和手段是错配的。

教育的筛选和选拔,最高层的目标是侧重认识能力的出众,而不是实践能力更好。但筛选和选拔的手段,至少中学及以下阶段却一直是以实践能力为标杆的,这是种完全不合理的错配。其原因也简单: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偏重实践而不重视认识的缺陷,至今未根本改变。在这样的缺陷误导下,我们的绝大多数人都更认可实践决定一切,而实际上认识是有自己独立性的(它绝不是实践的自然或唯一结果)。

考试不考难题,这就是典型的倾向实践能力的筛选和选拔措施——对简单问题能靠多实践而不出错,要比深入思考分析能力更容易得高分,这将淘汰掉认识能力更出色的学生,而让实践能力好的上位。

现在已经被禁止的之前各种偏向难题的补课班,则一样是用实践能力对冲认识水平的努力——你不是认识能力强么,我用实践的手段把可能的难题都做好几遍,然后让人看不出你的能力,我分数高就淘汰掉你。这种补课手段因为卷出了其它直接的社会问题而被禁止了,但可未必是对认识能力的回归。

各种竞赛及非裸分录取,则是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不这样的话高分低能将泛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过,随着大量历史积累出的高分低能的人涌入教育界,特别是大学以上的层次,高等教育更侧重实践而不重视认识的倾向实际上更严重了,这种补救措施也因为教师队伍能力的缺陷而作用越来越不足。需要说的是,大学以上毕业生的所学和毕业后企业的需求之间不对位,问题可不是教育不够面向实践造成的,而恰恰是教育没有面向认识能力——真正认识能力强的人,可绝不是只有学过什么才能做好什么的,但问题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只能干学过的事,而且未必能适应各种条件的变化。

教育不要像现在这样极端面向实践的勤奋,而是要侧重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未来教育应该有的正确方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