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谓是数不胜数,多如牛毛。而在这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中,其中对联故事又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三难苏轼的对联故事,更是尽人皆知,为百姓世代津津乐道而传为佳话。


(资料图片)

王安石和苏轼,联友们都很熟悉,同为我国北宋时人,著名文学家,二人虽在政见上有所分歧,但在诗文上是一对密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对。民间传言苏东坡年少时有些恃才傲物,不怎么地看好身为宰相的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教训教训这位大才子苏东坡,便有了后面三难苏轼的对联故事。

据史料记载,我国宋朝时期,人才济济,文人辈出,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四川眉山苏东坡了。即便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也有被人难倒的时候。相传有一天,宰相王安石邀请大才子苏轼一道到户外游赏,行了一程,王安石看看有意为难苏轼的时机已到,便提议说:“咱们光看风景缺少情趣,不如来拆解拆解对联以悦其心”。

苏东坡早怀有心意要与好友王安石在才学上一较高下,闻听此言正中下怀,便立即附和着:“好啊,王兄请出题”。

王安石轻轻一笑,在不经意间连出三道上联,其中的一道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并示意苏轼作对。

苏轼虽是才华横溢,心里也是一怔,一下子也没想到合适的下联,被难住了。于是也只好痛快地认输:“小弟才疏学浅,王兄技高一筹,小弟今天服您了”。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有个典故:姑苏城外有一条山塘街,全长约七里,在这条街的中段,有一个小集镇“半塘”,半塘距山塘街的两头差不多是三里半,于是王安石抓住了这一巧合,出了一道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难住了全才式的艺术巨匠苏轼,遂成千古绝对。

以上半副对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人能对上,后来到了明朝时期有一位文人游九溪蛮洞时,突然半路上想出了一副下联:“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一直流传至今,无人超越。

我在一次与几位朋友的闲聊时,提及这则对联故事,有一位朋友沉思了好一会儿,突然脱口而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再生百岁,逝流终岁另生终”。我觉得有点意思,便录于后,以供大家鉴赏。

大文豪苏轼雕像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