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六年(​1856年)至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天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内耗(也就是著名的天京事变),先是东王杨秀清被杀,之后北王韦昌辉又被处死,咸丰七年(1857年)翼王石达开率军出走,这给太平天国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但是即便如此清朝消灭太平天国依然用了8年,这也确实令不少人感到奇怪。


(相关资料图)

清军之所以在天京事变仍要花8年时间消灭太平天国,绝非后期的太平天国有多强大。天京事变后,清朝方面其实也是抓住了时机的,趁着太平天国内耗的时候连续攻克收复多处重镇(这包括武昌、汉阳、浦口等地),并且在咸丰七年(1857年)重建了江南大营,再次对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构成了威胁。看上去清朝只需要再补上几个重拳,太平天国就会覆灭。此时让清朝延缓对太平天国灭亡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英国和法国对清朝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持续时间是从咸丰六年(1856年)10月到咸丰十年(1860年)10月,咸丰八年(1858年)春夏之际进入激烈状态。有意思的是,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的东山再起的中兴时间段是从咸丰八年(1858年)11月持续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而咸丰八年(1858年)到咸丰十年(1860年)10月这段时间,随着英法联军的进攻势头加强,英法联军两次进犯大沽口、进占天津、通州、京师等地。

面对这种形势,清朝把军事重心暂时放在了如何应对英法联军的战略。毕竟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已经元气大伤,无论怎么样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有取代清朝的可能。为此,清朝也确实被迫把消灭太平天国和其他地方起义的军事力量(这包括僧格林沁、胜保等人)投入在了防范英法联军的战事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这样牵制了清朝大量精力,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压力。

石达开

不过谈及外在因素牵制清朝精力进而减轻太平天国的压力,分别有两个重要因素,其中之一也就是翼王石达开的出走。咸丰七年(1857年)9月,石达开带着数万人出走意图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此后石达开转战闽、浙、湘、桂等十五个省份。由于石达开带着大量兵力左冲右打,让各地清军着实惊慌失措,一时之间还吸引了清军在南方的许多主力。很大程度上也延缓了清朝灭亡太平天国的步伐。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捻军在山东、淮河一带的起义。捻军起义开启于咸丰二年(1852年),虽然他的实力不如太平天国,但由于处于清朝的心脏位置,清朝也把捻军和太平天国作为并列的威胁。咸丰三年(1853年)后,捻军和太平天国多次配合作战,让清军顾此失彼,疲惫不堪。在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更是加强了与捻军的合作。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朝所面临的对手远远不止太平天国一个。

不过以上的这些都只是外部因素,接着我们再看看清朝方面的自身因素。这主要为湘军方面的轻敌。咸丰八年(1858年)5月,李续宾率湘军精锐攻占太平天国的重镇九江,随后又率部渡江驰援战场态势很不明朗的安徽。在此期间,李续宾打乱了太平军的北上计划并大挫太平军锐气。但是李续宾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也让他产生了轻敌心理,这也使太平天国方面的陈玉成抓住机会把李续宾吸引到三河镇然后再对其合围。而咸丰八年(1858年)11月的三河战役让湘军中最能征善战的兵卒损失殆尽,和之前的浦口战役中清军重建的江南大营被李秀成摧毁,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清军的兵力出现了不足的情况,这也迫使清朝对太平天国的战略又一次转入防御。而在浦口战役后的两年,即咸丰九年(1859年)和咸丰十年(1860年),与太平天国对阵的清军主要为曾国藩的湘军。

曾国藩

但由于湘军建立时间短,且军饷、装备等方面主要是自己筹备,再加上规模上的有限,这让曾国藩尽管在咸丰九年(1859年)底仍计划对太平天国进行四路进兵的进攻战略,却因自身实力有限,虽有些许胜仗,并束缚了太平天国的野心,但进展依然不能快速。

再有一点,虽然一开始就提到清朝在天京事变后仍用8年时间才消灭太平天国绝非后期太平天国有多强大。但是太平天国自身的因素也仍然不可忽视,那就是太平天国在后期提拔了一批后起之秀,这包括了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等人。并趁清朝的大量精力被英法联军、石达开出走的四处征战、捻军所吸引的战机,在各地展开了一系列反攻,清军只剩招架之力。

其实还有一样因素,太平天国在江南的地势因素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在后期能够支撑8年的原因之一,虽然这算不上核心因素但却不容忽视。太平天国在占据南京后为了巩固对南京的防御,在长江上游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这包括武昌、九江、安庆等地),这些战略要地又往往难以攻克,例如九江之役,湘军水陆合围,前后历时1年方才拿下。又例如安庆战役,清军从咸丰九年(1859年)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方才夺取。他们的存在也使清朝延缓了消灭太平天国的步伐。

而没有以上这些因素的羁绊,太平天国将无力挺过咸丰十年(1860年)。当时间进入到咸丰十年(1860年)底,形势再次发生了改观,首先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然结束,清朝把战略重心重新放到太平天国身上。与此同时清朝还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这也让清朝加大了灭亡太平天国的脚步。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军攻克安庆,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支柱——陈玉成被捕杀、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攻克苏州。在这一连串的重击后,清朝终于在同治三年(1864年)灭掉太平天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