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著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病逝。
临终前,这位天启帝干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给魏忠贤的亲友团升官加爵,并且,他还在大庭广众下给接班人崇祯皇帝重点叮嘱,魏忠贤要重用。
(资料图)
《明史·熹宗本纪》中记载:
乙巳,召见阁部、科道诸臣于乾清宫,谕以魏忠贤、王体乾忠贞可计大事。
如此郑重其事,就相当于托孤,如果不是因为魏忠贤是个宦官,绝对就是托孤大臣。
天启帝点名的另外一位叫王体乾的,他也是个宦官,论当时的官位,他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还在魏忠贤之上,但依旧抵不过魏忠贤在天启帝心目中的地位。
崇祯皇帝当时才17岁,此前因为只是皇帝的兄弟,也没有刻意去培养,安排个别或几个大臣帮衬一下是应该的,但点名让宦官来干这事就很搞笑了。
而且,天启都没有安排几个文官来制衡魏忠贤。
天启帝为何如此信任魏忠贤?难道魏忠贤就真的才高盖世?足以担当扶起一个毫无经验的皇帝的重任?
当然不会是如此,魏忠贤无才,根据《明史》中的记载,他就是个文盲,“忠贤不识字”。
可恰恰是他不识字,可能才让天启帝更放心。
下面,就简单聊聊这个事。
一:天启临终前安排宦官魏忠贤辅佐崇祯的目的?
天启能顺利继承父亲明光宗朱常洛留下来的皇位,文官集团特别是其中的东林党是出了大力的。
因此,天启登基之初相当信任和重用他们。
但越到后来,东林党的执政方式越来越不受天启待见,他们搞的所谓“众正盈朝”其实就是让想让自家独大,这让皇权和非东林党派过得很难受。
所以,天启到执政中期醒悟了,放出了魏忠贤这个大杀器,一举扭转了颓势,当然方式有些残暴和冷酷,如“东林六君子”个个下场无比凄惨,东林党几乎快一蹶不振。
魏忠贤的战斗力很强大,他和东林党斗争的结果让天启看到了宦官对皇权的帮衬作用。
天启能躲在后宫悠闲的干木匠活,还能拿回权力,且不背上对臣子残暴的黑锅,都有赖魏忠贤,有赖能帮皇权当打手的宦官们。
天启在起用魏忠贤之前,亲自跟东林党打过交道,领教过他们的难缠,他不想才17岁的崇祯也步自己登基之初的后尘。
为避免东林党卷土重来,所以,留下魏忠贤,希望他能帮助崇祯更好地掌控皇权。
至于王体乾?在“九千岁”魏忠贤跟前就是个打酱油的。
二:天启为何信任魏忠贤?没文化才是最大优势
天启信任魏忠贤,且临死还不忘叮嘱崇祯要重用他,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魏忠贤战斗力强大,连东林党这样麻烦的存在都能压制住。
其次是魏忠贤知进退,在明朝的制度中,宦官的官职最高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是权势最大的宦官,名义上是能和内阁首辅平起平坐的。
《明史·职官二》中记载:
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
但魏忠贤权势滔天时,也只做到司礼监秉笔太监兼管东厂,名义上他只是掌印太监的副手,且从没有想过去谋夺掌印太监这个位置。
可能他想做给皇帝看,自己不追求权势,一心效忠皇帝,反正真正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也是唯“九千岁”之命是从。
《明史·宦官二·王体乾传》中记载:
一意附忠贤,为之尽力。故事,司礼掌印者位东厂上。体乾避忠贤,独处其下,故忠贤一无所忌。
最后就是魏忠贤的特殊本质了,前面说了,他是文盲,不认得字,这反而是他最大的优势。
理论上,宦官到司礼监任职都必须要有文化的,魏忠贤其实是开后门进去的,天启的乳母客氏帮的忙,“忠贤不识字,例不当入司礼,以客氏故,得之。”
这大概也是魏忠贤不谋求掌印太监位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识字的他没法亲自“批红”。
天启看重的,除了魏忠贤的强大战斗力和知进退外,就是因为其人是文盲。
对于皇帝来说,文盲好,没文化的宦官才不会真正跟文官集团搅合到一块去。
比如,天启的爷爷、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登基之初,就因为身边的大宦官冯保跟外廷的张居正结成盟友,让万历当皇帝的头十年苦不堪言。
冯保就是个文化水平相当高的宦官,史载其“善琴能书”,他和以张居正为首的文官们有相当多的共同语言。
所以,他也跟文官集团走得比较近,甚至配合张居正监视和压制万历帝。
有这样的经验教训在前面,天启未必喜欢有文化的太监。
而且,天启自己因为父亲不受爷爷万历的喜欢而受到牵连,读书比较晚,没什么文化,相比起读书多的宦官们,他和魏忠贤反而有更多共同语言。
魏忠贤不识字,即使文官集团里面有那么一些因为受到东林党压制的文官们甘心受其驱使,也不会真正跟魏忠贤交心,不会跟着他干真正的谋反大事。
魏忠贤不识字,他也就很少知道一些历史上的阴谋典故,不太懂如何掌控皇帝,他完全是凭当宦官前的市井无赖的本能在跟东林党斗,反而乱拳打死老师傅。
没文化的魏忠贤以此为由不能当司礼监掌印太监,即使真正的掌印太监王体乾什么事都听魏忠贤的,可他到底离宦官的最高权力隔着一层,要是他反皇帝的话,这隔着一层办起事来就极其不方便。
王体乾能甘心位居魏忠贤之下,配合其跟文官集团斗,但要是魏忠贤反皇帝,王体乾也会跟他拼命。
所以,天启知道不识字的魏忠贤其实是最可信任的皇权打手,对皇帝无害,还非常管用,有魏忠贤在,文官集团就无法欺负新君,这样的“人才”当然要留给弟弟崇祯用。
三:结束语
以上是我分析的天启信任魏忠贤,且临终且交代崇祯魏忠贤“忠贞可计大事”的原因。
天启的想法没错,他有经验,深知文官集团特别是东林党战斗力的他,想给没经验的弟弟留一堵防护墙。
可崇祯没这么想,他刚登基就想要个好名声,也担心魏忠贤影响到皇权,毕竟,他此前没有亲自参与过相关的争斗,不知道有人帮助皇权制衡和适当压制文官集团的好处。
所以,崇祯一登基,就配合东林党把魏忠贤搞掉了。
关于魏忠贤和东林党之间的对错,其实不重要,到现在都说不清,有为东林党说话的,也有为魏忠贤说话的。
但从皇权掌控朝局的角度来说,魏忠贤的倒台,以及连带的宦官势力和锦衣卫、东厂势力在崇祯朝的被压制,是导致崇祯朝的朝局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官们没了制衡,还不联手一起欺瞒皇帝?
崇祯最后变成亡国之君,和他不能收到大明朝地方上真实的信息有很大关系,而这些,本应该是宦官、东厂、锦衣卫们,或者说是魏忠贤们干的活。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