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华佗死得很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这位名医死得更冤。
他就是战国时期宋国名医文挚。
湖南长沙,浏阳河畔。一个叫马王堆的地方,1972年到1974年,先后挖掘了三座古墓,利苍、利苍之妻和利苍之子,一家三口齐齐整整,他们生活的年代是西汉初年。
马王堆汉墓挖掘现场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虽然搅扰了往生者的安宁,但却打开了一座一览汉代奇绚文化的宝库,宝库之中有竹简《十问》。这101枚竹简中所讨论的问题就算是现在也依然是流量密码——养生保健。
竹简《十问》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十问》第九问,神医文挚就和齐威王讨论了睡眠的重要性。对,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齐王,也是“一鸣惊人”典故来源的齐王,也是“田忌赛马”的那个齐王。
文挚还告诉威王,韭菜是个好东西,适量饮酒也对身体好。
凭着妙手回春的好本事,文挚的行医之路还算顺遂。但成也萧何败萧何,就因为这一身本事,导致了他的冤死。
敦煌藏经洞出土《灸经图》
额,确切地说,这是因为不脱鞋引起的惨案。
这事和齐威王的孙子齐闵王有关。齐闵王得了病,文挚被太子请来看病,他一眼就瞧出了病因所在,而且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齐闵王这个病很奇怪,非得让人气到七窍生烟才能痊愈。但触怒君王可是有性命之忧的呀。尽管文挚预测了自己的死亡,但还是舍身饲虎,把自己作为药引。
生气还能治病?有什么科学依据吗?科学依据小编倒是不清楚,但无独有偶,四百多年后,神医华佗也这么替人治过病,这是《后汉书·华佗传》记载的。
《后汉书·华佗传》 《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话说回来。那么,要让齐闵王暴跳如雷,需要几步呢?
文挚用了三步
第一步:屡屡爽约,普通人被放鸽子尚且会生气,更何况是君王,还再三被放鸽子,搁谁都生气啊。
第二步:不脱鞋就登堂入室,还踩脏了王的外衣。这时的齐闵王已经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第三步:问诊不问却出言辱骂,齐闵王此时已经怒火攻心,一跃而起。
然后齐闵王病好了,也把文挚给煮了,而且煮了三天三夜,还不解恨。
问题来了,被人爽约生气可以理解,被人辱骂暴怒也正常,关键是登堂入室不脱鞋,怎么就不能忍了?
这就要从古人的起居方式说起了。要知道魏晋之前,古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席地而坐的。入室脱鞋是随着这种起居方式自然发生的,然后成为惯例,成为规则,最后成为不可逾越的礼制。
不过这个时候,古人叫鞋还不是叫“鞋”,而是叫做“屦([jù])”,或者叫做“履”。屦是名词,履是动词,也是名词。《诗经•小雅•大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一句可以清晰地看出屦履的异同。一直差不多到唐以后,“鞋”字才大行其道。
回到开始的问题,不脱鞋有问题吗?当然,而且问题大了。
《仪礼·士相见礼》:
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遍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若有将食者,则俟君之食,然后食。
若君赐之爵,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
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
不仅详细地描写了和君王吃饭喝酒的礼仪,关键是散席之后也要循规蹈矩,从堂上出来之后,要坐着取鞋,要在隐蔽处穿鞋。鞋在哪呢?在堂外阶下。这就是脱履制度。
《礼记·曲礼上》也有同样的记载: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礼记·玉藻》也说: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坐左纳右,坐右纳左。
顾恺之 列女图卷(南宋摹本)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严格遵守的。文挚医者仁心,为了对症下药而入堂不解履,最后冤死。晋平公则因为师旷屡次不顺自己心意,故意在台阶上放置蒺藜,然后召师旷过来饮酒,师旷“履而上堂”,晋平公抓住师旷没有遵守脱履之制,说:“安有人臣履而上人主堂者乎?”师旷无奈,只好“解履”而行。就算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会受伤,也不能逾礼违制。
所以剑履上殿是一种特权和殊荣。可以剑履上殿者,也是数得见的几个人。比如萧何、梁冀、董卓、曹操、司马师等,多是彼时的权臣。
脱履在朝为制度,在野为礼节。
所以,阳子居请教老子会“脱屦户外,膝行而前”。
所以,如果去别人家拜访,“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礼记·少仪》:“排阖脱屦於户内者,一人而已矣”,能在户内脱鞋的只有尊者长者。
所以,当伯昏瞀人去见列子,见到“户外之屦满矣”就走了。列子知道以后“提屦,跣而走”去追他。能够让列子放下满堂宾客,来不及穿鞋就光脚去追,可见,列子很在意这个人。
后来在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坐的过程中,脱履之礼也渐渐式微,虽然式微,但从未消失,比如很多国人现在回家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