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长安城里鼓乐喧天,凯歌高奏,一位16岁少年威武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在历史上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的汉武帝刘彻。从此,刘彻开始了长达54年的执政生涯。

汉武帝即位之初颁布的求贤诏,开篇就言:“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如此大气、活泼,伟大帝王的自信跃然纸上。


(资料图片)

刘彻本来是当不上皇帝的,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继承法,排名第九、又是庶出之子的他想当皇帝,本是无望的,轮谁也轮不上他。

汉武帝像

年幼无知的刘彻顶多觉得当皇帝好玩而已,并没有去刻意地追逐皇权,但他的母亲王夫人和后来成为他岳母的长公主一次次成功地运作,终于使刘彻一步步走向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使得刘彻在一来二去的宫廷皇储竞争中,无意中得到了皇位继承权。

“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

汉初的君臣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起于草莽。他们大多深受秦朝政治之害,不得已才铤而走险、取而代之,因此他们在感情上厌恶和排斥秦朝政治。

汉武帝是绝不能忍受乃父乃祖的“和亲外交”,他没办法忍气吞声来换取短暂和平。他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持久的雄心和野心,去征服、去开拓。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有为”之君,汉武帝刘彻确实是一个很“有为”的人,他走的路线是,一改汉朝初年的求和政策,主动出击。一辈子干过的大事着实多,比如打的仗多,对匈奴的战争一打就是一辈子,从青年打到他过世都没完。

秦汉时期,阴山以北广阔地区和漠北草原,生活着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匈奴,他们逐水草而居,猎牧于山林草原,不断南下入侵。汉高祖刘邦曾率军与匈奴军在平城白登山激战,却被困七天七夜,遂于匈奴和亲,汉匈关系自此有所缓和,但匈奴一旦遭遇灾荒便撕毁合约,南下掠夺。践踏农耕文明,成为大汉心头之患。

所以汉武帝自从继位以后就一直考虑着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彻底消除北方的匈奴之患,一雪汉朝七十余年的耻辱。汉武帝时期,内部的诸侯王势力不断衰弱,政治上较为安定,反击匈奴的条件已充分。

他挑选了出身寒微的卫青、霍去病作为北伐统帅,先后发起了著名的三大战役——漠南战役、河西战役和漠北战役。

卫青、霍去病数次征伐匈奴后,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使得政权更加稳定,国家更为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给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在解决了北方匈奴和西域问题后,他把眼光转向了东南和西南,征东瓯、闽越、南越,通西南夷,平定朝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汉昭帝以后,汉匈出现了和平的局面,后来,汉元帝把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的汉匈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北部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四十四年,如此大事武功,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四十四年旷日持久的征战杀伐,毕竟劳民伤财。对于汉武帝的军事外交战略,司马迁也非常矛盾。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与天下百姓一道,亲历家园变废墟,一代史家的良心,使司马迁不可能面对战争之害无动于衷,必然会对汉武帝连年征战,导致民生凋敝有所批评。

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说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汉武帝有敏锐的观察力,他没有在盛世光环下安常处顺,而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敏锐地察觉到了足以使盛世昙花一现的历史难题。

他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他深深认识到,变更制度、出师征伐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勤于理政,亲自部置重大战役,多次下诏求贤才,并亲自批阅各地的上书。

司马迁在《史记》里用“汉兴五室,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的精短总结,概括汉武帝一生的事迹。即对外用战争手段开疆拓土,汉武帝时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主体部分;对内建立治国方略和制度,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然而,就因为汉武帝太能干了,免不了刚愎自用,与汉朝的强大如影随行的,是奢侈腐化的日益滋长,到汉武帝晚年时,更加明显。 

汉武帝喜欢享乐,大兴土木,挥霍无度,这些活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上行下效,使整个统治集团日趋腐化。至汉武帝统治后期,汉王朝上下已经怨声载道,危机四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汉武帝思想上“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内暴外宽,儒表法里。任用酷吏,整顿吏治,即是内暴;详延天下方正博闻文学儒术之士,“用经术润饰吏事”,便是外宽。

武帝“以法制御下,好尊用酷吏,而郡、国为治者大抵多酷暴”。武帝的“好用酷吏,为治多暴”,他的专制主义统治与西汉初期诸帝主张的“无为而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在两汉政治统治中显得极为突出。

这些酷吏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嗜杀成性,且以“杀人行威”为治。由于杀人多者不但不会受到处罚,反而还可得到武帝的重用,面对武帝的支持,他们更是要大开杀戒了。

汉朝初期,在高祖、惠帝、文帝至景帝的六七十年间,实行政简刑轻,在他们统治的六七十年间,任用不过两三个酷吏。而到了武帝统治时,他为了加强皇权,专制政治,大批任用酷吏,企图对吏治进行大力整顿。

汉景帝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危亡存于旦夕之际,汉武帝及时醒悟并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悬崖勒马,改玄易辙,调整了政策。并公开向全国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对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深表悔恨。诏书的主要内容是汉武帝承认自己的政策过失,把原来的错误都归罪于自己,所以后人将其称为《轮台罪己诏》。

从此,汉武帝不再派兵出征,而是殚精思虑,埋头发展,增强自身实力。凡是伤害老百姓或浪费天下财物的事一概不做。这些政治上的改革,挽救了当时濒危的局势,使社会矛盾得以缓和,因而使汉朝没有陷入秦末的厄运。司马光为此评论说:“这正是汉武帝之所以有造成秦朝灭亡的错误,却避免了秦朝灭亡的灾祸的原因吧!”

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汉武帝备受误解和争议的,就是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施以宫刑。

就在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写《史记》的时候,一件不幸的事从天而降。公元前99年,司马迁的好友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借机问桀骜不驯的司马迁该不该杀李陵全家。司马迁想都没想,说:“李陵带5000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与几万匈奴鏖战,虽败犹荣!依我看他是假投降,一定还会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汉武帝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朕?”下令处以司马迁宫刑。司马迁遭此横祸,本想一死,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忍辱负重,终于在公元前 91年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制。

司马迁的《史记》客观公允,却对刘彻颇有微词,暗藏讽刺。

刘彻暮年读《史记》时曾数度被气得吐血,但他并没有效法秦皇焚书坑儒,反而让这部书流传了下来,千年之后,中华儿女并没有否认他的伟大。冥冥之中,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