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字数:3295


(资料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庸小说风靡天下,引发了一场“武侠热”。无数同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就包括作家“金庸新”所著的《九阴九阳》。

虽说是同人文,可《九阴九阳》却以扎实的文笔,精彩的内容,创下了大陆本土武侠小说的出版记录。广受追捧的背后,是《九阴九阳》在金庸武侠作品基础上的深度创作。这部小说不仅囊括了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所有人物,还把巧妙地续写了《倚天屠龙记》里的各种恩怨情仇,一度让许多读者误认为《九阴九阳》就是金庸本人的新作品。

而对于历史细节的塑造,《九阴九阳》里也处理得十分考究。比如书中曾提到,朱元璋开创大明后,赵敏之兄王保保为了恢复大元天下,没有追随元顺帝远遁漠北,而是在明朝的地盘上公然建起了山庄,还招揽了阿二、阿三、玄冥二老等一干赵敏旧部,明摆着是想要呆在中原,跟朱元璋耗下去了。

这段情节甫一问世,就让不少读者大呼看不懂,一些读者忍不住在心里碎碎念:在《九阴九阳》的背景年代洪武年间,王保保等人这么高调的反明复元,就不怕走在大街上分分钟被人认出来吗?到时候江湖人要追杀他们,朝廷也不会放过他们,这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吗?

读者们的疑惑,正是这部书的巧妙之处。其实,书中的这段情节,不仅合乎史实,而且还藏着元亡明兴的特殊秘密。

那么,这个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01元朝贵族的汉化

在《九阴九阳》第十一回中,作者金庸新曾提到,王保保等人长住中原而不怕被人认出来,是因为“到了王保保这一代,(元朝贵族)已然与汉人无异,而汉人的语言礼仪,生活起居更是生来如此,故而无人识破王保保的前元人身份。”

短短数行字,揭示了元末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那便是在元朝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以王保保为代表的元朝贵族们,已然不知不觉间高度汉化了。

受现代影视剧的影响,许多观众总是下意识认为,元朝贵族官员们来到中原生活后,还是成天穿着民族服装,而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也依然保持着民族习惯。

事实上,元代的百官公服沿用宋代制度,采用紫、绯、绿三种颜色。官服上绣有花卉,根据品级不同而花卉大小、图案各不相同。一品高官为大独科花,直径五寸,六、七品官员为小杂花,直径一寸,而八、九品小官的官服上则没有任何花卉图案装点。

官员们穿礼服时,一律戴漆纱展角幞头,这与宋代官吏的装束完全一致。而元朝皇帝的冕服,则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由漆纱制成,冕上覆綖,青表红里,綖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冠的周围还衬有珠云龙网结。

这样的服装设计,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并在唐、宋时期的衮服基础上进行简化而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元代皇太子的衮冕,采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纩充耳,犀簪导,这与宋代的太子衮冕颇为相似,只不过宋代版是“青衣红裳”,而元代版微调为“青衣朱裳”罢了。

可以说,无论是皇家服饰,还是元代百官的官服,满满都是汉文化元素,绝非现代影视剧中展现的样子。不仅如此,元代画家们流传下来的画作中,更是以实锤证明元朝人在穿着打扮上,已然与中原人无异。

比如元代画家任仁发所绘的《张果老见明皇图》中,立于明皇身边几名侍者的袍服上下均有团花胸背图案,这正是元朝人常见的着装。

无独有偶,同为元朝画家的周朗,也在画作《佛郎国献马图卷》中,绘制了几名身着“改良版”唐代官服的朝臣,让人忍不住惊呼元朝人是不是直接拿着唐朝服饰抄作业了?

服饰上深度汉化的同时,元朝人在文化上也不断向汉文化靠拢。随着统治阶层入住中原,代易俗化,元朝贵族们普遍“舍弓马而事诗书”,由赳赳武夫变为谦谦君子。

比如开国功臣畏答儿的后裔伯都,就“不以家世自矜,长嗜书史”。木华黎的后人朶而直班也酷爱汉家文化,平日里最喜欢写五言诗,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引导下,元朝宫廷也儒风大盛,身为一国之君的文宗皇帝就这么成了汉家文化的狂热粉丝,不仅花大力气主持创设了奎章阁,还让虞集等人编纂了《经世大典》,进一步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

元顺帝时期,汉文化热潮依然热度不减。纵使那时社会时局动荡,元朝江山风雨飘摇,元顺帝还是命脱脱等撰修了《宋》、《辽》、《金》三史,从而使珍贵的历史文献不至于在动乱中散失。

单从这点来看,不论史书里元朝的形象如何,都无法磨灭其在汉化趋势与文化贡献中的亮眼表现。

02开明的民族政策

元朝浓厚的汉文化大环境,落到《九阴九阳》的世界里,就让书中的王保保免去了身份败露的苦恼,可以放心忙他的造反事业。

不过,若是在真实的明初,像王保保这样坚决“潜伏”内地的元朝贵族,真的会被朱元璋斩草除根吗?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朱元璋多次表达过招募王保保的意愿,为此朱元璋还特意安排次子朱樉,迎娶了历史上赵敏的原型,也就是王保保的亲妹妹为王妃,算是跟王保保攀上了亲戚。

而这次联姻,也恰恰见证了朱元璋开国后一大重要国策:招抚元朝贵族。

在很多武侠小说里,朱元璋的形象,就是阴狠毒辣,碰上前朝贵族,别管是陈家张家还是元朝家,那都是杀无赦。

然而,历史上的朱元璋,远没有这般嗜杀成性。就拿元朝被推翻后的招抚来说,当时前元军队绝大部分滞留中原各地,后来明朝在与北元的战争中,又多次俘虏、招降了大量前元军民,导致滞留中原的前元军民,总计有数十万之众。

这么多的“前朝熟人”,想来《九阴九阳》中的王保保就是一刻不停地修山庄,也养不过来这些人。所幸朱元璋对前元贵族还算优待,那些投降和被俘的故元诸王和前元官吏,朱元璋都封给官职,还赐予他们丰厚赏赐。

据史料记载,仅洪武三年,朱元璋赐给前元贵族的赏赐就有镀金银首饰六十副,每副各九件;纱罗布衣服六十袭,每袭各七件;等到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又赐给北元降将纳哈出玉带一条,金银香带一条,白金一千两,文绮帛各四十匹,钞一千贯,另外还赐予诸部将金带、百花素银带七百条,纱帽八百顶,银钞各不等。

厚待百官的同时,朱元璋还承诺元顺帝称,只要元顺帝父子归降,明王朝当效法古人,以前朝君王之礼厚待元顺帝。而对于“实在亲戚”王保保,朱元璋则先后七次派使者前去送信示好,还多次派人招抚王保保。

虽然王保保至死也没有向朱元璋低头,但朱元璋还是一直把他称作奇男子。与此同时,朱元璋对其他的北元高官,也一律量才擢用,大胆委任官职。

在朱元璋的支持下,一大批北元人才在明王朝找到了新工作,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比如原北元工部尚书丑驴,降明后赐名李贤,授燕王府纪善,后随燕王靖难,一路做到了右都督。

至于军中将领,留在明朝任职的就更多了。比如原北元参政脱火赤,降明后不过是换了个明朝印信,就继续带领旧部在原地屯戍了。

诚然,原地屯戍只是个例,降明的元朝将领中,也有许多人被另授新职,换地驻防。比如北元惠王伯都不花及宗王子蛮蛮、赤斤帖木儿等归降后,就被授予千百户、镇抚,各自领兵千人,前往温、台、明三郡戍守。

安顿好百官后,朱元璋又人性化采用“因俗而治”的政策,给予归降的前元牧民多方照顾。考虑到牧民们的生活习惯,朱元璋将这些归降的牧民们安置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方便他们继续从事游牧生活。

洪武三年,中书省臣建议朱元璋将牧民全部迁往内地,严加管束,以绝后患。

可朱元璋却说:“他们长期生活在寒冷的北方,骤然让他们搬家到南方生活,恐怕他们难以适应,反而容易生乱。与其如此,还不如就让他们在草原上生活。”

此后,明朝政府为了防范北元让归降边民当内应,曾一度将塞外边民及北元归降官吏的家眷分别前往南京、北平诸卫及附近的府、州、县。然而,有些人不习惯内地的生活,趁看守不备,又悄悄逃回塞外,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朱元璋急忙敕谕边将道:“元朝已经终结,他们既然归顺了,便是我大明的子民。今后如有归降边民,我大明理当善待。若这些边民想要畜牧,我大明就选个水草肥美的地方安置他们,若他们想要来京闯荡一番,那我们大明就派些靠谱的人护送这些前元人,以免他们流离失所。”

开明的民族政策,让朱元璋迅速赢得人心,稳固了朝局。想来这位在小说里常被黑化的帝王,能够在“开局一个碗”的情况下,缔造洪武盛世的奇迹,其中的一大原因,便是这样的胸襟气魄吧。

参考资料:罗贤佑《元朝诸帝汉化述议》、陈梧桐《明史十讲》、《洪武皇帝大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