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承明制,实施巡按制度,加强地方监察,对清初安定民心、稳定秩序、恢复生产以及迅速巩固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号称“半壁为之肃清”。
「才能清廉」
顺治初派遣巡按御史的主要目的,是巡察官员是否有异心及贪污等。顺治元年,浙江道监察御史黄徽允巡按山西,为清代派遣巡按御史之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顺治帝对巡按御史寄予厚望,并屡次作出指示。巡按御史一年六个月差满后,如察吏安民声望大著,即特旨褒嘉;如有怠玩溺职者,就另行差遣御史。
因监察御史数量有限,吏部与都察院会同考选才能清廉、品望素优的低级官员,借监察御史之名巡按地方。巡按结束时,考察最优者可内升京堂五品,其他则仍回本职。
清初巡按御史大部分是明降臣,通过惩治腐败、为民请命等也可稍减其内心煎熬、苦楚。因此,巡按御史大多能够秉公执法,如秦世祯、李森先等,获赞“有海瑞之风”“近日廉吏之冠”等。
「“铁面冰心”」
李森先,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清入关后,复任国子监博士。顺治二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顺治十三年,巡按江南,所至之处打击豪强,奸人敛手,号称“铁面冰心”。
顺治十五年,李森先上疏,建议将因言事流徙诸臣赦还。顺治帝大怒,称李森先不思实心报恩进言有益之事。吏部议奏,李森先应杖赎并流徙尚阳堡。顺治帝思虑再三,免李森先流徙。
顺治八年,秦世桢任首任巡按江南御史。秦世桢为官正直,在苏州试行鱼鳞册、易知单和滚单三法征收赋税,防胥吏中饱,后通行其他府州。他还弹劾江宁巡抚土国宝,土国宝畏罪自尽。土国宝本为明末太湖水盗,经洪承畴推荐任巡抚,性情残暴,危害地方。
顺治十四年,监察御史李赞元巡按湖北。当地有大奸段世昌作恶多端,却交结上层,官员不敢处置。李赞元到任后,有意先置之不问。一日,江边宴客至微醺时,带一士兵一僮仆,夜至段世昌家。段世昌仓皇趋出,李赞元命士兵牵其颈,踏月还署,置之狱中。官员显要为段世昌求情的书信堆满书桌,李赞元一概不看,按律杖杀段世昌。
顺治十五年,江宁巡按御史卫贞元弹劾正三品江南按察使司按察使卢慎言贪赃枉法。查证属实后,卢慎言被凌迟处死,其家产妻子籍没入官;推荐卢慎言者刘宗韩责四十板,籍没家产,流徙宁古塔。
「屡设屡废」
虽然巡按御史总体发挥了监督作用,但也存在“天下黑”现象。顺治四年,广西道监察御史周世科巡按福建。顺治六年,周世科因贪婪无忌、屡用非刑杀人被处斩,没其妻孥家产。
顺治十年,李成纪继秦世桢巡按江南,终日安静无为,“惟日饮醇而已”,人称“糟团”。有人改崔护诗于墙:“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相映红。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正因李成纪无所作为,才致诸奸复生,故引发李森先除恶之举。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病故。当年三月,兵部尚书管左都御史事阿思哈请停遣巡按御史,令各省巡按御史速行来京,巡按制度寿终正寝。
雍正帝即位后感于地方监察薄弱,派出御史巡察地方。之后,考虑到巡察御史与地方督抚可能相互勾结,后又逐步将巡察御史撤回。
为加强监察地方督抚,内阁学士查嗣庭还向雍正帝建议推行密折制度,既有望防止巡按滋扰,也能使藩司与督抚虽无相制之形却有相制之实,不必新设官职即可监督督抚。
乾隆元年,江西巡抚俞兆岳密奏称,巡按之废实因私废公,其原因在于督抚唯恐为巡按操其短长据实纠弹,世家巨族又恐巡按访拿家人子弟,建议恢复巡按。
道光十二年,湖广道御史冯赞勋请复设巡察官观风整俗。道光帝令大学士、军机大臣会同吏部都察院妥议具奏。一番讨论下来后的结论是,若尽委巡察之任于巡察官,是未示信任于重臣而专寄耳目于新进。因而,再一次否决复设巡察官之议。
综观清代巡按存废及其历史背景,可以看到各种力量的相互斗争。清中期后,传统官僚制度趋于僵化,既无决心也无魄力恢复巡按之设,终清末也未能构建起有效的地方监察制度。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社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