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们谈到清廷希望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九月廿九清廷要求李鸿章对旗下淮军进行工作分配。李鸿章接到旨意后,便在十月初三向清廷上报了自己的想法儿。其最核心的目标就是间接建议让刘铭传做陕西巡抚。
刘铭传的脾气并不好,李鸿章只好拿诱饵引诱
【资料图】
刘铭传在淮军中的地位比较独立,他本身就是带着队伍投奔李鸿章的。因此,刘铭传的手下只服刘铭传。李鸿章的话,刘铭传虽然听,但因他的脾气不好,这就使得善于下盘运作、为人两面三刀的李鸿章非常挠头。因此,两人的关系也是打打和和,但刘铭传的权力寄生在李鸿章的身上,总体上,刘铭传还是要认真听取李鸿章的意见。
作为自己的手下,李鸿章非常清楚刘铭传的心思。刘铭传的性格很傲气,这一点他和李鸿章、左宗棠完全一致,更像左宗棠一些,傲气比较外显。
作为武将,你傲气就会经常吃瘪。在“重文轻武”的情况下,刘铭传一直希望能成为“文职”官员,作为地方官员,成为巡抚就一直是刘铭传的心愿。如果单独让其去陕西“督办军务”,刘铭传恐怕不乐意去。万一再耍脾气,回家养病去了,那可怎么办。这么有能力的手下,李鸿章是不舍得让其一意孤行的。这可关系到李鸿章的夺权大计。
陕西巡抚的重要性,让李鸿章没敢直接推荐刘铭传做巡抚
自己的下属如果能做督抚,李鸿章自然高兴,自己的势力范围就更大了。因此,李鸿章也希望刘铭传去做陕西巡抚。然而,陕西巡抚现在是有的(1860年代陕西巡抚的派系划分问题,详见“李鸿章思维,中国崛起的一道坎”专辑中的“1870年李鸿章助剿陕西与巡抚之争,意图让左宗棠大权旁落”一文)。
时任陕西巡抚的蒋志章,和李鸿章关系一般但是和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曾经是担当,论派系出身乃是出身于曾国藩幕府。但是,蒋志章多在广西、四川、浙江为官,派系色彩并不浓厚。可以说,从蒋志章开始,清廷一直淡化陕西巡抚的派系色彩,清廷信任的人的色彩越来越浓厚,为什么?就在于陕西乃是西北的关键所在。
既然有了这样的人在,李鸿章也不好直接说让刘铭传担任陕西巡抚一职,这会让各方迅速警惕。特别是左宗棠,蒋志章之前的三任巡抚都和左宗棠关系很好,特别是刘典乃是楚系二帅地位仅次于左宗棠。
警惕是必然的,左李的矛盾不是个人矛盾,而是根本性质上的矛盾。清廷出于“制衡”的需要,也不可能那么明显地抑制左宗棠。所以,李鸿章没敢直说。请注意,奏折这种文本,你光看表面的话那是要吃大亏的。
因此,在建议中李鸿章希望刘铭传除了“督办军务”外还要“监管地方”。
李鸿章对刘铭传的推荐理由
在李鸿章的推荐中,对于刘铭传的夸赞分为几等,请注意李鸿章每次说事儿都要贬低左宗棠,夸刘铭传的同时也是如此。
总之,因为左、李都具有“密折参奏”的权力,和其他督抚一样,在奏折中都会看到攻击其他官员的地方。这正是清廷用人的技巧之一,谁有“密奏”的权力大家并不清楚只是知道可能谁有,因此,无形中就让各个督抚之间难以形成合力。
但是,如果我们把左李的奏折放在一起看的时候就会发现,李及其淮系督抚对左及其楚系督抚的攻击频率要远远地高于左。当然,你要是有意贬低左抬高李鸿章,左宗棠奏折中对李鸿章及其下属的批评当然也“比较多”,那是因为你根本不介绍李鸿章对左宗棠的批评。
就以竹枝词、军饷问题,后面的海防陆防之争就能看出来,1874年的海防陆防之争,纯粹是李鸿章没事儿找事儿首先挑起来的,清廷让谈海防问题,李鸿章却直接要求废除西征军、间接要求放弃新疆。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李鸿章为了谈问题。这世间偏偏有一种人最可恨,那就是把自己的私利、私心包装成公事、公心。
李鸿章推荐的理由,综合下来四点:
第一:刘铭传战功卓著,能够驾驭士族,性格豪爽、气量大度豁达,深得将士之心。
第二:辞官期间天天读书增长知识,不想和武夫为伍,“志趣愿为国家效死力”。也即刘铭传文武双全,既懂得打仗,又懂得如何为国效力。
第三:陕西军务不仅是打仗,还需要给降回寻找安置的地方、遣散散兵游勇、办理粮草转运等,这些都和地方工作相关。如果只给他军事职能,恐怕会贻误上述工作的处置,因此倒不如“破除常格兼任地方”。
第四:监管地方有一个大的好处,那就是防止被他人牵掣排挤。现如今的陕西,乃是左宗棠楚军(请注意,李鸿章没直接提左宗棠这三个字,但天下谁不知道楚勇、楚军是左宗棠的嫡系部队?因此,我加上左宗棠这三个字不算给他们之间埋雷吧)的天下。但陕西楚勇人多不干事儿,办事拖沓且没有能力。裁掉他们吧,又裁不了(话里话外就是左宗棠不让),只能是徒增浪费(徒增浪费四个字虽然从李鸿章奏折里读不出来,但是通过前面那些话,您自己觉得李鸿章说的这些话是不是这个意思)。
李鸿章的建议提出后,清廷看罢有些生气,立即拒绝了李鸿章的建议,那么,清廷为何拒绝?我们下文谈谈这个问题。
内附“晚清龙虎斗”专辑三文:1866到1874年李鸿章四次陷害左宗棠:陕西助剿背后的算计;左李何以不能共存?陕西助剿中李鸿章怎样意图夺左宗棠兵权;1870年的中秋:曾左李的人生境遇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