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歌向暖
崇祯
01
(资料图片)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正式抵达北京城下,农民军开始攻城。
三月十八日下午,一群太监打开了彰义门,投降,外城失陷。
三月十八日晚上,崇祯当即叫来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让他们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各自逃命去。
又补一句:
“万一侥幸逃得一命,不要忘了报父母之仇。”
且说,太子朱慈烺出宫后,想先到外公周奎家躲一躲。
但周奎当时还没起床,看门人不信来人是太子,死活不让进。
(应该是周奎装死,毕竟朱慈烺现在是个烫手山芋,他不敢接)
朱慈烺没办法,只能暂时藏在身边某太监的外宅里。
当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消息传来后,跟着朱慈烺的太监们心眼儿就开始活泛了:
万一朱慈烺被农民军搜出来或者是被人告发,自己这些人恐怕难逃一死;
如果献出前朝太子,肯定还能得一笔大大的赏赐。
两相权衡,朱慈烺就这样被太监卖了。
朱慈烺也不是唯一一个被卖的皇子。
在李自成那里,他见到了弟弟朱慈炯。
永王朱慈炤则不知所终。
李自成为了收揽明朝人心,对他们兄弟还可以,封朱慈烺为宋王,朱慈炯为宅安公。
计六奇《明季北略》“内臣献太子”条载:
贼大索先帝、太子、二王,搜得太子、定王于内官外舍。太子送刘宗敏收视,定王送李牟收视。永王不知所在,贼封定王为宅安公。
内臣献太子,自成留之西宫,封为宋王。太子不为屈。
初,太子走诣周奎第,奎卧未起,叩门不得入,因走匿内官外舍,至是献之。
自成命之跪,太子怒曰:“吾岂为若屈耶?”自成曰:“汝父何在?”曰:“死寿宁宫矣。”自成曰:“汝家何以失天下?”曰:“以误用贼臣周延儒等。”自成笑曰:“汝亦明白。”太子曰:“何不速杀我?”自成曰:“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曰:“如是当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皇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戮我百姓。”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征吴三桂,吴襄(吴三桂的父亲)以及朱慈烺和朱慈炯一同随军,被当成和吴三桂讲价的筹码。
但这几位筹码的价值并没有很好体现出来,因为大顺军随后在一片石战役里惨败。
在大顺军着急忙慌撤退过程中,朱慈烺和朱慈炯接连失踪,从此下落不明。
就此成为一桩千古疑案,并困扰了随后的大清统治者很长时间。
02
几个月后,有一位衣不蔽体的落魄少年,敲响了周奎家的大门。
“据说”,来人正是朱慈烺。
朱慈烺之所以再次造访,是因为妹妹长平公主朱媺娖还住在周奎家。
周奎则一如既往,装死。
最后还是周奎的侄子周铎把朱慈烺让了进来。
但周奎在和外孙吃了一顿饭之后,当即变脸,让人把朱慈烺赶出了府门。
(周奎之所以敢收留长平公主,是上报了的,经由摄政王多尔衮同意的;
而朱慈烺明显已经超纲,他不愿冒这个险。)
朱慈烺流浪街头,最终被清军以“犯夜”(晚上宵禁之后在大街上乱跑)的罪名,逮进了刑部大牢。
刑部主事钱凤览审问,他万万没想到,犯人竟然自称是前朝太子!
这下事大了!
不过,这种真伪案子,一眼即明。
因为明朝刚灭亡,肯定有很多旧臣、太监,认识太子朱慈烺。
钱凤览叫来十几个太监,一起来围观朱慈烺。
这些人都说是真太子。
前司礼监太监王德化还打了包票。
钱士馨《甲申传信录》载:
冬十一月,忽有男子貌似太子,同常侍投嘉定侯周奎府中。曰:『皇太子也』。周奎佯不能识,奎侄铎以侍卫,引与公主见,公主抱头大哭。哭罢,奎饭之,举家行君臣礼。......
晚,奎令家人椎系之,逐之门外。捕营健卒遂以犯夜擒去,明晨献之刑部。
即会刑部山东司主事钱凤览勘其事,讯内侍旧臣真伪何如,内侍常共言此真太子也,旧司礼太监王德化亦言其真。百姓观者数千,皆应声称真太子。
03
不过,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第二轮讯问,钱凤览换了一批太监,就出现了新口供,都说这个“朱慈烺”是假的。
然后,双方各执一词,真假难辨。
是日送入殿中,廷勘之。太子言宫中事颇同,历诏之,内监多不言是。有一杨姓内监在旁,太子曰:“此杨太监,尝侍我,讯之可知”。杨仓猝曰:“奴婢姓张,不姓杨。先服侍者,非我也”。......明日刑部复讯之,终不能决。
那最终的答案自然由多尔衮来拍板。
多尔衮的态度很干脆:不管是真的假的,一概按假的处理!
原因无他:留着朱慈烺,虽然一时之间有收复前朝人心的作用,但难免有人会用“解救太子,光复汉人河山”的名义来闹事。
一刀杀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嘛。
杀“太子”也是要顾忌舆论影响的。
把真的说成假的,不就没有影响了?
于是——
多尔衮把周奎拉出来给自己站台背书。
周奎心领神会,当即汇报:“这个“太子”根本不是我外孙,假的,所以之前我才会把他扔到街上去!”
多尔衮又下诏,把之前说朱慈烺是正牌太子的太监全杀了,还把审理真假太子案的朝臣也全部处死。
一轮血腥之后,朱慈烺就成了真的假货。
在宣布朱慈烺的身份是假的之后,多尔衮还表示:
“若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其来告之人亦给优赏。”
来一个,杀一个。
顺治二年(1645年)年初,朱慈烺被清廷处斩。
周奎也没什么好下场。
多尔衮怕他嘴上没把门的,在朱慈烺死后不久,也把他给“处理”了。
PS:
以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这位朱慈烺,应该是真的。
道理很简单:
城头变幻大王旗,早已不是大明的天下,承认自己的身份,必然死路一条;
如果是冒牌货,根本没必要坚持说自己是真的。
但他如此坚持,只能说,他不失朱家人的风度,不失一位前朝太子的气节。
04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当时不仅北京有太子,南京也冒出一位“太子”。
此时的南京,还在南明弘光朝廷的控制之下。
不过,他们对待“太子”的态度,和清廷出奇的一致。
已经登上帝位的朱由崧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马找来内阁首辅马士英:“(如果太子是真的)朕将何以自处?”
马士英心里雪亮,为了自己的前途,这“太子”也必须是假的。
否则弘光小朝廷不就成了窃居帝位的乱臣贼子了吗?
所以根本不管真假,直接咬死这“太子”就是假的。
以“煽乱朝纲,蛊惑人心”的罪名,下了南京刑部大狱。
不多时,一份审讯口供就出炉了。
此人供称:
本名王之明,是万历朝一个驸马的侄孙子。
一天,在街上闲逛的时候,听人说自己和太子朱慈烺长得很像,就想了这么个主意,到南京城里骗一场富贵。
至此,朱由崧松了一口气,即命人将审讯记录公开,以正视听。
却不料宁南侯左良玉突然以“奉太子密诏,以清君侧”的名义,顺江东下,出兵进攻南京。
左良玉的算盘打的很响。
此时左部的驻地武昌是抗闯和抗清的第一前线,虽然左良玉手里号称“有精兵八十万”,但那不过是哄小孩的把戏。
为了保存实力,左良玉只能向南撤退,但没有弘光朝廷的明确诏旨,擅自放弃武昌是要被视为乱臣贼子的。
所以,左良玉单方面宣布南京的“太子”是真的,他从武昌撤退是正义之举,是“救驾”。
不过左良玉刚走到九江时就病死了,部队转由其子左梦庚率领,继续前进。
但左梦庚在经过庐州(今安徽合肥)时被靖南侯黄得功击败。
就在南明小朝廷自己打成一锅粥的时候,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来了。
朱由崧赖以保命的江北四镇全盘瓦解。
高杰死于内讧;
刘泽清、刘良佐、左梦庚不放一枪一炮就竖了白旗;
黄得功则被清军击溃,兵败身死;
朱由崧被俘。
05
清军攻破南京城后,多铎命人把关在牢里的王之明接出来,毕恭毕敬地迎候着。
并对当时的南明降臣说:“这是真太子,你们之前认错人了。”
多铎的想法很简单——
江南地区心向大明的不在少数,浙、闽、粤三省还有大量明朝宗室。
把“太子”抬出来,无非是放出烟幕弹:“太子”跟我大清合作了,因此吃香的喝辣的,有他做榜样,你们还不赶紧投降?
至于王之明是真是假,根本不重要。
瞎鸡扯淡!你见过真太子吗?就敢说他是真的?
南明诸臣虽然心里腹诽,但这时候多铎才是南京城里的老大,所以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去承认王之明是真太子。
不过,这样施舍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随着东南地区的日渐稳定,多铎露出了本来面目。
清顺治三年(1646年),朱由崧、王之明、以及一大批宗室子弟被押送北京,在菜市口手拉着手去见了崇祯。
经过拉网式搜绞,自称是朱慈烺的人基本绝迹。
但各地又冒出来很多自称是“朱三太子”的人。
这是拿朱慈烺的兄弟朱慈炯做文章。
自此,“朱三太子”就成了清廷入关之后最神秘的政治敌人。
各种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义的事件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从顺治朝开始,一直到雍正朝中期,至少发生了将近三十多起。
06
说了这么多,那李自成进京时,崇祯的儿子们到底有没有漏网之鱼逃出去的呢?
答案是:现在真的不清楚。
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二月开始的那次“朱三太子案”却极有可能是真的。
当时,康熙接到苏州织造李煦(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大舅子)的奏折,称在浙江四明山里,有贼张廿一、张廿二等,联合苏州太仓的一念和尚,以朱三太子的名义,扯旗起事。
经过闽浙总督梁鼐长时间的围剿,以及李煦锲而不舍的追捕,张廿一在苏州被抓。
张廿一随即爆出一个大料,在他们当中确实有一个“朱三太子”,住在离四明山不远的新昌县。
在随后的两个月,李煦持续对张廿一进行突击审查,一条暗线终于被挖出——
在四明山,有一在押犯名叫何子奋。
何子奋是化名,本名叫朱和圭。
朱和圭的老爹何诚就是朱三太子。
何诚原先入赘在浙江余姚胡家,事情败露之后,一家大小逃到山东汶上去了。
有了行踪就好办。
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初三,济南府同知高鉷在汶上县将“朱三太子”何诚抓获。
被捕之后,何诚供称自己原来姓朱,在家里排行第四,即定王朱慈炤。
其与三哥朱慈炯同岁,为田贵妃所生。
当年李自成破宫之后,随行太监也有将他献出的心思,只是他比两位哥哥都机灵些,趁随从们不注意自己跑了出去,一路流落到安徽凤阳。
后来他偶遇了一位姓王的明朝老给事中,给事中把他认出来了,并甘冒奇险收养了他,给他改名为王士元,教他读书。
朱慈炤十九岁时,王姓给事中病故。
势利眼的王家人就把他赶出来了。
为了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入赘到余姚的一户姓胡的人家,农闲时开私塾教课打发时间,乡亲们都叫他“王老先生”。
这样平静的日子过了五六十年。
直到有一天,他喝多了,向一位老朋友说了酒话,吐露了自己曾是皇子的身份。
张廿一等人不知道从哪得到这个消息,就想拥戴他做首领起事。
这让朱慈炤十分害怕,抵死不从。
张廿一转而把他儿子朱和圭拉进了队伍,这下老头儿实在没办法,就又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最后,朱慈炤做了一番总结陈词:
“当初三藩之乱,我都没想过反,如天下清平康乐,我也75岁了,反倒想要反了?”
康熙不管这些,御批道: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
最后的审决结果,一如既往,不管真假,一律算假的处置:
“王士元自认为崇祯第四子,但臣等查得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时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
朱慈炤离京时还是十几岁的孩子,现在75岁了,谁会认识?谁敢说认识?
背上了前朝皇子这个身份,只有死路一条。
PS:
当初,多尔衮自认为只要一口咬定所有的“太子”都是假冒的,出现一个就消灭一个即万事大吉。
却不料弄巧成拙。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官方给“太子”背过书,真的被“恩养”着,哪怕这个“太子”是假的,民间那一堆“朱三太子”还会有很大的能量来左右舆情吗?
一时的小聪明,砸的却是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