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从海上来
(相关资料图)
椒人兴学,始于宋初。清康熙《全椒县志·卷之六·学校志·学宫》“宋初置学于县南一百五十步,崇宁四年(1105),县令王俞卜地于县之东隅。”“明正德七年(1512),提学御史黄如金命令潘倧迁于襄河北。”清康熙《全椒县志·卷之九·名宦志·知县》载“宋代王俞:建学宫于东南隅,襄水之侧,为屋六十五楹,爽垲博衍。”“明代潘倧:迁学宫于白云庵,规制巍然。”明泰昌《全椒县志·卷之一·建置志·黉宫》对古代学宫的迁移、布置有详细描述,有兴趣的可参阅。学宫布置也可参考本文附图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首·学宫学校合图》。
明泰昌《全椒县志·卷之一·学校志·书院》载“望阳书院:椒原有‘南谯’、‘大观’二书院,废学不讲,而院亦几夷于民居。......道臣嗜道有年,忻成盛举,构书院学宫之左,......堂成,而周公额曰‘望阳书院’。”“大观书院:万历丁未(1607),通学诸生并乡官贡监乡民为职方杨冲所建。”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七·学校志·书院》载“望阳书院:在学宫东,明嘉靖间(1522-1566)就樊公祠故址改建。”
据此可知,全椒古代学宫变换了三个位置,参照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首·城厢图》(参见下图一。此图中“文庙”即为学宫、“县立中学”为以前的襄水书院),最终落座于襄河北岸望阳书院的西边(参见下图二)。望阳书院的东边有国光楼(学宫附属建筑,原名“尊经阁”,建于明隆庆六年,清嘉庆年间改名“奎光楼”,辛亥革命后又改为“国光楼”)。学宫与望阳书院虽然相邻,却并非同一个机构。
关于望阳书院的建成时间,按上述邑志记载有两种说法。明泰昌县志明确望阳书院建于南谯书院和大观书院之后。但民国九年县志记载为明嘉靖年间,而大观书院建于明万历丁未(1607),建在大观书院之前,这显然是记载有误。清康熙《全椒县志·卷之十五·艺文志(四)·记·望阳书院》“椒孝廉金生九陛、鲁生国俊及庠彦若而人从余游,归谋诸令君。令君毅然以兴起后学为己任,构书院于黉宫左隅,局徒求友,予嘉厥志,已题额为‘望阳书院’矣。”“令君杨氏,名道臣,温陵人。有为如是,是亦圣人之徒也。”可见望阳书院的创建与当时的全椒知县杨道臣和邑人金九陛有关。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九·职官志·名宦·杨道臣》“福建晋江人,万历末由举人任。”清康熙《全椒县志·卷之七·选举志·乡举·金九陛》“万历乙卯(1579年)中式,崇祯庚辰(1628年)会副。”由此推论:望阳书院建造年代应在南谯书院和大观书院(明万历三十五年)之后的明万历末年,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左右。详情请参阅本人著《古椒新考》之“文脉相传在笔峰”篇。
清康熙《全椒县志·卷之六·学校志·书院》载“望阳书院:今改为朱文公祠。”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七·学校志·书院》载“望阳书院:清康熙间,改为朱文公祠。乾隆间,复改为襄水书院,邑人王廷诤题额。......光绪二年,薛时雨捐钱二千串。提出一千串重建书院、讲堂五楹大门,屋宇一重。其一千串存店生息,酌改章程,为生童膏火。......今改县立中学校。”
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七·学校志·学校》载“县立中学校:就襄水书院改设。自光绪二十七年诏开学堂,旋由薛葆梿、邱景章、叶尧阶筹款,禀准抽提盐厘票费合原有之书院田租及宾兴等款,约得银币三千元,于二十八年(1902)创办中学,公推汪鸿海为监督,学生二班,并附设高等小学一班。三十年(1904)遵改官立高等小学校,推王福铨为堂长,学生二班,毕业两次。民国元年(1912),邑人士复规画中学,呈准达部定名为‘全椒县县立中学校’,公推邱景章为校长,学生三班,毕业两次。嗣推张德霈为校长接办,学生三班。近推汪文鼎为校长,学生三班,毕业两次。”由此可知,县立中学校的前身为襄水书院,薛葆梿、邱景章、叶尧阶为主要发起创办人。其中薛葆梿为薛暄黍之子,薛春黎嗣子,薛时雨侄子,清光绪壬午(1882)举人(有关薛时雨、薛葆梿的情况请参阅邑志或本人《薛时雨诗词楹联选注》)。汪鸿海为清光绪己卯(1879)举人。王福铨为清宣统己酉(1909)岁贡。邱景章为清光绪甲辰(1904)进士。张德霈为请同治甲戌(1874)进士。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十·人物志一·文苑》有薛葆梿、汪鸿海、邱景章等人的传记,可参阅。
结合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首·学宫学校合图》(参见下图),县立中学校创办时,全椒古代学宫依然存在,虽然两者紧密相关,但还是两块地方、两个机构。
1988版《全椒县志·第二十六章教育·中学教育》载“全椒中学的前身是全椒县立中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全椒中学于民国十四年(1925)遵令改名为‘全椒县立初级中学校’;民国三十六年(1947)增设高中部,改名为‘全椒县立中学校’;1949年元月全椒解放,高中部被撤销,改名为‘全椒县初级中学’;1958年,根据省人民政府指示,增设两个高中班,改名‘安徽省全椒中学’。”
清康熙《全椒县志·卷之六·学校志》言“椒学,旧在县治之南,后迁于东,文笔峰拱于前,襄水左右潆洄若带,形家谓为最吉,自是而人文蔚兴焉。”全椒中学可谓风水宝地,培养了一代一代的社会栋梁之才。
综上所述,全椒中学的前身为襄水书院(原名为建于明万历末年的“望阳书院”),说前身是全椒县立中学堂也可,但说前身是全椒古代学宫不太妥当。全椒中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民国元年(1912)起名“全椒县县立中学校”,邱景章为主要发起创办人之一,并为首任校长。全椒县县立中学校先后改名“全椒县立初级中学校”、“全椒县立中学校”、“全椒县初级中学”,最终于1958年定名为“安徽省全椒中学”。随着岁月变迁,荒废的全椒古代学宫故址和幸存的国光楼并入全椒中学范围。全椒中学也于2009年8月整体搬迁至城南新区,原国光楼旁老校区移交给全椒第三中学。
为便于读者对全椒中学的相关历史和来历一目了然,综合上述史料,简要列表如下:
今年恰逢全椒中学双甲重开、百廿之庆。鉴于目前网络上有关全椒中学来历的说法多样、莫衷一是,请读者注意甄别。尤其是官方(包括学校)有关庆典活动宣传时更需尊重史实,避免以讹传讹,做到以正视听。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如有谬误之处,还请方家斧正!
【参考文献】
①全椒县志[M].明,泰昌.
②全椒县志[M].清,康熙.
③全椒县志[M].民国九年.
④全椒县志[M].1988年.
椒陵后学吕春海撰于壬寅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