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各地藩镇势力拥兵自重,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李唐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统治日渐式微。而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就是其中一股强大的藩镇势力。
762年十一月,奚族安忠志带着治下的恒、赵、深、定、易五州归顺了唐朝。唐朝将归顺的安忠志任命为成德军节度使,重新把五州之地让其统治,同时又给他检校礼部尚书这样朝中的官衔,并进一步恩赐其唐朝皇室的李姓,名曰李宝臣,次年又加封为清河郡王。
所谓节度使,就是被委任以地方军政大权的人物,经常与执掌民政的观察使一起掌管各地权柄。而安忠志同时还兼任了恒、定等州的观察使,军政、民政大全都在他一人之手,犹如国中之国。
在762年设置的成德军节度使辖区中,没过多久又加上了冀州,大历年间又加上了沧州。当时的李宝臣,统率兵卒五万人,军马五千匹,雄冠山东,成为了山东最大的实权人物。而且不向唐朝中央缴纳在自己的领地内收的租税、自作主张地整编军队,以及任命官吏等,成为不听朝廷命令的半独立的代表“河朔三镇”中的一员。
当时这种由节度使支配的半独立地区,在全国还有若干个。即便在这样一种割据的状态下,唐帝国的后半期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经济状态,在大运河运输物流的支撑之下,继续维系着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国姿态。因而对于这样一些以节度使、观察使为代表的藩镇势力,只要不表现出露骨的谋反行为,唐朝中央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默认的态度,没有让事态进一步激化。
当然,当时的北方草原,则是由取代突厥并迅速强大起来的回鹘帝国,这样的游牧国家所主导。除了回鹘,当时不仅有分散在漠南——鄂尔多斯一带的契丹、奚、鞑靼、前突厥残部、六州胡、沙陀、吐谷浑、党项等中小规模的骑马游牧民。更有不断膨胀起来的吐蕃王国也在觊觎着唐朝。在唐朝和回鹘的联手压制下,吐蕃才没有轻举妄动。因而可以说,没有回鹘也就没有唐朝后半期的安宁。唐朝的回报则是绢马交易,由此也可以看出唐朝从前半期的武力国家开始向后半期的财政国家转换。
拥有强大实力的李宝臣,也一直保持着强势的状态,甚至还曾觊觎过皇帝之位,但实际上他始终都没有公开反叛过唐朝。除了少数心怀野心公然反叛的藩镇外,这也是大多数藩镇势力的状态。781年李宝臣在成德军节度使,即实质上的“山东王”的位子上,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