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高度解放,不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因此在现代,晚婚甚至是不结婚的人都不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为了追求自己的事业或者梦想耽搁了人生大事。

这部分晚婚的人,身边自然少不了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催婚,很多人对催婚已经是见怪不怪了,逢年过节回到家中自然避免不了一番的“唠叨”。如果一直不结婚,还会被冠以“剩男、剩女”等略带嘲讽的称呼。

不过催婚并不是今天的“特色”,而是自古有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古代的催婚那可就不是唠叨几句这么简单了,官府几乎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催婚”,凡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结婚的轻则要被处罚金钱,重则就是治罪打入大牢而且还连累家人,所以在古代除了特殊情况,“单身狗”的市场是不会存在的。

男女的婚嫁在古代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无论是对家族还是国家来说都是意义重大,这代表着家族的子嗣繁衍和人丁兴旺,是传宗接代延续血脉的大事情。

对于国家来说则关乎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的发展,所以统治者一直都非常重视男女婚配的问题。

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管理婚配的官员,称为媒氏。这个官职和今天的民政部门差不多,专门负责男女之间的婚嫁问题,比如登记和发放“结婚证”等工作,甚至有时候还组织活动,帮助丧失配偶的男方或女方重新牵线搭桥。

在不同的朝代,几乎都存在媒氏这一职务,可见历朝的统治者都非常的重视国人婚配问题,而对于那些不肯婚嫁的女子,政府都会严格给予她们相应的处罚。

历代的朝廷对于婚嫁问题操碎了心,对于男女的交往也是想办法创造各种条件,《周礼》里面就详细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在周朝的时候国家就举办了男女一起相会的活动,就和今天的相亲大会差不多,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无故不去参加的,还要受到处罚。

到了汉武帝时期,女子如果在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还不嫁人的,那么官府的惩罚就来了,要被处罚上交粮食七八石,上交粮食在今天看来简直不要太轻松,但是在汉朝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粮食是保命的第一物资,所以这无异于天文数字。

出于处罚的严厉,很多女子不敢违抗,只得在合适的时机选择结婚,不仅如此,汉朝对待早婚早育也是抱支持态度,比如汉昭帝八岁的时候就已经结婚,取了个六岁的皇后,这简直让人感叹。

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期,这些处罚更是“变本加厉”。司马炎曾经下令女子如果在十七岁还找不到人家嫁出去,那么官府此时就要介入,强制给这些女性分配丈夫,所以在西晋时期男生找不到女朋友那是不存在的,政府给你“发媳妇”这真不是玩笑话!

到了宋朝时期,这个年龄则是更加的提前,那就是男子十五岁就要娶妻,女子十三岁就要嫁人。

发展到了明朝,这个年龄段往后推了一点,改成了男子十六岁娶妻,女子则是十四岁嫁人。

但是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对“单身狗”的严厉打击。对于到了年龄不结婚或者晚婚的人,则是一以贯之的给予处罚。

《宋书》里面记载: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对于到了十五岁还不嫁人的女子,不仅自己有牢狱之灾,而且还要连累家人一起受处罚。可见历代统治者对于男女婚配是多么的迫切。

但是有处罚就有奖励,对于在规定时间内结婚的,官府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

比如在宋仁宗时期就规定,怀孕时期的女子就可以享受补贴,而且贫穷的家庭还会享受到减免赋税这些优惠的措施。

唐太宗的时候,还把是否婚配作为提拔任用的严苛标准,不结婚是不予授予官职的,这着实很有趣。

可见古人为了“逼婚”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不仅是家人要催婚,连政府都跟着一起操心。

说到了这里,不禁要问,为什么古代的统治者都如此迫切地希望男女尽早的婚配呢?这很大程度上和国家的发展背景息息相关。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们在自然等灾害的面前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之力,特别是医疗技术水平的局限,人均寿命也是非常的短。一旦发生天灾人祸,死亡率更是直线上升。而且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很不稳定,战争的频率也是非常的高,一旦大规模的战争发生,伴随的就是劳动力的大量消耗,国家生产严重被破坏,饿殍遍野。

如果此时不尽早的结婚,繁衍下一代,那么国家人口会大量的递减,一系列的后遗症就会显现出来。

因此只有维持着大量的人口,在技术不高的古代必须要用大量的人力来填补这一个差距,才能满足国家的生产力,国家才会在国防力量和科技等方面有优势。毕竟古代是农耕社会,人力才是第一生产力。

再者,每一个朝代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创造财富,这样统治者也才有大量的税收,国家的财政才会充实,否则根本不用谈什么发展。因此古代的统治者才会如此迫切的去催促男女婚嫁,并且出台了各种法律去约束强制。

在今天开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国家强大,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医疗水平的提升,人类的预期寿命逐步提高,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再也不需要使用早婚早育的这这些政策,我们也可以尽情的为了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奋斗,晚婚晚育已是正常社会现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