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王朝进程中,伴随而生的就是权力的斗争,有句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是纷争,这句话放在王朝的朝廷之中同样适用,从一个王朝开始建立开始到灭亡,一直不变的就是权力的斗争,皇帝与大臣争权,中央与地方夺利,随着斗争的逐渐演变,朝廷之上不再流行单打独斗,逐渐出现了以派系为主要斗争方式的党争,而唐朝时期的“牛李党争”和明朝后期的“东林党”就是党争激烈的最突出的表现。党争的结果是什么?他们的原则又是什么呢?

前面提到,争斗的本质就是围绕着权力的斗争,政治集团的争斗同样也是为了权力的争夺,只不过到一个王朝的后期,这种争斗的表现更加的明面化,也更加的激烈。而党争的结果就是加速王朝的覆亡。就以唐朝后期最著名的“牛李党争”为例说明党争的结果有多惨烈吧。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的前期,李党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而党争的原则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明面上是以国家和江山社稷为重,但是从他们的行动上来看就是不是自己派别的就是敌人,就要用尽一切方式来进行打压,皇帝和江山社稷都被忘在脑后了。

党争出现的原因也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封建集权统治下的皇权专制,它使得任何人都想要争夺最高的权力,而且不容别人有染指的机会,哪怕一丝丝也不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