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全国很多地方已经解放,也包括许世友的家乡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家洼)。


(资料图片)

自从许世友出来革命后,便很少回家了,如今天快亮了,许世友越来越想念老家的亲人们,于是,他派出警卫员回去看看自己的亲人还在不在。

警卫员从许家洼回来后,向许世友报告了两个情况:“您的母亲和儿子都在,只是您的妻子朱锡明已经改嫁了。”

许世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长叹一口气。

许世友

许世友的第一个妻子——朱锡明

1923年,在外奔波很久的许世友回到家乡,这一次,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当了湖北乘马岗六乡农民义勇队大队长兼炮队队长。

在革命活动中,他认识了朱锡明。朱锡明是村里妇救会的会员,比许世友大5岁,她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许世友的,她只是知道,自己喜欢这个疾恶如仇的小伙子。

后来,朱锡明的母亲知道了女儿的心思,她开始托人打听许世友家里的情况,巧的是,许世友的母亲也在张罗着给儿子找媳妇。

朱母兴高采烈地找了媒人,让她去许世友家说亲,许母一听朱锡明的名字,便连连点头,姑娘能干聪明,许母可是有所耳闻的。

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许世友的婚事便在许世友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定下来了。

许世友母亲

说说许世友这边,他和朱锡明有过些接触,但完全没有这方面想法。母亲跟他说了此事后,许世友的第一反应是吃惊,第二是觉得朱锡明确实是个优秀姑娘,自己没什么好反对的。

1924年春天,许世友和朱锡明结婚了。不久后,大革命爆发,许世友踏上革命征程,朱锡明则留在家里和婆婆相依为命。

后来,朱锡明生了两个儿子,许母取名“黑伢”,只是两个孩子出生后没多久便夭折了。

1929年,第三个孩子出生,许母没什么文化,看孩子黑黑瘦瘦的,便继续叫他“黑伢”。

这名字一叫就是好几年,直到孩子长大了,许母才给他取名“许大安”,后改名许光。

这时候,许世友还不知道妻子第三次生产的事,他正忙着攻打一座由地主武装盘踞的山寨。

许世友是敢死队队长,每次打仗都会冲到最前面。这一次,他在冲上寨顶的时候,意外被一根碗口粗的杠子击中脑袋,许世友直接从几丈高的寨墙上摔了下去,当即陷入昏迷。

战友们攻克寨子后,将许世友抬了回来,所有人都以为许世友牺牲了,没想到,他竟然醒了过来。

由于战场环境实在不适合养伤,于是,他被送回了家。

朱锡明看到许世友浑身是伤,吓得嚎啕大哭,许世友安慰她,说都是皮外伤,没大碍。

在朱锡明的悉心照顾下,许世友很快恢复了健康,他们短暂的夫妻团聚又结束了。

1932年,许世友胜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团长,有一天,他趁着夜色回家,告诉母亲妻儿,自己准备随大部队离开湖北了。

这是许世友和朱锡明最后一次见面,之后,许世友失去联系长达17年。

许世友离开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无辜的百姓成了他们耍威风的对象。而身为许世友妻子的朱锡明,更是如履薄冰。

为了躲避迫害,她带着许母和儿子去到深山里生活。许光对许世友几乎没有印象,她就告诉孩子,他的爸爸是红军,是大英雄。

朱锡明带着老人孩子一躲就是3年,直到有一次,她们刚返回家乡,就被反动保长堵在家里。

那人给了朱锡明两个选择,要不改嫁,要不被抓,朱锡明没有半点犹豫的选了第二个。

可许母不忍心看着儿媳妇丢了性命,她苦口婆心,劝朱锡明改嫁,说只有活着,才能看着许光长大成人。

朱锡明思考再三,终于同意了许母的决定。为了方便照顾许母和儿子,朱锡明就近嫁给了一个叫做夏昌文的庄稼汉。

再婚后,朱锡明没有生子,还时不时回到许家,她和许母不再是婆媳,却成了母女。

时间一晃到了1949年,出门在外十多年的许世友终于找到了亲人们的下落。

当他得知朱锡明已经改嫁的消息后,只是觉得对不住她,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每个人都身不由己。

1952年,许世友回到家乡,母子俩聊了很多,也自然而然地聊到朱锡明。

朱母说,“她改嫁是我做的主,你不能怪她,那时候国民党天天来抓人,要不是她改嫁,我们一家人都没活路,你这么多年没个消息,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总不能让人家一直等你。”

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许世友也已经娶了田普为妻,他摇摇头,“娘,你们做得对,我不怪她。”

田普和许世友

许世友的终生伴侣——田普

许世友和田普相识于1941年春天,那时候,许世友率领清河军区独立团挺进胶东。

他每天带兵打仗,生活方面的事情根本顾不上管,胡子拉碴,衣服没人洗也没人补,看着跟流浪汉差不多。

因此,很多人都劝他娶个媳妇,后勤部部长高大山甚至开始帮他物色合适的女孩了。

那时候,许世友得到了错误信息,说家里的亲人可能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所以,他才去见了高大山为他“千挑万选”的姑娘。

田普,当时是皮革厂的女工,她父亲是修鞋匠,从小家境贫穷。

当时,许世友只看了田普一眼,便扭头对旁边的高大山说,“就是她吧”,说完骑着大马走了。

从这个铁血汉子的反常举动来看,他对田普是一见钟情。

田普

田普对许世友则是早有耳闻,没有一个女孩可以拒绝心中的大英雄,于是,两个人顺理成章开始交往了。

她给许世友做了一双拥军鞋,而许世友送了她一颗子弹头,他说,“我一无所有,只有这颗小小的子弹头,送给你作纪念。这是万源保卫战时,敌人打进我肩膀里的,我用尖刀划破皮肉取出了它,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把它戴在身边。”

田普珍惜地把这颗子弹头收藏起来。他们交往两年,田普知道了他武功盖世,知道了他7次参加敢死队,还知道他征战十年,击毙敌人上千…….

1943年春天,许世友和田普结婚了。他们的婚礼特别简单,没有鞭炮、没有亲人,只有生死与共的战友。

那场婚礼上,许世友还表演了他的绝活。众所周知,许世友功夫了得,其实,许世友的枪法也很神,只要出现在他视线范围内,就没有打不中的。

只见许世友大步走到田普面前,“小田,你来给我当个助手吧”,接着,他将婚礼场地转移至室外的草坪上,把三簇花分别放在田普的头顶和两侧肩膀上。

他轻声安慰田普,“你不要怕,千万不要动,咱俩为来宾们开开眼。”

田普点点头,许世友疾步走出五六步远,然后转身瞄准,三声枪响过后,三簇花掉落,田普毫发无损。

许世友高兴的大笑,来宾们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没想到参加场婚礼,还看到这么“别开生面”的表演。

许世友一家人

朱锡明的儿子——许光

1949年,得知亲人还活着的许世友,将母亲接到了济南。当天晚上,他将母亲请到客厅正中的椅子上,跪下向母亲磕头,“娘,您为了儿女吃了太多苦,我今后一定要好好孝敬您。”

田普也非常贴心地为婆婆准备了一大桌子家乡风味的饭菜,没想到,许母一看这满桌的鸡鸭鱼肉,便扭头对许世友说,“儿子,你官大了,但也不能破费,天底下还有很多连盐都吃不上的穷苦人呢。”

许世友和田普虚心接受。之后的几天,田普给婆婆恢复了一般的饮食,但很多方面会更尽心尽力地照顾。

她给婆婆亲手做了一件新衣裳,用的是自家种的棉花,自己纺线织布做出来的。有时候,田普会看到婆婆在做家务,她会赶紧接过手,生怕老人家累着。

最开始,许母看着这么孝敬的儿子和儿媳,心里又骄傲又高兴,而且,这里还有可爱的孙子孙女,可时间一长,老人家住不习惯了。

她是劳动了一辈子的人,成天无所事事,心里空的很,而且,家里的菜地田地好久都没打理了,也不知道长成什么样了。

于是,许母向许世友提出想要回乡下去,许世友一听,以为是自己和田普没做好,着急的问母亲是不是有什么不满意。

许母摇摇头,“不是,你和小田照顾的特别好,可我生的就是受苦的命,享不了这份福。”

许世友不依,他本就是非常孝顺的人,过去忙于革命,没时间好好照顾母亲,如今稳定下来了,他希望母亲能享享福,安享晚年。

因为许世友的强烈反对,许母没有走成,之后的几天里,她郁郁寡欢,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许世友和田普看到这样的情况,知道母亲是非回不可了。

许世友只能派人将母亲送回家乡,没想到,许母刚一回到自己熟悉的小院,身体马上好了,迈着小脚风风火火地忙活。

许光

这样一来,许世友把母亲接到身边尽孝的可能性彻底没了,可他也不能放下还未完成的革命大事去专心照顾母亲,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大儿子许光。

前文说到,许光是许世友和朱锡明的儿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在没有和父亲团聚之前,他叫“黑伢”,稍微长大一点后,奶奶给他取名叫“许大安”,从来没上过学。

团聚以后,许世友给儿子取了两个名字,一个叫“许光”一个叫“许辉”,让他从中挑一个,许光挑中“许光”。

然后许世友问他,“你将来想干什么,有什么理想”,许光坚定的回答,“我想当兵,想和父亲一样报效祖国。”

许世友欣慰地点点头,随后,他将儿子安排到文化速成中学,恶补落下的所有功课。

闪闪的红星

当时,班主任李心天听说了许光的经历后,又结合几位将军后代的故事,写出了《闪闪的红星》一书。

毕业后,许光参军入伍,后来又去到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等多所军校学习,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具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

学成之后,许光被分配到北海舰队,期间,他从未跟人说过自己是许世友的儿子,完全凭借真才实学,成了北海舰队的首批舰长之一。

那时候,许光只有三十来岁,年轻有为,所有人都相信,他会有光明的前途。然而,父亲给他出了个难题。

许光

1965年的一天,许世友在饭桌上,用恳求的语气对许光说,“许光,你是许家长子,我公务繁忙脱不开身,这么多年亏欠了你奶奶,如今她年事已高,我非常惦记她,能不能拜托你退伍回家照顾她?”

所有人都愣住了,让许光放弃大好前途回乡照顾奶奶,对他本人来说确实是个损失,可许光却坚定地点点头。

他从小被奶奶带大,照顾奶奶不仅仅是许世友的责任,也是他的责任。

就这样,许光回到家乡,在县武装部当了一名普通参谋。那时候,许光的工作单位在县里,他想把奶奶接到县里一起生活,可奶奶说什么都不肯,非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于是,许光每天都得骑着自行车来回奔波。他把奶奶照顾得很好,洗衣做饭,洗洗涮涮,从没有怨言。

只是奶奶实在是年纪大了,在许光回去半年后,94岁的许母离开了。

许光

许光将这个消息告知了许世友,可当时的许世友军务在身,无暇顾及家里的事,因此,奶奶的后事全部是由许光安置的。

处理完奶奶的后事后,许光抽空去见了父亲,许世友问他,“你想不想回海军”?许光却摇了摇头。

通过奶奶的事,他感受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母亲朱锡明也老了,还有膝下无儿的伯父,都需要自己照顾。

所以,许光放弃了回部队的机会,而是回到家乡,照顾母亲和伯伯。

没过几个月,母亲朱锡明去世了,那时候她64岁。许光按照奶奶的遗嘱,将朱锡明安葬在了许家坟地,陪伴在许母身侧。

后来,许光又为好几位亲人和烈士遗孀养老送终,1982年,省军区拟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许光再次拒绝,这时候,他已经和家乡有了深厚感情。

许光和许世友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去世。依照许世友本人的愿望,他被埋葬回了自己的家乡,就守在母亲身边。

其实,早在1979年,感觉身体大不如前的许世友便写信给许光,嘱咐他给自己买口棺材,将来去世后埋到父母身边。

许光拿着许世友附上的50块钱,为父亲准备了口棺材,还帮着选好了墓地。

许世友去世后,他生前的战友给许光打了个电话,问他还想不想回军队,许光说不想了,他只想继续留在新县。

2013年1月6日,许光走完了他的一生,临终前,他交代子女,把自己所有的积蓄20万元,全部捐给新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