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商鞅变法


(资料图片)

前途无望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又把公孙鞅叫来,把他刚刚跟魏惠王说的话对公孙鞅讲了一遍,最后公叔痤说:“你我相识一场,我不愿看着你死,你赶快逃命去吧!”公孙鞅听完之后苦笑着说:“如果大王听了您的话,他就会任用我为相国,那我就不必跑了。而如果大王不听您的话,那他也就不会杀了我,那我也就没有必要跑了。”公叔痤也不知道有没有听明白公孙鞅的话,就断了气。

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果然如公孙鞅所料,既没有用他做相国也没有杀他,这个结果简直就是对公孙鞅的全面否定,魏惠王连杀公孙鞅的兴趣都没有,那公孙鞅想在魏国出头,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因此志向远大的公孙鞅只得另寻出路。

三见孝公

当时秦国的秦孝公刚刚即位不久,他很想通过变法强国,但是秦国处在边远地区,本国人才稀缺,因此秦孝公下令招贤,聘请各国的人才来秦国打工。公孙鞅觉得自己到秦国可能会更有前途,于是他就去了秦国。公孙鞅到了秦国之后,他发现来秦国求职的人太多了,自己想见秦孝公一面都难,于是他只得买通了 秦孝公身边的亲信景监,才得到了面见秦孝公的机会。

第一次见秦孝公时,公孙鞅给秦孝公大讲三皇五帝的帝王之术,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第二次见面时,公孙鞅给秦孝公大讲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君王之道,但这也丝毫没能引起秦孝公的兴趣。景监看公孙鞅见了两次秦孝公,还没有谋到个一官半职,忍不住替他着急起来,他就责怪公孙鞅说:“我看你挺聪明个人儿,怎么就不会哄人呢?你就不会说几句我们国君爱听的话吗?”公孙鞅回答说:“我有帝、王、霸三术,我怕国君的志向太高,而我要是说得层次太低,会受到他的轻视,于是我就先从帝王之术讲起,没想到国君听不懂这些,这次我为国君讲的是君王之道,我发现国君对推广仁政这类的事情也没什么兴致,但是通过这两次会见,我已经知道国君喜欢的是什么了!”

第三次见面时,公孙鞅就给秦孝公大讲特讲齐桓公和晋文公等人的称霸之路,秦孝公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连着聊了几天。公孙鞅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总体思路,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不要墨守成规,应该“与时俱进”。秦孝公对公孙鞅的思路很认同,于是他就封公孙鞅为左庶长,负责主持秦国的变法。

立木为信

公孙鞅也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变法和李悝、吴起的变法也很相似。公孙鞅改革的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设立县制等等。这些措施虽然很好,但是怎么施行却是个大问题。

公孙鞅在秦国是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他在秦国一点威信都没有,他说的话大家也不相信。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公孙鞅特意让人在首都的南门边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他对围观的百姓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我就赏他十两黄金。”这根木头其实并不是特别重,成年男人多出点力气还是可以搬过去的,但是由于公孙鞅承诺给的赏钱太高了,所以百姓们都不怎么相信,只是围在那里看热闹,并没有人过去搬木头。

公孙鞅见没有人肯出来搬木头,于是他就又说:“这样吧,如果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这时就有个人奇怪公孙鞅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他就过去扛起木头,把木头扛到了北门。他刚把木头放下来,公孙鞅就命令手下赏给这个人五十两黄金,百姓们一下就炸了锅。我的天啊!这么容易就得了五十两黄金。公孙鞅看着下面激动的百姓,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于是他又说:“大家都看到了吧,我公孙鞅是讲信用的,只要是我说过的话那就一定会算数,只要是我颁布的法令,我都会认真去执行。”公孙鞅“立木为信”的故事轰动了整个秦国,从此以后公孙鞅推行的所有改革措施,都实行得非常顺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