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邦并非不想废掉吕雉的皇后之位,相反的是,在刘邦最后的时光里,他三次产生了废除太子的想法,废除太子,也就宣判了吕雉的结局。


(资料图)

刘邦第一次想要改变储君之位的想法被留侯张良劝阻了;第二次想要变更太子的时候,张良的劝谏已经完全没有效果,叔孙通站出来以死争论才勉强保住了太子的位置;第三次,吕雉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这才不得不放弃废掉太子的想法。

真的是商山四皓的威力影响力太大了,以至于刘邦放弃了最终的想法?其实并非如此,商山四皓的出现,其实是吕后集团与刘邦最后的摊牌,而刘邦的同盟军在“废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已经纷纷投靠到吕后的麾下。

商山四皓

刘邦的同盟军。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按照顺序排列依次为曹参、靳歙、王吸、夏侯婴、傅宽、召欧、薛欧、陈濞、陈平、陈婴、吕泽、吕释之、张良、项伯、萧何、郦商、周勃、樊哙。

刘邦能够夺取天下,跟他手底下四大派别脱离不了关系,其中萧何、曹参、卢绾、夏侯婴等是刘邦亲信的丰沛元系,吕泽、吕释之、傅宽、靳歙、樊哙等是跟吕氏有密切联系的吕氏一派,张良、陈平、周勃以及灌缨等外来派,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派。

张良不愿意参合到废立太子事情上,却被吕释之强行拉到了“贼船”,成为太子傅,之后多次阻碍刘邦废立太子;陈平、周勃等属于随风摇摆类型的,风往哪吹就往哪里倒,从樊哙事件就可以看出来。

诸侯王派早已经被刘邦杀得不剩几个了,能够起到决定太子归属的人物为零。而刘邦的亲信丰沛元系,卢绾早已经叛变到匈奴,曹参跟吕后关系一直很好,从汉惠帝时期曹氏家族的兴旺就可以看出,唯有萧何。

萧何实际控制关中巴蜀(图中红色部分)

萧何的重要性在汉初不言而喻,早在楚汉争霸时期,萧何就被放在了关中,刘邦去了前线,太子刘盈虽然跟着萧何在关中,但关中的大事小情都是萧何做主的,这种造就了萧何权力过大的局势,也对萧何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他不断的向刘邦表忠。

萧何在关中四年,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因此在灭亡项羽以后,刘邦才很不情愿地迁都,他宁愿在洛阳,也不想去萧何治下的关中。商山四皓的出现,绝不是说他们有多大的才能和威望,事实上在此次事件后,商山四皓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对于辅佐汉惠帝更是任何一点记录都没有。

那么为什么刘邦看到他们就不再想着废除太子刘盈了呢?因为刘邦联想到了商山四皓背后的力量,萧何。商山四皓是关中人,萧何在关中独掌大权四年。卢绾可以叛变,曹参可以看戏,但萧何站在了刘盈这一边,刘邦的亲信们荡然无存,他难道要凭借着个人威望强行废立,祸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汉江山吗?更何况还有吕氏一派。

强大的吕氏一族。现在提起吕雉,总是会想到她的个人能力和心狠手辣,但在汉高祖时期,吕雉的威望并非完全来自她皇后的身份和个人能力,跟他的哥哥们脱离不了关系。“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吕氏兄弟在楚汉战争时期的功劳是极大的,尤其是吕泽,以大汉前锋的身份冲锋陷阵,在彭城之战失败以后,保存了刘邦的基本盘,挽救了颓败中的刘邦,为刘邦日后能够在荥阳跟项羽对峙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在楚汉末年,刘邦手下也基本上分为四个势力,萧何所在的关中势力,刘邦所带领的前线势力,韩信的齐、赵势力以及吕泽、吕释之兄弟的洛阳势力。在这四个势力中,韩信最不能掌控部队,多次被夺旗,吕泽兄弟却最能掌控。汉初,跟随吕泽封侯的部下多达十人,且全部对他忠心耿耿。

吕雉的两个哥哥势力极大

因此,当刘邦考虑到废除太子的时候,跟他喜爱戚夫人关系不大,跟他讨厌刘盈关系也不大,跟当时的朝堂势力关系非常大。吕家的势力太大了,已经蔓延到朝廷的各个角落,刘邦非常担心,他之所以固执地想要废除掉刘盈,无非是想瓦解吕家在朝中的势力,但是随着陈平等摇摆派和萧何等丰沛元系都主动站队在刘盈一边,刘邦只好放弃了。

刘邦不得不放弃,与大汉江山相比,戚夫人与刘如意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刘盈是吕后的儿子,他是太子,江山依然姓刘,传也会传到刘姓子孙身上,一旦刘如意成为下一任皇帝,吕家群起而攻之,那个时候就算吕后想,吕家人还会让刘盈坐上皇帝之位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