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八月(1630年9月22日),崇祯皇帝下旨在北京杀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对他实行大明律最厉害的刑罚——凌迟处死,也就是俗称的“千刀万剐”,刀刀见血,刀刀不要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我们所熟知的大太监刘瑾,被凌迟了3357刀,据说袁崇焕被活剐了3543刀,在生不如死的过程中,这位被称为“大明最后的一道长城”的袁崇焕是如何表现的呢?
据载,袁崇赴刑那天,北京百姓像炸了锅一般,奔走相告,涌向行刑地北京西市。
【资料图】
押解袁崇焕的囚车经过时,怒气冲冲的百姓指着他大骂“汉奸”,向他扔烂菜叶和坏鸡蛋,袁崇焕面无表情,一语不发。
行刑过程中,整个刑场被乌泱泱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个个咬牙切齿,刽子手每割掉袁崇焕的一块肉,就会引起他们一大片欢呼,有些人还跑向前抢着付钱买肉生食。
此时此刻,袁崇焕忍受着剧痛,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悲凉雄壮地大声吟道: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首绝命诗至今读来让人感到不胜悲凉。这一年,袁崇焕年仅46岁,他死得惨不忍睹,不忍细述。
《明季北略》这样说:
"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
又说:
"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石匮书后集》也有记载:
“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刻间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
袁崇焕被凌迟了三天,最终连骨头渣子也不剩,仅有的一个头颅,被崇祯帝令人在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上逐一传视,震慑将领们,以儆效尤,不久就连这颗头颅也消失不见,据说被愤怒的士兵刀劈毁坏了。
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惨了,那么袁崇焕为什么会被杀呢?
首先,袁崇焕能有这样的结局和他爱说大话有关。
袁崇焕有能力,有魄力,有干劲,有狠劲,有功绩,可他爱吹牛。
他35岁中进士,被提拔在兵部任职。
当金军攻陷广宁后,朝廷急需人才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后充分发挥了他吹牛的本领,起初的说大话成为他仕途上的敲门砖。
他上朝后对明熹宗说:
“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朝中大臣许是被他毛遂自荐的勇气和魄力镇住了,纷纷对他交口称赞。
袁崇焕的一句大话让朱由校龙颜大悦,给他又是升官、又是拨钱、允许他招兵买马创立军队。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帑金二十万,从此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他从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到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在与金作战中袁崇焕多次立下军功,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在众将领中脱颖而出,受到明熹宗朱由校的高度关注和重用,其实也不能说全部是袁崇焕的功劳,其实毛文龙在后方起了很大作用。
正在袁崇焕飞黄腾达之时,大太监魏忠贤给他使绊子。当时人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把持着朝政,把袁崇焕逼得辞官回了老家,这年是天启七年(1627年)。
同年,明熹宗划船溺水,不久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
很快魏忠贤被弄死,朝中大臣提议让袁崇焕来朝上班。
朱由检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袁崇焕以崭新的面貌来京接受朱由检的召见。
君臣二人在平台上进行了一场非常愉快地聊天。
这次见到新皇帝他不改以往的老套路,毕竟袁崇焕尝到了之前吹牛带给自己的甜头,
他太激动了,对明思宗夸海口说:“我可以五年复辽!”。
朱由检一听立马来了精神,他对袁崇焕有十二分的信任,对他大加赞赏。
当袁崇焕沉浸在被新皇帝夸赞的喜悦中时,给事中许誉卿直接给他当头一棒:
“你五年复辽的策略是什么?”。
许誉卿在弹劾魏忠贤上有很大的声望,此人刚直,做事认真。
此话问得袁崇焕无言以对,只好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其实是用这种话来安慰皇上的”。
许誉卿说:“皇帝那么英明,你怎么用这种话蒙他。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该怎么办?”
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
袁崇焕顿时清醒,意识到自己这个牛皮吹大了。
他只好想法为自己补救,袁崇焕上奏明思宗说:“五年复辽的计划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给臣,臣怎么敢推辞这艰难的任务。但是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
他想把“五年复辽”这个难抗的包袱扔给明思宗,想让他知难而退,或者另想他法。如果计划失败了,就是明思宗没有配合好。
可是明思宗却对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计划深信不疑,他答应全力配合!
袁崇焕一看要坏事,赶紧上书:
“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让四部的大臣都听从袁崇焕的安排)——《明史·袁崇焕传》
可是明思宗的信心和决心如磐石般坚定,只要是袁崇焕提出的条件,明思宗无一不答应。
袁崇焕利用明思宗对自己的期望,提出一系列的条件:
他担忧自己不在朝廷时,背后会遭到一些人的诽谤,便提出让朱由检解决自己的这种担忧。
朱由检把袁崇焕的个人荣辱当成国家大事,专门拿出来和大学士刘鸿训等人商议,最后还把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收回,赐给袁崇焕。
后来袁崇焕又上书崇祯皇帝说:
“臣在辽东做官不容易,易得罪人,请皇帝不要听信别人对臣的谗言”。
他还借此机会向明思宗索要辽东的人事任用权。
崇祯帝全部答应。
在复辽问题上,袁崇焕上书说:复辽大计,要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主要在防守,攻战是变通,和议是辅助。对于用什么人皇帝起关键作用。我太难了,外有敌人离间,朝中有人非议。
朱由检看到后,赶紧发优诏答复袁崇焕,并赏赐蟒袍玉带、银币(袁崇焕没接受赏赐)。
袁聪焕上书请求让自己的心腹降临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刚替代朱梅驻宁远,赵率教守关门,崇祯全部答应,并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穿蟒衣,这在明朝大臣中是最耀眼最牛的包装了。
持有尚方宝剑的袁崇焕,真以为自己有特权了,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东江镇总兵、“海外天子”毛文龙,这位非常有战斗力的大将,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都是毛文龙的部将。
要说袁崇焕是大明的最后一道长城,那么毛文龙则是大明的坚强后盾。
毛文龙的根据地是“皮岛”,皮岛位于鸭绿江口东,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位置非常重要,他在这个地方对后金形成牵制作用,毛文龙的存在关乎到明金作战的大局,他肩负重任,对自己的根据地视如生命,他自己也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文龙在鞍山的亲属一百多人,在天启元年被后金军杀害,他对后金恨之入骨,反对议和,所以毛文龙是不会去投靠后金的。
袁崇焕初为官时,对后金的那几场漂亮大战,有毛文龙很大的功劳。每当后金来犯,毛文龙就骚扰后金首都盛京(沈阳),迫使努尔哈赤回头。另外,毛文龙还肩负着保护半岛的任务。
而袁崇焕却不请示皇帝就私自斩杀了同样持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他用的是先斩后奏,用12条罪名杀了毛文龙。
他杀毛文龙是逾越权限、擅杀,是有很大私心的,毛袁二人本来就面和心不和,袁看不上毛的拥兵自重和对他的傲慢无礼。
而毛文龙反感袁崇焕等文官对他的管制和向后金求和的奴才相。
再者,袁崇焕和后金议和,第一个反对他的就是毛文龙。后金只要有议和的动向,毛文龙都是马上报朝廷,比如崇祯元年三月
“卑职将求款达子分营羁侯间,火速报闻上台,急令西峰等关一带,日夜严防,万分真的,万分不可弛懈也。”
袁崇焕竟然私自杀了这样一位将领!杀毛文龙时,袁崇焕的势力很大,如军阀一般。毛文龙麾下数万凶猛强悍的官兵,在自己的地盘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主帅被杀,竟没有一个人敢起来反对,他们都畏惧袁崇焕的势力,而岛上的兵失去主帅后,心散了,人也散了,大量的将士背叛投敌。
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久,崇祯帝坚定了要活剐袁崇焕的决心。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仅三个月就发生了“己巳之变”。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带着10万铁骑,绕开关宁锦防线,通过蒙古直逼北京。
没有毛文龙在背后的牵制,皇太极轻轻松松就大破中原边境,逼近京师,后金铁骑在京城周边大肆烧杀抢掠。
而袁崇焕却没能及时阻止。百姓们惨遭摧残后,他才得知消息,然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所经过的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作为蓟辽督师的他,算是尽到一些自己工作范围内的职责。可是,不久,后金就拿下了遵化、三屯营,平辽将军赵率教作战中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杀殉国。
京师危急,袁崇焕连忙率兵匆匆赶往京师护卫。
朱由检原谅了袁崇焕纵敌入关,召见他,好酒好菜招呼着袁崇焕,还将自己的貂裘大衣给袁崇焕披上以示慰劳。
袁崇焕此刻却提出过分要求,说兵马疲乏,请求入城休整!这要求太过分了,带兵进城难道想造反不成?
崇祯帝拒绝,感觉自己的皇权被挑战。
袁崇焕与金军作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终把后金赶走。京都之围暂解。
金兵退后,袁崇焕被下狱问罪,理由是和后金勾结,私自放清兵入关。
崇祯帝是在怀疑袁崇焕到底是大明的守军,还是敌人的先锋?
当皇太极的铁骑绕过蓟州,进入三河、香河、顺义等地,一路烧杀抢掠,无辜的百姓惨遭屠戮,而袁崇焕只是率领部队在后面尾随观察。
皇太极的军队在京城附近血洗了5天,袁崇焕领的军队竟然无动于衷,一下子都没打。京师周围支离破碎,满目疮痍,崇祯帝的老窝差点被端了。
袁崇焕成功被众大臣们戴上“引贼劫掠”的大帽子,引起一片大骂,袁崇焕成为众矢之的。
不和后金10万人马搏杀,也许袁崇焕的想法是好的,他认为自己手里只有大约4万士兵,很难对付皇太极的10万大军,弄不好会全军覆没,这样一来更会助长皇太极提前吞并京师的野心,袁崇焕不敢拿这个冒险。只好无奈“尾随”等待能稳有把握取胜的时机,从军事战术上来看,这没错。
而袁崇焕的这种做法从情理上讲,罪不可恕,进一步让自己走向不归路。
崇祯对他彻底死了心,大臣们早就憋不住了,为袁崇焕的死推波助澜,他们纷纷抓袁崇焕的把柄,找证据来证明袁崇焕和清军勾结,故意放清军入关,他就是通敌卖国的罪人。甚至有人说,皇太极在给袁崇焕的书信中还说,只要杀掉毛文龙就同意议和。
而袁崇焕和清军议和是有“前科”的。努尔哈赤病死的时候,袁崇焕就想要和后金议和他好修长城,还亲自写书一封信再次派遣使者前往。仅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间,皇太极与袁崇焕往来书简12封,而且均未见史书有记载他向崇祯帝上报的举动。
作为边关将领私自与后金议和,这是无法饶恕的死罪,让后金腾出手来收拾蒙古和半岛,罪上加罪。
袁崇焕一次次让崇祯帝失望,崇祯帝再也比相信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谎话。
(1629年)十二月,袁崇焕被下狱,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一案审理了将近10个月的时间,最终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等罪名定袁崇焕死罪,袁崇焕被公开凌迟处死,向天下万民做了交代。
袁崇焕的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事实上,袁崇焕家中并没什么家财。
未刻,上御平台,召辅臣并五府六部、都、通、大、翰林院记注官四员、吏科等科、河南等道掌印官及总恊、锦衣卫堂上官俱入,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师,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麻,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152年后,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
也许袁崇焕从没想过要叛国,更没有做过叛国的事,可是他却死在自己的狂傲上,死在自己口无遮拦的低情商上,死在自己不断地挑战皇权上,他自毁长城杀了毛文龙,高估了自己的实力,错误的预判了形势,最终让自己万劫不复,留下秦桧一样的骂名,“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