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领二十万大军,对外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的杀向瓦剌,在途径土木堡的时候,由于王振和明英宗朱祁镇的骚操作,导致五十万大军被瓦剌也先包了饺子抄了后路。
自此,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自此得到了“大明战神”以及“瓦剌留学生”等称号,但是对于大明来说,土木堡之变真的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资料图)
此次随军参战的大明神机三大营的精锐尽数报销,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当年跟随朱棣北征瓦剌的精兵强将,仅仅过去二十年,当年北征的将领全部战死,虽然日后于谦恢复了神机三大营,可是战斗力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而除此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大明武勋集团的损失很严重,此次随行的人之中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那就是英国公张辅,毫不客气地说,此人应该是永乐朝之中仅次于朱棣的名将,然而,此次大战就连英国公张辅都报销了,可见“瓦剌留学生”给大明朝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而除此之外朱能之子朱勇也战死军中。
那么以张辅、朱勇为首的明朝武勋集团尚在,为何土木堡之变时候不给明英宗一些建议,毕竟身份摆在那,明英宗也还是会考虑他的意见的。
明成祖五征漠北却并未打垮草原诸部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在这之后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名义命令徐达北征,在这之后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在统一中原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想继续朝着漠北用兵,然而被王保保击败,也因此朱元璋打消了继承元帝国版图的想法,在这之后以长城为界和蒙古诸部进行了长达200年的相持之中。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由于他得位不正必须要做出一番事业,因此在这之后他五征漠北。
当时的北元虽然已经灭亡,可是漠北草原上还有三大势力,瓦剌、鞑靼以及兀良哈,虽然朱棣的北征大服了草原诸部,可是问题是明军也无法在草原持久,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撤军。
同时为了能够草原不能统一,朱棣采用了“萝卜加大棒”的方式牵制草原诸部,即利用一股力量牵制另有股力量。
不过,随着朱棣的死去,草原逐渐没有了牵制,同时朱瞻基继位之后为了休养生息开始收缩防线,就这样把大量关外的土地留给了草原,瓦剌就这样崛起。
名将张辅英雄迟暮
在土木堡事变前夕,此时名将张辅已经75岁了,他是靖难之役的参与者,同时三次攻打安南可谓是功勋卓著,可以说若非张辅年龄太小以及资历太浅,当年代替丘福北征的就是张辅了。
也正是因此,张辅和三杨在朱瞻基死前成为朱祁镇的顾命大臣。
然而,随着张太后以及三杨的去世,张辅在朝中的处境愈发艰难,在朱祁镇亲政之后,王振掌握了朝中的话语权和大权,此时的张辅也因为年事已高而被解除了兵权,但是此时的张辅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吉祥娃娃”。
当时朱祁镇在亲政之后,很多事情都是交由王振去处理,而张辅也只是象征性地问一下他的意见,别的时候根本不会管他。
也正是因为远离了权力中心,且已经不再受皇帝的信任,此时张辅能够给皇帝的意见真的是微乎其微。
在土木堡事变前夕,瓦剌犯边,朝中那些功勋卓著的老将宣府总兵杨洪、大同总督军务的宋英、西宁侯朱英等人在内主张明英宗不可妄动,此时明军久疏战阵,且兵力也有些不足应该“防守反击”再做打算,张辅也是老将,因此和杨洪等人想法一样。
可是当时朝政却是由文官集团和朱祁镇把持的,面对瓦剌的挑衅,朱祁镇和文官集团主张反击,随后,王振更进一步,提出要朱祁镇御驾亲征。
此时的张辅见这种结果,知道在怎么劝谏也没用了,他已经七十五岁了,经历了很多风雨,可是却也是英雄迟暮开始变得唯唯诺诺,见朱祁镇听不进去就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然而,作为名将的张辅还是敏锐地感受到了一丝危险,在临行前连灵堂都给自己布置好了。
最终果然如张辅预料那样,二十万明军面对瓦剌也先毫无还手之力,部队几乎一触即溃,再也没有当年朱棣北征的神勇。
所以张辅当时虽在,可是对于朝堂没有任何变化,因为对朱祁镇来说,张辅就算说了他也不会听,与其这样为了家族利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这样一员功勋卓著的老将没有死在沙场上,居然间接的被朱祁镇害死,就这样窝囊的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