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说到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清朝的情况。甲午战争前后,清朝政府做了什么?

那么一海之隔的日本是什么情况呢?


(相关资料图)

农业文明时代,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平和中偶有对抗。受限于航海技术,中日之间的对抗均在朝鲜半岛进行。

在唐朝和明朝时期,日本两次出兵朝鲜半岛,均是由于国内改革矛盾无法调和,通过对外扩张转嫁矛盾。虽然两次对外扩张都失败了,但是当时中国对日本仅限于将其驱逐出朝鲜半岛,并未对本土产生威胁。唯一有威胁的是忽必烈的两次远征,但是都因为台风失败了。反而更加助长了日本对抗大陆国家的信心。

18世纪中叶以前,日本还处在幕府统治中,同样的农业文明,同样的闭关锁国。

1853年7月,美国四艘军舰强行驶入江户湾,武力威胁幕府开国。此后幕府统治走向了末路。

1868年,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改革派主持了明治维新,强行照搬西方国家,直接改革了国家的政治制度。

明治时期婚嫁穿西方婚纱

作为与清政府一样,是由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开国入侵而被迫进行的自救运动的国家,日本也极其重视发展海军力量。明治天皇刚登基,就颁布诏书:开拓万里波涛,播皇威于四方。

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的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列强逐渐对日本失去了兴趣,注意力转向中国和印度等国,让日本有了相对独立宽松的发展空间。

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维新过程中对封建残余势力的妥协很快出现了问题。

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建立工厂的改革过于激进,导致国家赋税以及外债增加,激起国内不满。随着大久保利通等维新运动的拥护者被旧士族刺杀,国内的工业改革运动逐渐变成自由民权运动,这是一场由板垣退助、后藤向二郎等西南旧贵族和上级武士出身的官员发起的运动。这场运动在开设议会减免赋税保障自由的同时,也将幕府时期日本就心心念的“征韩论”提上国策,征伐朝鲜开拓生存空间,这一提议在一度为维新派打压之后,借着这场民权运动终于成为国家高层的共识,日本准备向朝鲜开拓势力范围,同时也能消耗“殖产兴业”激发出来的多余产能。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征韩派就标榜所谓的大陆政策,其实就是实行对外侵略扩张。这由来已久,从吉田松阴就提出具体的侵略计划:侵略朝鲜、占据东北、南占台湾。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兵抗击并打败日本侵略者。而清政府却向日本赔偿50万两白银。日本从初尝甜果。

1875年,侵略朝鲜。次年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1879年,侵略琉球,改为冲绳县。

日本上层发现,这种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转嫁国内矛盾的方法,好用不说,还能获得实打实的好处(领土和财富)。

尝到甜头的日本开始在这场赌博中加杠杆了。

为了筹集战争经费,日本可谓全民动员。日本天皇节衣缩食,一天只吃一顿饭,皇后捐献所有首饰,各级官员捐出工资的10%,民间也有一众百姓捐款 。但是个人捐款在国家机器面前杯水车薪,有数据显示,日本民间捐款总额只占到甲午战争军费的1.3%。

这与清朝廷的老佛爷形成鲜明对比了。

日本从甲午开战到马关议和日本消耗了1.17亿日元,相当于7,500万两白银。而1894年4月战前,日本已经为战争筹款1.5亿日元。到甲午战争结束,日本总共为战争筹款2.25亿日元。

日本战前军费79%通过发行国家债券筹集的。日本的第一张国债就是海军债券。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同时移植了西方的金融体系。在天皇的号召下,天皇饭都吃不上了,普通人民买点国债,何况还有收益呢。

但是这种做法金融风险也极大,相当于直接梭哈加杠杆。一旦战争失败或者战争结束时没有取得足够的利益,政府无法偿还短期债务,国家将立刻破产,可能直接回到战国时代,所以这就是赌国运押上全国的未来。

疯狂氪金带来的结果是,仅1890年就有6艘大型新式巡洋舰服役,其中就有后来黄海海战的旗舰“吉野号”,日本联合舰队的总排水量从17,000吨飙升到72,000吨。

在1892年日本完成了近代陆军和海军建设计划,形成了陆军常备兵63,000人,预备兵23万,海军各种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

后面的事情众所周知,在清朝老佛爷和官老爷的助攻下,北洋水师覆灭,吓得清政府割地又赔款。

然后就是马关条约:

清朝承认朝鲜独立,与清国不再有宗藩关系;

开放长沙、重庆、苏州、杭州为商阜;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赔偿2.3亿2白银,折合当时3.6亿日元,而日本为这场战争花去2.25亿日元,战争净利润上亿,日本第一次豪赌完胜,同时还得到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本来还有整个辽东半岛,但是因为触及俄国、德国利益,没能割去,最后换成了额外的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此事还激起了日本国内的民族运动抗议,西方的这一行径也为下一场发生在这里的大战埋下伏笔。这也是日本的第二次豪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