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新疆奇台县发起第一次文物普查,发现了一座汉朝古城。过了42年,考古队开始对这座古城发起“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经过挖掘和辨认,专家们惊奇地发现,此城正是东汉名将耿恭和他手下“十三玉门关勇士”所据守的疏勒城。经历了近2000年风雨,这座古城重现人间,而这个发现也充分说明,祖国的每寸河山,都是这些烈士的鲜血铸就的。
疏勒城,本是汉朝在西域的一处要塞,临近于西域强国——车师国。公元75年,车师国背叛汉朝,倒向匈奴,致使驻西域汉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将领耿恭带领数百名勇士退守疏勒城,凭借当地地利,抵抗匈奴、车师联军的进攻。
当时,大部分汉军已经撤出西域,耿恭以及他的部下已经成为汪洋大海中的一片孤岛,随时可能被匈奴人的风暴所摧毁。然而面对敌军的劝降,粮尽援绝的耿恭等人却誓死不降。他们故意将匈奴使者骗到疏勒城的城墙上,并当众将其杀死,饱食胡人之肉,留下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壮烈传说。
(资料图片)
当时,疏勒城只有一个城门,因此这座门成为敌我交锋的重点。匈奴集中数千兵力,却丝毫不能撼动耿恭等人的坚守。因此,匈奴与车师人将此城团团包围,试图将汉军困死。为了民族大义,耿恭等人无望地坚守着,没有水,他们“榨马粪汁而饮之”;没有食物,他们便煮食自己的皮甲和弩箭的弓弦。就这样,他们整整坚持了七个多月时间,而士兵也由数百人降低到26人。
就在这绝望的时刻,汉朝的支援却到了。当时,耿恭的属下范羌杀出重围,向汉朝求援。朝堂上,官员们唇枪舌剑,讨论是否应当拯救耿恭。很多大臣认为,耿恭势单力薄,或许早就被匈奴人杀死了。如果派兵去支援他们,反而徒增损失。
然而强汉就是强汉,强汉就是能为其他人所不能为。一些有勇气的大臣认为,如果不救耿恭这些忠勇的将士,如何能振大汉之天威,又如何能鼓舞将士为国而战的勇气。就这样,2000汉军冒着大雪,突破匈奴的围追堵截,达到疏勒城下。
此时,耿恭等人已经精疲力尽,肚中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听到外面的喊杀声,以为匈奴人又打过来了。他们不顾身体的虚弱,拿起武器准备与敌决一死战。结果没料到,他们竟然等到了援军。
就这样,26名勇士在2000多名汉军同袍的支援下,向玉门关方向疾驰而去。由于身体过于虚弱,有13名猛士在途中死去,永远埋骨于属于中华的西域大地。最终,耿恭和他的13名勇士到达了玉门关,受到了史无前例的表彰和敬仰。
负责接待的中郎将郑众为将士的英勇所感动,立即向朝廷上表:
“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就这样,耿恭与他的勇士都得到了应有的封赏,并被载入史册,成为华夏军人的楷模。
时隔近2000年,原本已经“失踪”的疏勒城重新被掘出。其中,疏勒城的城墙尤其引人注目。在发掘现场看到,城门道内有大量坍塌的瓦片和土坯。从保存现状看,城门有过两次修建过程。门道底部残存木质门限和门枕均已烧焦,留下许多烧黑的痕迹。
当时,耿恭等人与匈奴在城门附近激烈交战,导致城门多次被烧毁,由此可见当时烈士们的抵抗有多么英勇。此外,在城门附近,还发现一具汉朝将士的遗骨。经过勘察,此人应为匈奴弓箭所伤。由于耿恭等人走得仓促,因此来不及掩埋。
除了城门外,还在城中发现了四座被烧毁的房子,屋内地面上残留有大量坍塌瓦片和少量的陶器残片。瓦片下有红烧土、灰烬、木炭等,火烧痕迹明显。个别房屋内有柱洞。在城的西部高梁上,还发现了10座汉式坟墓,发现了一些五铢钱以及陶器。他们应该也是战死于疏勒城的烈士。
看着残破的古城,总不禁让人回想起耿恭等人,为了国土完整而英勇奋战的场景。也忘不了,汉朝“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无论是耿恭的英勇,还是汉朝的决断,都显示了我们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难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吴勇感叹:“祖国的每一寸河山,都是由烈士生命铸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