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晚清老照片。相比于文字,老照片记录的历史更加直观具体,也提供了更多的细节,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都真实可感。


【资料图】

1910年,协和书院的老师。

协和书院位于通州南门外,设大学、中斋(中学)两部,1912年更名为华北协和大学。1918年,华北协和大学大学部迁到北京,与汇文大学等合并成立燕京大学;中斋部留通州原址,改名潞河中学,延续发展至今。

黄浦江上的挖沙船。

这张照片站在黄浦江东岸向外滩拍摄,被拍摄的主体挖沙船在晚清影像中罕见。江对岸隐约可见的建筑群是法租界。

北京城墙附近的茶摊。

出门在外,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碰上一个卖大碗茶的,自然心生欢喜,端起碗来猛灌一气。当然,这种茶水味道粗劣、茶具粗陋,讲究人喝不得,好在便宜,能为过往行人解渴。

抓捕义和团。

庚子事变期间,八国联军中的日军、锡克兵以及天津都统衙门(殖民机构)的华人巡捕,联合行动抓捕了四名义和团成员。联军占领京津之后,大肆搜捕、征剿义和团,其实就是烧杀抢掠,不管是不是真团民,就是把青壮男子抓起来为他们做苦力。

女子合影。

三位女子手执团扇,衣着光鲜,发饰讲究,显然来自富贵之家。她们都缠了“三寸金莲”,身体遭受无尽的摧残,在家里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

妇孺。

这位妇女穿着宽大的衣服,手持特大号的芭蕉扇,看上去颇有几分霸气。她穿鞋还踩后跟,不得不说挺时髦的。很幸运,她没有裹小脚,身体健康结实,跟裹小脚之人的状态就是不一样。孩子在母亲(还是奶奶?)背上睡着了,做着甜甜的美梦。

曲艺演员。

她们使用的乐器包括鼓、夹板、三弦、二胡等,在表演某种传统曲艺,是有说有唱的大鼓书吗?其服装也很有时代特点,处于向旗袍演变的过渡阶段。画面右侧摆放着一台留声机,它在晚清属于奢侈品,非大富大贵之家根本买不起。

穿甲胄的武官。

虽然他穿着甲胄,仍然给人一种孱弱的形象。甲胄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晚清时期,战场上双方均以枪炮对决,甲胄的保护作用大大降低,其实用性丧失,将士们只在阅兵时作为礼服偶尔穿戴一下。

通州的清军。

这些士兵不属于八旗,也不属于绿营,而是勇营,以弥补八旗和绿营战斗力的不足。他们正在练习使用步枪,接受近代化的军事训练。以帕包头,这是学的曾国藩湘军的装束,可以防止大辫子散开,影响行军战斗。

街头的店铺。

画面左侧是一家金银铺,右侧是老瑞生鞋店。这些店铺的门脸古朴考究,书写招牌的字体可以作为书法艺术来欣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