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梅花香度远,自有一枝春
【资料图】
平心而论,宋孝宗赵昚是个被严重低估的皇帝,他在宋朝那么多的帝王中,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单项成就,排进第三是没有问题的,至少在南宋是头号明君,史书称他是“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当是良心之言;但实际上其声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都很寂寞,就这点来说,也算是一位很悲催的君主了。
他上位后,对外,不服金人的欺凌和压迫,起用主战派人士,主动出击,意图收复失地;对内,他整顿吏治,重视生产,百姓安康,创下被后人称为“乾淳之治”的小康之世,如此功业,配个明君之名当不为过。
宋孝宗名赵昚,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27年后禅让给儿子宋光宗,当了5年太上皇后去世,终年68岁,葬于浙江绍兴永阜陵。
自太祖赵匡胤“烛光斧影”莫名其妙地离世后,皇家血脉便一直在太宗赵光义一系传承,但到了南宋高宗赵构时,因无子嗣,被迫传于赵匡胤的后代赵昚,这样兜兜转转了一圈,皇位的传承又回到了太祖一系,有点小讽刺的意味。
要说他悲催,那定是说他这上位的历程太过凶险,他本是一位皇家近枝宗室子弟,一生富贵自不必说,但要当入朝为官那是想也不要想的,因为宋朝对宗室和外戚看管极严,规定不得授予实职,最多弄些不重要的虚衔来混时间罢了。
但他却因高宗赵构无子,同另一位宗室子弟一起被接入宫培养,二人同病相怜却又是竞争对手,随时要接受老皇帝的考验,命运随着赵构的喜怒哀乐而起伏不定,偏偏这赵构活得又久,直到八十几岁才去世,这几十年的考验,不是一般人是熬不过来的。
赵昚上位时,已在宫中苦熬了30年,即使他当了皇帝后,因赵构是太上皇,对朝野影响巨大,群臣皆揣摩其意行事,所以对孝宗压抑掣肘甚多,腾挪不得;但即使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孝宗还是办了诸多大得人心之事。
他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上位伊始便平反岳飞冤案,不仅为岳飞追授“少保”称号加鄂国公,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谥号“武穆”,要知道,这时赵构还健在,不过孝宗是将全部罪过都归于秦桧,从此这秦大丞相便永世不得翻身了。
明眼人都知道,区区一秦桧是杀不得岳飞的,真正的凶手是赵构,而为岳飞平反是当时民众的呼声,亦是孝宗为提高主战派地位而必须要做之事,所以也算是顺应民意之事;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同时被平反的还有一人,那便是被后世视为大奸臣的蔡京。
至于原因,大家就可以大开脑洞了,个人觉得,蔡京实施的很多政策为孝宗推崇,于治国大有裨益,孝宗的很多政策皆源自蔡京,所谓“不以人废言”,为其平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所受到的阻力之大亦是可以想象的。
南宋终高宗一朝,都是在屈辱中度过的,及孝宗继位,他努力想改变这一颓势,平常时,他日拱一卒,不停地努力再努力,尽管现在有些人觉得可笑至极的结果,却是他努力的方向,比如,在他的努力下,南宋同金朝的关系,由称臣为称侄,就为此事,大诗人范成大还差点被金人所害。
一旦时机成熟,他便有大动作,意图收复失地,国土重光,为此,他两次北伐,同金人死磕,不幸的是,当时宋、金的实力处于平衡之中,谁也吃不掉谁,加上南宋缺乏良将,两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
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这是史学界广被认可的说法,也很符合实际,当孝宗努力北伐之际,手中早已没有了如岳飞或韩世忠那样的战将。
即使有文工团长出身的虞允文和大将张浚,但要让他们担负北伐大任,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故而北伐的失败就在预料之中,也留下了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名句。
再者,他遇上的对手,是被后世称为“小尧舜”的金世宗,那也是金朝皇帝中天花板般的存在,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生活俭朴,革除弊政,发展生产,国力大增,与南宋国力势均力敌,所以,在此情况下的南宋想要力压金人,那是根本做不到的。
尽管北伐失败,但孝宗依然不忘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志向,于是,增强实力,修炼内功成了他主攻方向,于是,他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政上,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在他的努力下,广开言路,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污吏,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这一时期国家稳定,百姓富裕安乐,国库充盈,从而赢得了南宋史上少有的小康之世,便是被史家称为“乾淳之治”的高光之时。
孝宗在个人品德上亦是无可挑剔的,他“性恭俭”,崇俭尚节,不喜豪奢,不兴土木,常年是旧衣袭身,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时常告诫臣子“士大夫是风俗表率,应修德行,以教化风俗。”他的带头作用也引领了风尚,至少在表面上,朝野上下是不敢明目张胆地骄纵奢靡。
但是,这北伐失败还是成为孝宗一生最大的痛,他久久不能释怀,以至于心灰意冷,心力交瘁,在无望收复失地的情况下,借口高宗赵构去世要为其守孝,便将传位光宗赵惇,自己也当了太上皇。
可惜的是,他所托非人,那赵惇是历史上最惧内的皇帝,被皇后李凤娘三弄五弄地给整成了精神病,且挑拨得他父子二人关系恶化,于是孝宗在闷闷不乐中苦度时日,于68岁时离世。
宋孝宗还有一大贡献便是在中国文学上的倡导,他包蓄兼容,共同发展,使得这一时期在学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风气青春的环境可谓前所未有,吕祖谦的金华学、陆九渊的心学、张栻的蜀学、朱熹的理等各种学派争相亮相,陈亮、叶适等思想家各擅胜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继春秋战国后的又一高光时刻。
在文学上那更是繁花似锦,辛弃疾、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周必大、尤袤等等,美不胜收;加上佛教、道教等宗教的散发和光大,整个社会都充满文化气息勃兴之象。
观赵昚的一生,感觉他是一位很“憋屈”的帝王,不仅前期受那赵构挟制,后期与对手金世宗完颜雍周旋,偏偏这二人都活得够长,将他一生的努力都限制在他的理想之下,有心作为却无力回天。最后是抱憾而终。
他一生至孝,因为赵构对他是有大恩的,不仅将他接入宫中立为储君,还在当时秦桧的作妖下给予了保护,当赵构死时,他是两天米粒未进,并表示要服丧三年,所以,《宋史》有言,“宋之庙号,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
总体来看,他是大宋一朝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却做了最大的努力,至少他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竭力改变高宗以来对金屈辱的地位,仅就这点来说,就是一位值得后世尊敬的帝王,可惜的是,君是中兴之君,然诸臣皆非中兴之臣,空赢得后世一片的感叹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