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落幕。无论战胜战败国都因为战争而精疲力尽。战胜国在瓜分胜利果实之时,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式的压榨。
但是谁也想不到20年后,作为战报国的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之下靠着闪电战,轻松地击垮了当时欧洲陆军第一的法国,横扫了欧洲。
那闪电战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战术。
闪电战就是集中优势空军和陆军机械化部队,闪电般发动突然袭击,迅速摧毁敌方抵抗能力的作战,其思想是20世纪初德国军事家施利芬首先提出的。
1905年施利芬在《对法战争备忘录》中对闪击战思想作了详尽阐述。认为德国在陆上一直面临东西两个方向的对手,为了在战争中避免两线作战危险,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于一个方向,在战争爆发的短时间内迅速击垮对手,再对付另外一个方向的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施利芬按照闪击战思想,拟定了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而在后来古德里安吸收了施利芬的战术思想,正式将闪电战发扬光大。
巴黎和会上德国被迫接受了凡尔赛条约。条约上处处充满对于德国的压制和剥削。尤其是其中土地分割问题更是使得德国人民极大的不满,并因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这一约定虽然限制了德国的军事实力,但这也是导致希特勒被迫追求装甲部队,从而开发出闪电战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上台初期,并不敢明目张胆地违背凡尔赛条约,但是要在有限的军队数量之下提高德国的军事实力,完成以少胜多的,在当时只有走装甲部队一条道路,凡尔赛条约虽然限制了部队数量却并没有限制坦克的数量。但是希特勒接受部队机械化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古德里安。
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上,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各国军队中充斥着坦克只是一个辅助步兵进攻的兵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军种。
许多宣传战争机械化的军事专家和改革家受到了嘲笑和打压,而德国将领古德利安就是其中之一。
古德利安在吸收了施利芬战争思想和一些快速进攻理论之后,建议组建机械化部队,以赢取未来战争。古德利安指出,在德国与法国巴黎之间,是庞大的西欧平原。完全符合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
正符合希特勒对于当时德国提升军事实力的要求。当时的希特勒迫切希望组成新式高素质军队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大力支持古德利安的改革计划。
在古德利安不懈努力下,德国装甲兵的建设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装甲部队数量不断地增加的情况下,黄色方案逐渐成型,但后来由于计划的泄密,被迫放弃。
德国大规模生产坦克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英法高度重视,只是口头谴责了一下,毕竟坦克是不可能穿越坚固的马其诺防线的,甚至不少人指出坦克只是一个耗油的机器。德国只是在浪费国家资源罢了。
此时的法国人还在钻研堡垒沟壑的阵地战战术,他们坚信马其诺防线坚不可摧,这时德国的战术思维已经和法国已经不是一个纬度了,这也是导致法国快速战败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除了扩张坦克部队以外,还对当时的军队进行秘密的军事培训,要求每一个德国士兵都是一个合格的军官。这使得德国在极短的时间内拉出庞大的高素质部队。
在英法的绥靖政策下,德国不断试图英法底线,不断拉高军费,扩充军备。在入侵波兰之时,德国的陆军已经拥有了陆军270万,飞机4300架。海军舰队100多艘和源源不断生产的坦克。
虽然法国号称欧洲陆军第一。但是其战术思维已完全落后于德国。德国在闪击波兰取得的胜利之后,法国政府对于闪电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主要是对于马其诺防线过于自信。
黄色方案的泄露德军被迫实施临时的曼施坦因计划,德军穿越阿登地区越过马奇诺,将英法主力精锐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致使马奇诺防线成为摆设,德军靠着闪电战迅速拿下巴黎,法国仅仅坚持了42天就宣布投降。
德军接手了庞大的法国军备实力暴涨。法国的快速投降也让希特勒开始膨胀起来,再整合几乎整个欧洲的力量之后,于1941年6月22号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企图以闪电战彻底击垮苏联。
而闪电战也迎来了他第一次失败。但是闪电战也彻底现象出了他的威力。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