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原本是指清除帝王身旁的亲信、奸臣,是由下而上发起的一种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并以较为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基础。

看看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清君侧事例,就明白打着清君侧旗号的行为,基本等同于造反。

一、西汉 七国之乱

开创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景”,指的就是汉景帝刘启。汉初,大封诸侯王,诸王拥有很大的势力,并且拥有军队,对朝廷已形成了威胁。到了汉景帝这里,削藩已提上日程,在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开始削藩。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王、楚王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就是明目张胆地造反。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二、唐朝 安史之乱

安禄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营州柳城县(今辽宁省朝阳市)人 ,粟特族。唐朝时期藩镇、叛臣。安禄山出身西域康国,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改嫁于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从此改为安姓,精通九蕃语言。 开元初年,逃离突厥,成为幽州都督张守珪的部将和义子。骁勇善战,屡建功勋,迁平卢军兵马使、营州都督。天宝年间,平步青云,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

天宝十四年(755年),以“清君侧”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两京。建立伪燕政权,年号圣武。这也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典型。

三、明朝 靖难之役

朱棣

朱元璋死后,皇位传于皇孙朱允炆,而不是传位于儿子。加上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实力较强的燕王朱棣决心一战,还是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开始造反,是为靖难之役。经过几年战斗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也就是不承认建文帝朱允炆曾经是皇帝。并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三次“清君侧”,都是带有政治目的,并以军事实力作为基础。这三次中有两次失败,一次成功。在皇权至上的时期,这样的行为就是造反无异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