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信、礼乐文明,这是文王、周公创建的理想制度,直指望靠它将国祚传之于万世。
可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不要动不动怪诸侯们僭越礼制、称王称霸、打打杀杀,即便王朝本身,久而久之也背弃了道德礼仪,弑君杀父轮番上演。
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为了与此前定都镐京的西周区别,习惯上我们把此后的周朝称作东周,可是在东周时期又出现了一个西周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与一场轮番屠杀有关。
公元前441年春天,万物复苏之际,周贞定王却崩逝了。
周贞定王有4个儿子:长子姬去疾、次子姬叔、三子姬嵬、四子姬揭。
按照周礼,安照宗法制,嫡长子继承,无懈可击呀,长子姬去疾就即了位。
可是这时早已礼崩乐坏了,人心不古了,于是次子便起了觊觎之心,凭什么我不能即位?
次子姬叔花了3个月用来下定决心、进行思想斗争、做好切实准备,一切妥当之后。
大哥已做了3个月的王了,也算可以了。
于是姬叔便杀死了大哥姬去疾,赠送早死的大哥一个谥号:周哀王。表示哀悼。自己就坐在了龙椅上,做起天子来,君临天子。
三子就不服气啦。奥,你会杀人,二哥,你杀了大哥,这个位子就是你的了,这事就这么简单,我为什么就不能干呢?
老三姬嵬就琢磨了,琢磨来琢磨去,觉得不无道理呀,咱们都是一个老子生的呀,天子轮流做,明年到我头上,明年太晚了,一千个日日夜夜太久,等不及呀,转眼5个月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秋?该出手时就出手。
老三让二哥做了5个月的天子,真够意思了。
狠下心来之后,老三就抡起刀来砍掉了二哥的脑袋,为了表示自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表示对二哥无缘无故地死去也还有些思念,屁股坐在王位上的老三送二哥一个谥号:周思王。
终于姬嵬登上了王位,哎呀,不容易呀,付出多少流血牺牲呀,这要轮番上演下去这还了得?我还有个弟弟了呀!
咋办呀,咋办呢?
姬嵬就左思右想,考虑来考虑去,做出了一个人生重大决定:决不能让弟弟再把他杀了!要先下手为强!
但周考王的先下手,还是慎重考虑过的,不是先杀了弟弟,而是收买拉拢讲和吧——怎么样,我封你为诸侯,你不要杀我,行吗?
当然行了,咱们杀来杀去的,还不是为了块土地,假如我有洛阳二顷田,何至于此呢?四弟姬揭表示很委屈,同时也很理解三哥的做法。
那就好。咱哥们可是说定了啊。
于是周考王在抢上王位的同年,就封四弟姬揭于河南地,周王控制的土地本来很小了,分出将近一半来给你,真是下了血本了,总比被你杀了强吧。
于是姬揭便成为战国时期始封的小诸侯国,号称西周(因为在洛阳西),姬揭就是开国第一侯,死后被谥为西周桓公。
周考王这个做法算是英明呐,终其一生也没有被弟弟杀害,而是寿终正寝。
因此这一做法一度被当作传家宝咧,后辈儿孙们还复制了呐,从西周当中又封出一个小东周去,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