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4月,龙寮岭之战惨败,秦日纲所部损失惨重,2千多家属成为清军的俘虏,在山谷中被一顿扫射,太平军哀鸿遍野。战败消息传来,杨秀清没有乱了阵脚,他在路途中设下埋伏,吸引向荣、乌兰泰追击。大峒之战,五千清军阵亡沙场,长寿、长瑞、董光甲、邵鹤龄等4位总兵阵亡;满洲八旗都统乌兰泰受了重伤,清军一败涂地,太平军顺利从永安突围而出。
1851年9月,虎贲猛将罗大纲率2千兵马突袭永安,夺取州城,这是太平军兴起以来夺取的第一座城池。接着,赛尚阿、向荣、乌兰泰、秦定三、张敬修、刘长清、邵鹤龄、董光甲、长寿、长瑞、江忠源等率5万兵马抵达永安,开始了围城战斗。
赛尚阿,清朝首席军机大臣,手持“遏必隆宝刀”督师,节制各路兵马。向荣身经百战,远征西域,镇守山海关,抵御英军,战斗经验没得说。乌兰泰,满洲八旗都统,擅长使用火器,所部装备先进。江忠源,湘军鼻祖,成为封疆大吏的时间比曾国藩还早。
清军兵力众多,阵容豪华,猛将如云,尤其是向荣、乌兰泰、江忠源,可以称得上是名将。太平军方面,包括家属在内,不足两万人。单纯战斗力量,也就是一万出头。1852年4月,太平军顺利突围而出,清军围城7个月,没能堵住太平军,原因何在?
首席军机大臣亲自督师,手持“遏必隆宝刀”,麾下兵马5万,悍将如云,清军兵力优势非常明显。那么,清军为何搞不定太平军呢?围困城池7个月,太平军一夜之间就撤离完毕,清军到了天亮时才发现城内没有太平军,方才部署追击事宜,着实可悲。
永安,位于广西梧州蒙山县,一座小小的城池。1851年9月,罗大纲率军夺取永安,清军随即跟上来,双方开始了7个月的对峙。此时,除了永安,太平军没有其他城池,也没有固定的补给基地,可以用“孤城”来形容永安。
5万兵马围困“孤城”永安,咸丰不断拨下钱粮,调集各路兵马,对夺取州城信心满满。谁知,就是这么一座“孤城”,太平军不但守住了7个月,还能从清军的眼皮底下突围而出,咸丰也是欲哭无泪。
太平军成功突围,清军主帅赛尚阿要负很大责任。赛尚阿,蒙古正蓝旗人,晚清著名大臣,咸丰朝首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督师,咸丰皇帝给予厚望,还赐予他“遏必隆宝刀”,相当于“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
从治理民政上看,赛尚阿很厉害,领兵打仗则不行。赛尚阿为人仁慈,虽说手中握有“遏必隆宝刀”,但杀伐不果断,向荣、乌兰泰、秦定三、刘长清等将领并不买账。历史上,“遏必隆宝刀”也曾展现出威力。乾隆年间,遏必隆的孙子讷亲督师西南,作战失利,结果被“遏必隆宝刀”监斩。
赛尚阿软弱,所发布的军令,其效果大打折扣。向荣、乌兰泰之间关系不好,赛尚阿无法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害怕太平军发动进攻,赛尚阿起初并没到永安督师,而是躲在几百公里之外的阳朔,毫无主帅的模样。
赛尚阿水平有限,向荣、乌兰泰则很厉害,尤其是向荣。要知道,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清朝组建“江南大营”作为攻打南京的主力,主帅就是向荣。同一时期的曾国藩,只能给向荣打替补。乌兰泰谋略很强,又善于使用火器,也是令人畏惧。
向荣、乌兰泰能打,但关系不好,相互看不惯。永安围城,乌兰泰率8000兵马进攻城南,要求驻扎城北的向荣协助,向荣不理他。城南战斗激烈,城北小打小闹而已。即便向荣称病跑去桂林休养,麾下的5大总兵也不配合乌兰泰。
江忠源,湘军名将,谋略过人,提出“合围战略”,不能留下缺口,与太平军打持久战、消耗战。江忠源的策略没错,很符合清军的实际情况,后来曾国藩就是靠这招击败太平军的。问题是,江忠源跟乌兰泰关系好,且人微言轻,向荣便拒绝采纳,说他瞎指挥。
清军前线将领矛盾重重,给太平军突围提供了机会。1852年4月,大雨倾盆之夜,罗大纲率2千兵马从清军防守薄弱的东北角突围,镇守古苏冲的安徽兵一触即溃,落荒而逃,军营中遗弃的大量火药、枪支,都被太平军夺取。
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如果没有罗大纲出击,得不到清军的火药、枪支,太平军难以突围。7个月的围城战斗,太平军虽说屡次击退清军进攻,但城内缺乏粮食和弹药,又没有固定的补给基地,太平军处境非常艰难。
持久战、消耗战,太平军打不赢清军,会被活活耗死。如果清军团结一致,赛尚阿指挥有方,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太平军吃不消,夺取永安并非难事。前线将领相互拆台,主帅赛尚阿没有魄力,太平军突围成功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太平军成功突围,关键还是杨秀清给力。杨秀清,足智多谋,还享有“天父传言”的权力,确保了太平军内部的稳定。永安围城时,即便条件艰难,太平军也没有崩溃,而是一直保持高昂的斗志,这与杨秀清屡次“天父下凡”,激励人心不无关系,大伙相信“天父”的能力。
太平军撤离永安后,因秦日纲指挥失误,太平军殿后部队惨败,2千多家属被清军处死。此时,杨秀清再次“天父下凡”,激励将士。大峒伏击战,清军阵亡五千余人,长寿、长瑞、董光甲、邵鹤龄等4位总兵阵亡。此后,清军刻意与太平军保持距离,太平军直奔桂林而去。
杨秀清谋略出众,指挥有方,是永安突围成功的关键,也是太平天国得以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1856年9月,杨秀清死于“天京事变”,太平军不但没了统一指挥,也没了信仰,失败不可避免。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