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全世界都不容你,你还有你自己可以依靠

乔志峰

看历史书,经常会得出一个印象:吴越之地出美女。除了妇孺皆知的西施,还有与西施有“浣纱双姝”之称的郑旦、“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的毛嫱等绝色美女,争奇斗艳,交相辉映,尽显江南钟灵毓秀之气。

(配图是我的书法习作,请教正!)

而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美誉的齐鲁大地,却恰恰相反,盛产丑女。仅历史上有记载的,便有无盐(钟离春)、齐宿瘤女等丑到不可方物的超级丑女,个个丑得“惊天地、泣鬼神”。

为何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我猜测,这并非完全由气候、自然环境等原因给人的带来的样貌差异,还跟社会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南方是温柔水乡,气候宜人,生存条件优渥,人们更喜欢享受生活,热爱包括美女、香茶等能够给生活和人生带来愉悦的美好事物。

而孔孟之乡,则深受封建礼教影响,压制人性,存天理、灭人欲,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大格局”,推崇的是清苦简单的道学家式生活,下意识地认为享乐是可耻的,自然视美女如洪水猛兽甚至是“红颜祸水”。当然,嘴上说的是一回事,行动上可能就又是一回事了,孔子见南子还闹出过绯闻,假道学家真小人更是多如过江之鲫,不一而足。

因此,我觉得江南不见得个个是美女,丑女也不少;齐鲁大地也不见得个个是丑女,美女也层出不穷。只不过,不同地域的文化理念不同,在对外“宣传”时,侧重点也不一样罢了。有的地方赞美美好事物、毫不掩饰对美的向往,有的地方则反其道而行之,有意无意回避美,刻意寻找那些不太美的典型大肆宣扬,其用意无非是制造心理落差,以外在的“不美”来衬托他们所以为的“内在的美”、“符合仁义道德的美”而已。蹩脚的宣传手段和传道方式而已。

需要特别声明的是,以上只是我看历史书得到的一点印象,不能作为某些方面的定论。并且,我看的是历史书,所以说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故事里的事儿,应当将其适用时代严格限定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多延展到整个封建社会,不包括现如今伟大的时代。现在,封建余毒早已肃清,整个中华大地都是文明的、开放的、现代的,思想都是统一的,绝不存在哪个地方观念先进、哪个地方观念落后的问题。

而且,我还真心认为,即便是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和传道方式而存在,史书上那些关于丑女的传奇故事,也并非一无是处,时至今日依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说到这里,读者诸君想必已经猜到了,今天聊的“齐孤逐女”应该是个丑女。恭喜你,已经学会抢答了,以后就不需要自行车了。

之前,我们聊过钟离春、齐宿瘤女两个丑女,分别嫁给齐宣王、齐湣王父子,都为齐国的腾飞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齐湣王死后,齐襄王继位,在他统治的时期,齐国又涌现出一大丑女,人称“齐孤逐女”。最丑的丑女都让这祖孙三代国君遇上了,不能不说是令人啧啧称奇的奇迹。

“齐孤逐女”丑到什么程度,看她的名字就知道了——她无父无母,又长得实在太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被邻居和乡里赶了出去,不允许在当地居住,因此被称作“孤逐女”。看书看到这里,我其实是生出了疑问的:该女子到底怎么个丑法,以致于要被赶走?乡里乡亲的,心肠要何其歹毒,才会坏到要集体作恶欺负驱赶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丑人也有生存权,就不能给人家留条生路吗?这何止是“以貌取人”,简直是“以貌欺人”甚至是“以貌杀人”了。

并且,丑不丑是人家个人的事儿,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当时已经有了“影响市容”这样的概念?当然,这或许只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罢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书,还是当小说或“故事会”来看吧,非得较真,那就是自寻烦恼,经不住推敲的荒唐之处太多了。

“齐孤逐女”虽遭驱逐,连生存都难以为继,但她却没有气馁、没有绝望,而是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以及不向命运低头妥协的旺盛斗志。她一直关注着国家大事和上层社会的风吹草动,试图从中寻找咸鱼翻身、丑女逆转命运的契机。

这一年,齐国国相的老婆死了,“齐孤逐女”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她没有直接跑到国相家里去毛遂自荐,而是去求见国相的顶头上司、齐国至高无上的国君,也就是齐襄王啦。

“齐孤逐女”来到王宫外,对负责通报的侍从说:“我是因为长得丑而被乡里驱逐的丑女,我无父无母、孤苦伶仃,现在已经没有容身之所啦。我希望能够拜见大王,面陈愚蠢之辞。”

齐襄王正在吃饭,听了侍从的汇报,赶紧放下碗筷,吐出嘴里的饭菜,疾步走出接见“齐孤逐女”。这一幕,活脱脱是“周公吐哺”的翻版,由此可见对“齐孤逐女”的重视与尊重,那是以贤者之礼相待了。至于把饭菜从嘴里吐出来,是不是比将饭菜直接咽下去更浪费时间,同样属于不必较真的细节了。

看到的人都想不通:“这个丑女多次被乡里驱逐,肯定是不忠、少礼。对这样的人,大王为什么还要如此重视呢?”齐襄王道:“你们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啊。牛鸣叫,马却不回应,不是因为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而是因为他们不是同类。这位女子不被乡里所容,必定有异于常人之处。”

于是乎,齐襄王亲切接见了“齐孤逐女”,并跟她坦诚相见,一连畅谈了三天。

第一天,“齐孤逐女”问齐襄王:“大王知道什么是国家的柱石吗?”齐襄王答:“我不知道。”“齐孤逐女”遂详加解释:“国相,是国家的柱石。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大致意思就是,国家就好像房子,大王是屋子正中最高处的横木,国相就是撑起房子的立柱。国家是否安定繁荣,国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相不行,国家就危险了。齐襄王点头称是。

第二天,是齐襄王发问:“什么样的国相才是合格的?”“齐孤逐女”回答:“国相应该像比目鱼,既要向内看,也要向外看,这样才能尽到职责、成就大事。”齐襄王不解:“具体是什么意思呢,能详细解说一下吗?”“齐孤逐女”解释:“国相具有大局观、知人善任,是向外看;家里有贤明的妻子做贤内助,支持他的事业,就是向内看了。”

第三天,齐襄王继续请教:“你觉得,我的国相怎么样?该不该换一个?”“齐孤逐女”说:“大王现在的国相,是中等才能的人,也算难得了。如果有比他强的贤才,可以换一个,只不过暂时找不到比他更强的人啊。”接着,又列举了楚用虞邱子、燕用郭隗等例子,来说明君王重贤、求贤的用人之道,并表示,你如果能够尊重、激励你的国相,他还是可以造就的。

听丑女三日话,胜读十年书。齐襄王果然“遂尊相,敬而事之”,并且还将“齐孤逐女”嫁给国相为妻,这是委以辅佐、监督国相的重任了。效果立竿见影,“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

“齐孤逐女”通过说服齐襄王,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嫁给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不知羡煞多少美貌女子。她之所以能改变命运,凭借的是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哪怕全世界都不容你,你还有你自己可以依靠。幸福都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不抛弃、不放弃,就还有希望。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怀才不遇,空有远大抱负和满腹才华,却终其一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只能认命,郁郁而终。也有很多人,虽品行高洁却得不到认可,被误解、被诋毁,甚至不容于世。

有人说,这就是命运,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里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因此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消极避世,要么终老田园,要么明珠暗投,为生计疲于奔命,在庸才和小人手底下卑微讨生活,被呼来喝去,遭蔑视侮辱。

但也有一些人,却敢于与命运抗争,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哪怕出身低微,哪怕受尽白眼,哪怕不被理解,依然乐观积极,不断进取。“齐孤逐女”便是这样一位女性,她的故事,应该给不少人带来启发和激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