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近年来,舟山普陀区以提升海域海岛生态环境为导向,以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为目标,秉承陆海统筹与修复管控的原则,积极探索美丽海湾建设路径,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
一是坚持陆海统筹,彰显“自然美”。普陀区以沈家门中心渔港为中心,创新应用“物联网+区块链”数字治污技术,构建渔业水污染物防治网。在渔港建设物联设施“海洋云仓”,用于渔船污染物接收、贮存和预处理减量,并提供配套的“海洋清道夫系统”用于大数据云处理,实现渔业船舶污染物收集处置一站式、全流程智慧数字化治理。与此同时,配置全省首艘全自动大型垃圾(油污)收集船,巡回打捞漂浮垃圾、清理水面油污,并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保洁范围,常态化开展专业清港净滩服务,建立完善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的长效“净滩”机制。2021年清理海上飘浮垃圾1372.55吨,同比增加80%,基本实现岸滩干净整洁、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明显减少、区域入海垃圾得到切实防控。
二是注重物种保护,突出“生态美”。一方面,大力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渔业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综合开发。其中,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之一,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经过多年系统化、规模化建设,已形成30公顷的牧场建设示范区和20公顷的碳汇渔业实验区,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从1982年放流对虾苗54万余尾,到2021年放流大黄鱼、小黄鱼、海蜇、乌贼受精卵等8个品种共计2.23亿单位,普陀区在增殖放流育苗、装备、流程管理等板块不断创新,增殖放流的数量由过去的几十万攀升到近几年的亿级单位。在推行“伏季休渔”之外,还进一步加强巡查和管护力度,严厉查处违法捕捞等行为,确保放流苗种有效成活。据统计,经过39年的持续发力,目前放流鱼苗存活率已从3%提升到10%以上。
三是强化文旅融合,增添“人文美”。逐步开展沈家门渔港美化亮化工程,提炼本土海洋文化中特有的海、鱼、民居等元素,打造渔港标志性建筑、夜景景观带。稳步搭建专业化小型船艇集中停泊基地,新建小型船艇泊位61个,优化沈家门渔港渔船停泊的布局分区规划,有效缓解船艇港内停泊难题。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实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渔业的休闲功能和文化内涵,提升海湾公众亲海区生态环境品质和旅游品质,有利于辐射形成装备销售、船舶维修保养、鱼获交易等综合产业链,促进以海洋休闲渔业为主题的滨海旅游业及配套服务业快速发展,助力产业提质升级,为本地经济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