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热潮来了又去了。淄博烧烤还在,估计热潮前多少客流,现在还是多少,烧烤总是有人追捧的,就是没有那么高的热度了。这不奇怪,这种靠网红旅游拉起来的热度很难持久,新鲜劲过去了,专程而来的游客就少了。
【资料图】
现在爆火的是贵州村超。体育名嘴韩乔生亲自到场激情解说;原国足队长范志毅带队来给村超球员热身;水木年华变身啦啦队,在球场开起演唱会,和台下万人合唱《一生有你》;欧洲金球奖得主欧文特地发来祝福视频;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盛赞“这是一场伟大的比赛”,发推特向全世界推广;央视前往比赛现场开启多场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千万。
线下场面更是火爆,到场的观众多达五万人,超过卡塔尔世界杯的部分场次。有江西的球迷开车十四五个小时来看球;有温州的球迷骑摩托千里迢迢赶来;有成群结队的球迷,组队50辆越野车狂奔而来......观众席人山人海,坐得满满当当,坐不下也没关系,爬上自带的梯子直接收获高清视野。
比赛全程免费观看,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的村民们身着特色服饰,唱侗族大歌,跳多耶舞,吹芦笙,敲木鼓,弹琵琶,舞龙舞狮,各种特色表演;各村各寨带着自制芋头糕、卷粉、冰粉、糯米饭、腌鱼腌肉等,在观众席上到处投喂,观众们吃得一脸满足。
但贵州村超不一样,这是扎根在当地民众中的自娱自乐,旅游打卡的人只是锦上添花。
这是好事,好处还是多方面的。
贵州地处大山之中,是中国较为闭塞、落后的地方。但这也给村超形成独特的土壤。
村超不仅是村民娱乐的渠道,也是地方认同的平台。地方要发展,首先需要建立自强自尊。这不仅是对地方的信心,也是正确处置外来影响(包括旅游游客)的正确起点。发展离不开开放,自豪、自信的开放才能避免“能薅多少是多少”的短视。
同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永远是好的,但也永远是不够的,或者说不能形成足够的动力和持久力。体育竞技化是必由之路,竞技必然是要有所功利的。
在文革时代,各区县校到年级,有各层次的联赛。奖品没有钱,有时连一纸奖状都没有,只有一个可以炫耀的名分(英文里也心领神会地直称为bragging rights)。在缺乏物质的年代,这是很重要的。
然后物质极大丰富了,不仅生活,连爱情都物质化了,这样非物质的炫耀越来越不当回事了,也没人有功夫去各种联赛了。没人打,没人看,群众体育自然凋落。
但在闭塞的山乡,这依然是村落荣誉的重要部分,他们除了荣誉,剩下的不多了,所以必须紧紧抓住。
当然,这是以前。现在贵州也在发展,但村落荣誉的传统流传下来了。交通发达了,村超都打得起来了,否则翻一天大山去打一场球赛,还不大好弄。
一旦传统形成,就得到强大的自持力。有一天贵州像广东一样发达,村超依然会火爆,就像龙舟在广东依然火爆一样。
这已经不是钱的事了,事关群体意识和地域认同,是个人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广东小老板、房东的钱已经够多,绝对使得打工族羡慕得小脸发绿,龙舟得奖的“那几个小钱”还不够塞牙缝的,更不够填补招募、器材与训练的开支,但他们不仅出钱出力得心甘情愿,还唯恐加入不进去。
龙舟大赛是个大事,能赚钱,但这依然不是他们热衷的最大动力。最大动力还就是粉丝心态,甚至主人翁心态。乐意砸钱,乐意赔钱,就是要赢。
村超也会这样。而且没有黑幕,经费全靠村民自捐。队员白天都忙于各自的生计,从小老板到打工人,从卖菜郎到养鸡能手,不一而足。没有阶级,只是为了足球而走到一起。小组赛胜利就能提两个猪脚回家,冠军小黄牛,亚军土猪,季军小香羊,第四名是大鹅。这才是真动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地的业余体育最终也会发展起来。
中国的职业体育已经高度发展,但也畸形发展。融汇了欧美职业体育的缺点,但没有吸取人家的长处,难怪成为全民怒斥的对象。国足比苏大成、林有有更可恨,这是不争的事实。
竞技化不一定是职业化。在北美,NBA、NHL、NFL名气大,但大学生联赛更“有看头”,因为更“纯正”,各种社区俱乐部的赛事则是人们投入最大热情的,尤其是自家孩子参加的各级联赛。中国家长忙着送孩子到各种班,洋人家长则忙着送孩子到各种体育俱乐部,一到赛季更忙,一个周末驱车1000多公里是家常便饭,有赛事的小镇上旅馆、饭店人满为患。家人、朋友又当教练、裁判,又当司机、拉拉队,忙得不亦乐乎。类似的现象在中国大城市恐怕很少见,在村超里反而有。
体育也不需要成为唯一的社区赛事,歌咏、绘画、诗词也可以。现在还有区县组织中小学生诗词大赛的吗?
中国崛起是民族复兴的大事。中国崛起不只是北上广深的事,离不开各地的崛起,首先是地方叙事的崛起。地方叙事的发展不仅建立本地人的自信、自豪,也吸引外地人和投资。可别小看了。为了热爱,才是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