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来于2020年后:新台生时代)我写得还挺开心的,多少满足了自己的心灵需求,感觉自己这个“废”的码字人还是记录下了一些时代变化,有种这样的自我满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上一篇实在样本有限,透过朋友介绍,我访问了一位在武汉读书的00后台生。高三毕业后,他决定来大陆读书,筹组了三百多人的台生组织,平时也做台生之间的联谊交流,周围的“样本”比我多许多。于是我与他聊了聊,作为上一篇文章的补充。
以下内容均为个人看法,如果与您的生活经验不符合,欢迎留言喔。但请不要骂“乱说,不是这样”,毕竟没有绝对正确的观察,这只是小学弟的个人感受。
一,台湾朋友会刻意在我面前说大陆用语
如果简单粗暴地回答我身边多数同龄人对大陆的看法,就是立场“普遍比上一代更绿”,但普遍对大陆民众没意见。你也可以说是“政治上更不喜欢,生活上更融合”。
很多人就算没来过大陆,也有接触过大陆网民、甚至不少人会有能聊天的大陆网友。
在台湾的台湾朋友,在生活中不太常用某些大陆用词,但是他们当面对大陆网友,以及我这种“去大陆的”,他们会狂说。比如会刻意在我面前使用“牛X”!想展示一种“我懂你们喔”的亲切。
(台北女孩附注:我有类似经验,之前台湾朋友在我面前狂说傻叉,而且他不会用“叉”,而是气沉丹田、用尽力气喊清楚每个字——“好、傻、B~~~!!!”)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有在台湾的朋友一直会用小红书,但他不知道小红书是大陆的,这甚至不是个案。因为平台算法会一直按照你的喜好推送,比如在上面查台北的美食和住宿攻略,后续就会一直刷到相关的,他会搞不太清楚(也不会刻意去管)这个平台是哪里的。
对了,我身边在台湾的台湾朋友,用小红书的人数其实超过Tiktok,因为他们认为后者有点低龄化。
就跟现在台湾年轻人常不知道一些日常用语、以及一些App是“大陆过来”的一样。我们这代对于这些“太常见的”没那么敏感,比如“视频”“高清”。许多人会说,也不会追究是哪里的。
我身边的台湾朋友对大陆会有一些“嘴砲”,大陆人可能会当真、会不高兴,但其实台湾人都知道,这些并不代表大家真的这样想。
最经典的“嘴砲”,就是“有没有被洗脑”“有没有被抓”这一种的,我要来大陆时就收到许多这样的“问候”。如果真的这么容易被抓,怎么有这么多台湾人会来?这个其实大家都知道,但就是会这样说。
二,在大陆台生的毕业考量
我的生活经验是,在台湾越好的高中,填大陆院校、过来大陆读书的人越多。比如我是台南人,台南一中、台南女中(台南最好的名校)填大陆院校的人数会比我读的学校多不少。我读的高中不是特别好,“校史上”来大陆读书的台生我是第三个。
台湾好的高中学生基本能申请上很好的大陆院校——那个同学可能在台湾没考上心中的第一志愿,但他能考上大陆的好院校、能读自己想读的科系。我碰过医学类的这种是最多的。
再比如我自己,我的成绩能申请上台湾还不错的私立大学,但我能申请上大陆的某所“211”院校,这所学校在台湾知名度不高,但不代表它在国际排名上不好。我本科毕业后能再读研,甚至有机会到更好的学校去。
你上一篇文章说,观察到在大陆的台生留下来的意愿不高,但我身边多数台生会走两条路:第一是争取留下来。大陆体量摆在这里,就算现在经济不好,长远发展来看仍有机遇。
何况,台湾对大陆学校的认识有限,在大陆读书的台生,如果不是“台湾人都知道”的知名院校,他的学历回台湾能加分多少呢?
另外一种就是选择出国。有些院校在台湾知名度不高,在国际上还是很不错的,这些台生透过大陆院校的跳板能出国到更好的院校。
三,“又没大钱可以赚,为何从台湾过来?”
我以前虽然在台湾,但因为家庭因素还是会来大陆,所以我会看到大陆的基础建设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因为长期观察,才能够看见这里的长期变化。
但若以前从没来过、直接过来读书的台湾同龄人,确实不能体会“大陆经济从什么样子到什么样子”。比起上一代人,他们很难理解所谓“大陆经济发展”。
有人会说又没大钱可以赚,为何从台湾过来?
除了刚才提到的,“可能能考上大陆好院校”等理由,我碰过很多台湾年轻人是“想离开家庭的管束”“想离开台湾出去看看”。在这个前提下去思考现实问题:去澳洲摘草莓?去美国、日本、英国读书或打工?
很多地方有语言障碍,去摘草莓或读书都会面临“期限一到,就得回台湾”的情况。除非顶尖,否则在西方国家或日韩找到相对可以的工作机会并不如大陆容易。若考虑长远发展性、规画性,有人就会选择来大陆看看。
其实我这代台湾人在大陆是很能融入的、甚至能够很活跃。我身边有一群2022年才刚来读大学的台湾学弟妹,年纪都比我小,他们自己组织了团队,帮助其他也想来这里读书的台湾人。
他们还有Instagram账号,几乎每个礼拜都会收到在台湾的台湾人询问,比如问他们如何在大陆克服学业压力等等。
这些生活上的交流,台湾学弟妹是挺活跃的,大家也不会管对方政治立场。民间交流这一块,很多大陆人会以为“来大陆的台湾人,应该都是比较国民党的”,但根本不是这样。
“做交流”跟政治立场,在现在的台湾没有太大关系。
在大陆待几年,其实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台湾朋友能懂我的大陆用语,但你未必能懂台湾朋友的“台湾用语”。
台湾人现在会不懂的,就是两岸翻译名称的不同而已。许多大陆用语和流行语,台湾人就算不常用,也至少能懂一半以上。反而是台湾一些年轻人的“干话”(废话)没有传到大陆,所以台湾朋友跟我“讲干话”的时候我需要“翻译”。
比如以前有一阵子我台湾朋友会发信息给我“割,吃东西吗”,一问才知道这不是打错,是用“割”这个词来指“哥”。
台北女孩附注:去查了,这是前些年台湾小朋友在Instagram上的流行。据说是因为很多追星族爱喊偶像“哥哥”,所以用以讽刺“哥哥只想割(韭菜)” “我叫你哥其实你是割”。我姊姊去询问同事,同事表示,这个流行语是“中国来的”。
或是比如我问,“今年要不要来武汉找我?”,他们会回一个“漏”,我得拜托他们翻译才知道——
原来是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