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网友的刻板印象中,留学生总是和光鲜亮丽的「富二代」划等号,“有钱炫富”“爱玩会玩”...但其实,其实身处海外的我们并非如此,不仅每天会被数不完的paper、essay追着跑,也会因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失眠到凌晨,留学圈里的内卷根本不是拼爹拼妈那么简单,咱们东亚人卷起来可是会让老美哭着喊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们留学生是不是都不用学习?”
“除了炫富就是玩吧。”
“你们留学生换到国内,也就中职中专的水平。”
以上的声音大多出现在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大概是6-10年前的社会主流声音了。
10年过去了,主流依然是这样的声音。
我无意为那些被口诛笔伐的个别留学生辩解,而“不要将个人行为上升群体”的观点我也写腻了,听的人会听,不听的人依旧傻逼。
今天我来讲几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卷翻老美的故事好了,从侧面印证一下,在这个占据全球前100名大学数量过半的国家里,中国留学生,或者是东亚留学生,是如何卷飞本地大学生的。
1、Jaden在UIUC的统计课上,几乎没有说过英语
玉米地是个神奇的地方,三人行,必有中国人。
我们学校的统计系很强,而中国人,最爱学的就是统计。
有多夸张呢?我们学校有统计学教授,为了让学生给自己打高分,专门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学了中文,“这样你们就会更喜欢我一点。”
以前我们统计系里是有中国教授的,学长学姐说,那个时候,教授整节课都说中文,基本没什么问题,倒是零星几个学统计的老美,硬是给本地人整成了去中国留学的样子。
找队友也非常方便,只要讲中文的就自动组团,零星几个老美撑死只能组两个group。
中国人扎堆的专业,第一特点是什么呢?卷。考试周一整周住在图书馆的,有一半都是学统计的同胞留学生。
而且在我们学校,图书馆是建在地下的,原因很离谱,是怕挡住隔壁玉米田的阳光。
有时真的很羡慕这些玉米,有隔壁图书馆最聪明的大脑当养分,怪不得各个都是红高粱。
如果有兴趣卷,欢迎报考玉米地,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2、老美分享专业课拿A攻略:和中国人做队友。
我是在美国东部一家很出名的party校读的本科,有多party呢?推开任何一个课室的门,闻不到酒精味算我输。
但就是这么一家party校的论坛上,有人发出了数学专业课如何拿A的攻略,上面的标题:和中国人做队友。
这篇帖子其实并没有特别说选课攻略,学习时间分配,以及如何选教授等等,因为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人群中快速识别中国课友,并和他们打成一片。
为此,写帖子的人甚至还教了几句基础中文,比如你好,再见,操你妈之类的常见用语,并强调:多用国骂更易于与中国学生加强友谊。
这个帖子下面有993个赞,评论区里有很多人谢谢帖主,说真的很管用。
作为中国人,不卷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卷完还能给周围人带来些好处,我觉得倒也很值。
3、脸书高工开小组会,讲家乡话效率更高
我是广东人,在脸书硅谷总部工作。
脸书中国人多已经不是新闻了,但总说中国人多,具体有多多?
我这么说吧,我所在的小组里,老板是老移民来的,同事是咏春故乡来的,另一个同事祖辈都是东山少爷,我们组上次用英语开会,我已经忘了是什么时候了。
都说印度人抱团取暖,中国人只会坑自己人,这也要看情况。我们组的老板很早就移民来美国了,见过的世面多了,也在脸书身兼要职,没有太多世俗的欲望,对会说粤语的人,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都格外热情。
大家卷出来的都不容易,我们组的氛围很好,中国人不卷中国人的风气被贯彻落实。
但似乎别的地方就不一样了。
4、滑雪课,马术课,编程课,学生面孔出奇一致
我是尔湾一家教育机构的老板,我们提供少儿编程、滑雪、帆船和马术课程,我们对客人没有特别的偏好和取向。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招的员工都是本地人,工作场合也要求必须说英语,但来报名的只有亚洲家长,而且大部分的家长都是中国人。
我的一个编程课的老师跟我说,他的课程中国孩子太多了,这些孩子的面孔非常一致,只有普通话口音的不同。
甚至有的学生家长还给我提意见,这些家长基本上把能报的课基本都报了,还觉得不够多,“这里的小孩就是爱玩,那可不行,怎么能丢了老本呢。”
我的一个朋友在加州的大学里教书,有节课讲到人才制度与劳动制度,谈到不同国家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她感慨道:我们东亚人都是卷王。
然后她看到学生们,包括韩国、日本和印度的留学生,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王者的微笑。
北美学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