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很多人说三八式步枪比不上中正式步枪,笔者严重不能苟同。三八枪在我军的历史上,在战士们的心目中,甩中正式不知几条街了。
诞生在世纪之交,输入于一战前后
(资料图)
三八式步枪定型于1905年,是在日本三零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三零式步枪诞生于1897年,这年正是日本明治30年,故而得名三十年式步枪,简称三零式步枪。三零式步枪采用改进的毛瑟旋转后拉式枪机,发射6.5×50毫米有坂步枪圆弹,弹头初速约630米/秒,枪口动能约2000焦耳。
三零式步枪参加了日俄战争,根据其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稍加改进,便于1905年(明治38年)定型了三八式步枪。
相对于三零式步枪,三八式步枪有两点重要的改进:一是增加了防尘盖。增加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为的是枪机不被沙尘侵入影响可靠性。三八大盖的俗称即由此而来。二是改变了发射的弹种,变原来发射6.5毫米圆弹为发射同口径尖弹,初速提高到770米/秒,枪口动能相应提高到2670焦耳。
在长征和抗战题材的影视中,出现斯登式冲锋枪,那是穿帮,但如果在民初军阀混战中出现三八大盖,却并不违和。三八式步枪进入到中国的历史很早。据1916年北洋《陆军统计简明报告书》的统计,当时中央陆军全部19个师中的14个(有5个师的步枪统计缺)中,已有四个师(1、6、7、9)装备了三八式步枪。那正是南北军阀极力扩军的时候,仅在1917年这一年,就有20余万支三八式步枪卖到了中国。1920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参战军三个师,全部装备的三八式步枪。在新旧军阀混战中,一直就不缺三八大盖的身影。
抗战胜利之前的艰难缴获
国民革命之初,武器十分短缺,1924至1927年,支持中国革命的苏联曾先后六次给广东革命政权运来武器,其中就包括步枪51000支,子弹57400万发。这五万多支步枪,并非俄国自造的水连珠,而是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购买的日造三八大盖。
据北洋政府外交官毛以亨回忆录载,国民联军五原誓师前夕,仅就他偶然的一次亲眼目睹,苏联政府援助的武器,就有步枪20万支,以“日造三八式最多,俄造连珠枪次之”。
红军长征中的突破乌江之战,黔军王家烈部有一个很特别的卫队连,之所以特别,即是在劣质的赤水造步枪占绝大多数的黔军中,这个连却全部装备的三八大盖,可谓是鹤立鸡群。乌江被突破后,这百多支三八大盖,全部成为红军的战利品。
1934年7月,敌115师进剿红25军于黄安(今红安)城南的长岭岗,反被红25军击败,大批枪械被缴获,曾一度使红25军几个营全部用上了三八式,每个连的歪把子机枪达到9挺之多。1935年1月,还是这个115师,又在向我鄂赣边一带进剿时,被我红16师成功设伏,200多支三八式又送了礼。115师属东北军,所装备的三八式,可能是原装的日本造,也可能是沈阳兵工厂的仿造。
就总体来讲,红军时期我军装备的三八式步枪,尚是少数。据嘉陵江战役时红10师的统计,其中28团共有长短枪675支,三八式仅25支;36团共有长短枪781支,三八式仅46支。这一装备比例,在全部四方面军中,乃至在全部红军中,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八大盖在我军中的装备,是抗战中逐渐多起来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1936年7月有一个总结说到,自南满党的“一大”以来,“有四分之三的队伍换上了三八式的新式步枪。”
1937年,由我党领导的山西牺盟会组织武装时,曾动员阎锡山拨晋造六五步枪10000支。这晋造六五步枪,即山西仿造的三八式。当然阎锡山在拨付时打了折扣,只给了5000支。
八路军一二九师1938年5月29日的一份《一二九师武器种类口径统报》中显示,全师共有步马枪2782支,其中三八式步枪362支。虽然仍然不占多数,但通过缴获,已经仅次于汉阳造(869支)占据了第二位。
1942年五一大“扫荡”之前,冀中军区警备旅2团,为方便战场勤务,对所辖四个步兵连的步枪进行了调整,以使每个连枪型一律。其中一连三八式,二连汉阳造,三连捷克马四环,四连老套筒。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平原上仅存的唯一野战团九分区24团,也是同样的配置。
到了抗战胜利前夕,随着我军对日作战不断取得胜利,三八式步枪的比例也逐渐加大,但仍不及半数。
解放战争开始后的大量装备
三八式步枪在我军中应用最多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放下的武器,有的被我军直接缴获,有的装备了国民党军后又被我缴获。为抢占东北,八路军359旅717、719团,把绝大多数的武器留在根据地,每班只带一支步枪,在刘转连、晏福生率领下,千里跋涉赶到辽宁辽阳,可苏军原先说的日军仓库中的枪炮可以任由我军取用的承诺,却受与国民党政府外交关系的约束不能兑现了。无奈,经请示罗荣桓后,该部自己动手,打开日军军火库,一夜之间,便把部队整整齐齐地武装起来,这其中的步枪,一类是九九式,另一类就是三八大盖。
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所在的田松支队,是从胶东经海路抢占东北的。该支队一团八连宫野进等回忆,他们连进入东北时,同样也把大部的武器留在了根据地,每个班只保留一支老套筒进入东北。到了东北后,面对遍地土匪的恶劣形势,严重缺少武器的连队向上级提出补充武器,参谋长王云舞回答说,“打开军火库,任你挑选。”于是该连打开日军仓库自行搬运,把能带得动的家伙都武装了自己。宫野进他们这个连,三个步兵排之外,增编了一个九二重机枪排,每个步兵排除了三个步兵班外,还增编一个轻机枪班、一个掷弹筒班。全连步枪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
当时基本是徒手进入东北的我八路军、新四军,除了从仓库里取,也从民间搜集。日军投降时,为泄战败之愤,曾将大量兵器埋入地下或投入湖中。据同样是田松支队一团一营教导员李高升的回忆,他们营仅用半个月时间,便从镜泊湖里打捞出三八式、九九式步枪550支。
以上几例,可视作东北我军的一个缩影。
其他战场也是一样。叶飞率一纵北上山东时,曾在大汶口、华丰一带将日军一个旅团缴械,包括“战士们看着眼馋”的三八大盖在内的轻重武器,悉数为我所有。拍摄于1953年的老电影《南征北战》,影片开头,我军战士配备清一色的三八大盖。这与史实是十分吻合的。曾经用于屠杀中国人民的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中,占了相当多的比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人民志愿军仍然装备相当多数的三八大盖。50、38、39军中的三八大盖,分别是1565支、7235支、7320支。三个军中三八式的不同数量,反映了不同的历史,50军是国民党军起义部队,中正式步枪,美三零步枪居多,而38、39军系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组建并发展起来的,故而三八式居多。
一部小说造成的讹传
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第一回“史更新死而复生 赵连荣舍身成仁”中,被三八枪击穿头部仍然继续战斗的八路军排长史更新对赵大伯说:“这是六五子弹,弹丸小,要是七九子弹,可就完了。”
有坂六五子弹的确有过这样的过穿透,抗战初的忻口战役中,国民党军21师师长李仙洲,便是被一颗六五子弹击穿了胸部经抢救治疗脱险。所以,《烈火金钢》那样的描写没毛病。但大概也就是以此为源头,一代一代传下来,竟然变成了今天无数键盘军迷的众口一词:三八式发射的6.5毫米步枪弹,非击中要害打不死人,所以说这枪威力不行,所以说这枪不行。
真的是那么回事吗?当然不是。
在上个世纪初流行的老式栓动步枪中,德7.9毫米毛瑟步枪、法8毫米勒贝尔步枪、英7.7毫米恩菲尔德步枪、苏7.62毫米莫辛纳干步枪、美7.62毫米春田步枪和日6.5毫米三八步枪的枪口动能分别是3647、3362、3127、3627、3607和2670焦耳。由此可见,三八式步枪的威力的确低于和它同时代的步枪。
但是,三八枪的这个略低的威力行还是不行,得看在怎样的战场环境中去考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步兵,几乎是清一色的步枪兵,没有步兵炮,没有迫击炮,没有或鲜有机枪,更没有后来才有的直瞄支援火器,所以对于步枪,要求必须能够承担各个不同的战斗阶段、不同的作战距离上的全部射击任务。也就是说,不仅后来由轻机枪承担的400米以上的支援任务要由步枪来承担,就是由重机枪承担的800米以上的压制任务也仍然要由步枪来承担。就因为这个,所以那时要求步枪的威力越大越好,射程越远越好。而据对三八枪的威力测试表明,该枪发射的6.5毫米步枪弹,超过400米后,是逊色于同时代其他步枪弹的,而且是距离越大差距越大。在经常需要由步枪支援和压制400米甚至800以上目标的一战之前的战场上,三八枪的威力,的确显得不足。
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反转。一战中后期的战场上,机枪加入了,迫击炮加入了,步兵支援火器加强了,步枪应用射击的距离缩小了,缩小到400米以内了。从这个时候起,关于步枪威力无需过大、射程无需过远,应适当降低威力以减轻单兵负荷并增大携弹量的呼声出现。6.5毫米有坂步枪弹略小的口径、略少的装药和略低的威力,已经不再是短板。
到二战爆发时,除了一战时走红的重机枪,又有普遍列装的轻机枪了,除了迫击炮这样的曲射火器,又有直瞄的平射炮、火箭筒了,步兵的支援火器更强,步枪应用射击的距离更短。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统计,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期间的历次主要战争中,步枪开火的距离,100米以内的占30%,100米至200米之间的占42%,200米至300米之间的占16%,300米至400米之间的占9%,400以上的仅占3%。也就是说,实战中步枪射击有97%的发生在400米以内,有72%的发生在200米以内。而在这样的距离之内,三八枪的威力足够。
至于小说中的史更新,忻口战役时的李仙洲那样的情况,三八枪有过,其他枪也有过。李宗仁曾被一颗七九子弹贯穿头部而不死,蒋百里、东条英机曾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射击而不死,文革时贵州的一名农妇曾被一颗7.62毫米步枪子弹击中头部而不死,2004年黑龙江一名扫黑警察曾被一颗五一式7.62毫米手枪弹从眼窝下打入,从后脑穿出而不死。似这种看似击中要害实际在毫厘之间躲过了要害的情况,比中一千万彩票的概率高不到哪儿去。偶然的巧合,说明不了问题。(关于三八枪威力的问题,笔者写过专门文章,这里不展开,愿意讨论的欢迎到那些文章下讨论。)
狙击手的标配
在我军历史上,曾涌现无数不叫狙击手但却创下累累战果的狙击英雄。山西青年决死队著名的“决死第一枪”杨长顺、晋冀鲁豫边区著名的“神枪手武状元”关二如、曾在六七百米的距离成功射杀日军军官的民兵战斗英雄边老海、曾经用120发子弹消灭110名敌军的战斗英雄魏来国、曾经用90发子弹击毙120名敌军的鲁中军区4师10团神枪手集训队等等,这些狙击英雄们使用的,无一例外全都是三八大盖。
为什么是三八大盖?因为三八大盖最适合狙击。
一是瞄准基线长,瞄准效果好。三八式步枪的瞄准基线长达695毫米,差不多是二战各国现役步枪中最长的。瞄准基线长,自然带来瞄准效率的提高。
二是缠距短,子弹飞行稳定。三八枪的缠距只有200毫米,是同时代栓动步枪中最小的。缠距小,子弹飞行时旋转的速率就高,速率高,则弹道稳定。
三是枪管长,夜战和狙击作战的生存能力强。三八式步枪的枪管长达769毫米,是二战步枪中最长的,而有坂6.5毫米步枪弹的装药量仅2.14克,却又是同时期步枪弹中最少的,这就使得火药在长长的枪管中得到充分的燃烧,不仅提高了火药能量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也使枪口焰得到很好的抑制,有效降低了被敌发现的机率。二战中,日军还曾开发减装药的6.5毫米弹,专门用于狙击,枪口焰更少。
白刃战的利器
三八式步枪长1276毫米,上刺刀后更是达到1663毫米,是同时代步枪中差不多最长的, 全枪重为3.73千克,却又是质量最轻的,这使它更利于白刃战。
冷兵器搏杀,讲究一寸长一寸强。拚刺刀第一需要的是有我无敌的斗志和敢打必胜的信心,其次是身体素质和拚刺技术,再次是手里的家伙。三八式轻巧细长的枪身和锋利的刺刀,无疑给拚刺者增强了这一信心,也从中占到了便宜。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进攻冀中固安县城,我冀中军区所属平南支队和固安县大队,专门抽调100多名身高体壮的干部战士,一律配备三八式步枪,上好刺刀,隐蔽于城墙垛口后,对于爬城的国民党军,上来一个捅死一个,只几波,便丧了敌胆,粉碎了爬城的攻势。固安守城的胜利,三八枪的刺刀突击立了大功。
辽沈决战前后,国民党71军特怕与我辽南独立2师打白刃战。这是有原因的。前者兵员主要来自西南诸省的摊派和抓丁,装备的是美式春田步枪和美、加冲锋枪,而后者兵员分别来自冀中、胶东和辽南三地土八路的升级,装备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敌军拚不过我军,除了斗志和身高上的差距,也还有手里的家伙短而重,难敌三八大盖的原因。
战争年代我军的拚刺英雄,胶东八路军的吕俊生、西北野战军的刘四虎、志愿军的苏文俊等,手中步枪无一例外全是三八大盖。
老战士的最爱
网友徐渡泸所著《骑兵向西》中,有采访1947年入伍的老战士刘交旺的对话:
“问:刘老您参军时,多长时间才发枪,什么枪?
“答:两个月以后就发枪了,七九杆子。
“问:以后什么时候再换好一点的枪。
‘答:48年到警卫连的时候,换日本的三八式了。
“问:三八式比七九好吗?
“答:那可不!那时候能背上一杆,不容易啊。”
解放战争时期的城阳武工队队长李肇兰在回忆录中,有一个话题被反复提及,即该武工队中,除了短枪盒子炮,长枪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也就因为这个,使得其在和当地诸多装备了美三零步枪、捷克二四步枪和中正式步枪的敌后游击武装的对比中,牛逼得不要不要的。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3师挺进东北时,上级要求每个班只留一支步枪,其他武器全部交给当地武装。枪是战士的命根子,要交出枪徒手去东北,大家都很抵触,工作很难做。但一听说到了东北,每人一支三八大盖,大家都愉快地把枪交了出去,轻装上路了。
抗美援朝初期,为方便弹药的补给,入朝部队曾以军或师为单位统一步枪的口径,以使整个单位口径一律。这时便出现了一个情况,即所有被要求交出手中三八式的战士普遍出现了抵触情绪,而奉命上交别的枪的战士,虽然也有不情愿的,但只是个别现象,没有出现像交出三八式那样普遍的思想问题。
对于和日本人同属于亚洲黄种人的中国人的身材与体质来说,三八大盖的枪托、握把以及相对柔和的后坐力等更适合,战场上更得心应手,因而也更受欢迎。
前边举的冀中军区的两个例子,警备旅2团和九分区24团,因三八枪不多,只够装备一个连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团的做法一律,即将有限的三八大盖全部集中装备全团的头号主力连。
无独有偶,曾在解放后任84师师长的老八路赵衍庆,在回忆中曾说到,“济南战役后,十纵八十三团换装,此前武器比较杂,不整齐。济南战役后,该团一营一、三连的装备以缴获的美式步枪为主,一部分为三八式步枪,二连则全部装备三八式步枪,因为二连是一营的主力连。”
从抗战时期开始,在主要以缴获来武装自己的我人民军队中,只要稍正规一点的部队,为了方便战场勤务,都会尽可能地以连为单位统一步枪的口径,于是就出现了诸如“三八式连”、“中正式连”、“三零式连”、“捷克式连”等。那时,不论是军队还是老百姓,一看每个连使的家伙就知道,哪个连用的是三八式,那这个连绝对是它所在营乃至所在团的主力。老电影《董存瑞》中,用画面语言和借郅振标之口表现的赵连长那个连的“一水三八”,其用意也是在说明,这个连是个主力连。
战争年代,三八大盖在我军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也是无与伦比的。开国大典阅兵式中,步兵方队 、骑兵方队、水兵方队,都选用三八大盖,整个阅兵式上的步枪三八大盖一枝独秀,即足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