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药师
2004年4月4日,第23届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在香港文化中心如期举行。
当时,正值我国与日本就钓鱼岛争端与日俱增之时,但港岛无人提及此事。
(相关资料图)
颁奖当日盛况空前,全球直播。
黄子华与朱茵、蔡少芬、应采儿、曾宝仪等八位美女同为典礼的主持人,场内场外无数双眼睛紧盯台上。
黄子华是香港著名的“栋笃笑”(香港本地的一种脱口秀表演形式)演员,受邀担任男主持。
现场,当日本演员原岛大地上台领奖时,黄子华忽然对他说了一句震惊全场的话:“原岛大地,麻烦你回到日本,跟日本人说一声——钓鱼岛是中国的!”
台下所有人先是一愣,紧接着掌声雷动,所有人都为黄子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拍手叫好。
事后,黄子华不仅被日本演艺圈封杀,还被永久限制入境。
可有什么关系呢,黄子华在香港的表演都忙不完,干嘛还去日本?
2003年港岛“非典”肆虐时,黄子华的“栋笃笑”专场场场爆满,香港人甘愿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戴着口罩也要去看他的表演。
据说香港娱乐圈,有两个人的演出门票一直很难抢到。
一位是陈奕迅演唱会门票,另一位就是黄子华的“栋笃笑”门票。
聚光灯下,一人一椅,黄子华嬉笑怒骂香港28年。
残酷往事
1960年9月,黄子华出生于香港红磡一个普通家庭,祖籍广东三水。
黄子华的父母是“少年夫妻”,母亲未满18岁便生下了他,随后便带着他与丈夫离婚,彼此开始新的生活。
“拖油瓶”的黄子华从小便在父母、外婆、祖母家中辗转寄居。童年时,母亲改嫁一位商人,婚礼当天却留下黄子华独自在家。
黄子华知道母亲婚礼后,不解地问身边大人,“为什么我不能去参加妈妈的婚礼?”
● 黄子华后来在节目中笑着回忆这桩“糗事”
继父脾气不好,与黄子华母亲不是吵嘴便是打架,还经常打骂黄子华。
身处重组家庭,继父还有自己的孩子,黄子华从小便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他那时甚至想“对一个人最大的整蛊,便是把他生下来。”
黄子华后来笑说调侃,继父对他最大的父爱,便是不打他。他还笑言,他用小小身躯挡在厕所门前保护母亲时,比赛就从单打变双打。
这样环境长大的黄子华,小小年纪便学会了处处察言观色,也学会了遇事一笑了之。
成年后的黄子华只想尽快离开这个家,刻苦学习后,终于考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最初他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可学了两年后,他觉得哲学更有意思,便转学到那时无人问津的哲学专业。
别人觉得可惜,他觉得挺好,因为在此之前“根本不懂思考,只会遐想”。
● 在国外读书时的黄子华
在租来的地下室,他七天闭门不出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出了尼采式的超脱,“既然上天已作弄了我,要我到这世界走一圈,那么,我便选择苦中作乐,积极地丰富自己的生命,好让这生没有白活一场。”
书中内容再丰富多彩,黄子华面前的人生剧本却单薄如纸。
黄子华留学期间,正是香港影视圈黄金时期,他不由心动,希望“透过演不同的角色,活不同的人生”。
1984年,黄子华硕士毕业,返回香港,一心想报考无线演艺培训班,当演员。
可惜那年演员班因故停办,他只好报考了尚在招生的编剧班,勉强算半只脚踏入圈内。
也是那年,周星驰从无线演艺培训班毕业,两个未来的香港喜剧之星短暂交汇后,彼此拿到了不同的“人生剧本”。
周星驰手里的“剧本”好歹还能“跑龙套”,黄子华的“剧本”翻来覆去都是一纸空白。
从编剧班毕业后,黄子华终于进入无线,主要工作是帮上司复印文件,帮剧组买盒饭。
● 刚进无线时的黄子华
除了打杂,他还做过助理编导、节目主持、电台DJ,就是没当成演员。
其实也有,他当过剧组里的“死尸”。
当天恰好下雨,他躺在地上没听见导演喊cut,不敢动弹,结果被指骂:“怎么这么猪啊!”
那次,他赚了10元钱,一直留着,想去买六合彩。
去电视台毛遂自荐,制片人不客气地说:“你死心啦,你真的不适合做演员。”
看到黄子华还有些不服气,他继续“补刀”说:“在某个角度还算得上系丑!”
这些故事统统被他编入成名作《娱乐圈血肉史》,无数残酷往事,通通笑话收尾。
一“站”封神
“究竟几时先可以演戏?几时先到岸?”
黄子华不知道,也没人能告诉他。
他只能拿着3000元的月薪,老老实实给同事复印资料、点外卖。
1990年,四大天王粉墨登场,周星驰凭借喜剧片《龙在天涯》红遍港岛。
30岁的黄子华依旧四处碰壁,决定认命。
● “这个圈子,根本不接受我这种姿色平庸的人玩。”
这时,他的上司也是好友叶洁馨建议,说话俏皮的他,或许可以借鉴国外“Stand-up-comedy”的形式演出。
“Stand-up-comedy”其实就是国外的“脱口秀”,黄子华很欣喜,绞尽脑汁用粤语将其翻译为“栋笃笑”,意思是“一个人傻傻地立在那里,什么也不会做,只是笑”。
黄子华那时想,脱口秀不需要别人帮,只要有胆量站上台就行,就当自己在这个行业的谢幕,结束后就转行去卖楼。
伏案九个月,黄子华把自己在娱乐圈的辛酸和人生观察浓缩成一个半小时的《娱乐圈血肉史》,随后四处拉横幅宣传,去公交车站卖票。
花光最后的几万元积蓄,黄子华走遍港九新界,自费租下香港文化中心内一间仅容300人的小剧场,举办脱口秀,讲述他的“栋笃笑”。
这是黄子华的第一场“栋笃笑”,也是中国的第一场脱口秀。
不过,黄子华的偶像许冠文称,这是“自杀行为”,一个人要在台上用粤语讲两小时,香港此前从未有人做过。
演出当晚,场内三分之一观众是圈内好友捧场,其余都是好奇而来。
首场主题是《色、情、家庭》,黄子华讲自己并不美满的家庭,聊自己失败的爱情,台下笑得高兴,好友们却越听越悲伤。
舞台上的黄子华表演,笑声中透着惊心动魄的残酷。
香港作家黄碧云说,看黄子华的栋笃笑,如看斗兽,笑声中透着惊心动魄的残酷。
黄子华也没想到,凭借“栋笃笑”一“站”封神,两月内加开三场,场地换到湾仔篮球馆,座位数是第一场八倍。
“栋笃笑”成了他的个人品牌,越做越大、越做越多,一路讲到能容纳一万两千人的红磡。
香港人喜欢黄子华,是因为他总能笑着把伤口撕裂给人看,将那些残酷的笑话变为港人欢乐又悲情的共鸣。
《锵锵三人行》评价他,“一个伪装成喜剧演员的知识分子。”
周润发评价说:“黄子华的栋笃笑能让几代香港人共鸣”。
笑声中,他拿自己开刀,“大家都有手机,这个手机就是我。我所有的衣食住行、面部五官,见得光的、不见得光的都在里面。”
他还用自己的惨剧自嘲:“十年来,我四次倾家荡产,不就相当于抄家吗?放在古代我肯定是个忠臣,不然怎会被人抄了四次家。”
甚至后来火遍网络的“我不是个随便的人,但我随便起来便不是人”也是最早出自黄子华的口中。
香港悲欢以特殊方式凝在笑中,有对金钱火热的癫狂,有虚情假意的人际关系,皆是黄子华的“笑料”。
他嘲讽喜欢PUA的资本家,“为什么你要发工资给我?不是因为我为公司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做了这份工作,我没有为自己做什么这不叫工资,叫赔偿。”
他炮轰李嘉诚,“首富建设社会,是因为建设都归他自己 。”
同在娱乐圈,他不忘揭露明星的虚伪,“到了赈灾,就特意穿一件破衬衫,捐条底裤出来比穿条底裤出来还容易。”
更多时候,他喜欢调侃男女关系,“错了就要认,要让对方认”“男人对爱情要求新鲜,女人对爱情最大的要求是保鲜”。
话语虽有些刻薄,但皆是其经历人生摔打后的黑色幽默。背后藏着饮食男女的世俗与无奈,透彻又令人深思。
电影圈的“票房毒药”
舞台上的黄子华激情四射,以至于演出结束后久久走不出,只能靠呆坐、游泳、理发来冲淡滚烫浓烈的情绪。
黄子华靠“栋笃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但人生依然和他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
因为“栋笃笑”,黄子华终于成为了电影演员,但由于形象太深入人心,每次只能接到喜剧角色。
参演了几十部电影,等待他的,却是成为“票房毒药”的命运。
实在忍不住的他对导演说:“别放我名字,票房肯定更好,下一部电影直接给我片酬就行”。
人们不知道,他最想演的其实是哈姆雷特,一个纯粹的悲剧人物。
出名前,黄子华自导自演过独角戏《戏子》,一身灰衣黑裤,台词一板一眼: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人可以做自己。
说得满不在乎,可他心里还是很希望能拿到金像奖,甚至还在“栋笃笑”现场自导自演一番颁奖环节,还发表了自己的得奖感言:
“我一直想来红磡,想来干什么呢?
领奖。最初开始的时候是希望得到影帝(s)的。
没错是复数,我并非只想取一次影帝。
我本想过去二十年,应已取得多次影帝(s)了。”
演戏,黄子华确实更为刻苦。
黄子华曾说:“哪怕在电影圈,我只是一支没什么用的火柴,但如果我不燃烧,那我就是一支‘废柴’。”
《非常公民》中,为了演活那个风雨飘零时代的末代皇帝,他每日吞药减肥,日夜揣摩角色,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可惜这部戏不够红,黄子华努力的一切,没人看到。
内地,他广为流传的形象,源自创下TVB最高收视率的《男亲女爱》。
他演打工仔余乐天,“今天发薪水,这个月又没有了人生意义”,就此被定格在表情包中。
● 《男亲女爱》中的打工仔余乐天
黄子华一直试图用幽默来诠释这个世界的荒谬,是因为他总能在生活中碰到真正的荒谬。
2012年,他做了一场有关科学家图灵的演讲。
演讲那天,黄子华本不想再哄观众开心,只想展示知识渊博的自己。
结果,他说自己专业是哲学后,现场笑得越发厉害。
他自嘲:我终于知道什么是耻笑。
笑声中,香港人依然将他视为自己的“嘴替”,难得的知音。
人们喜欢他讲述人间闲事,谈论国家大事,嬉笑怒骂间解构人间荒谬,那时的他是香港人心目中的“子华神”。
2014年高登论坛评比香港男神,张国荣第三,黄子华第一。
林夕为他写了首《子华说》,歌中唱道:神救赎人世,靠笑穴。
但是黄子华内心也越发孤寂,能说的越来越少,听懂他的人也越来越少,一些他很认真讲的话,也被当作了笑话。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2016年,访谈节目《萧遥游》中,面对主持人的发问,他脸色忧郁地说:“笑不出来,不知怎样让人笑”。
● 年纪越大,黄子华反而觉得能说的话越来越少
他在访谈中宣布,可能不会再演栋笃笑了。不过他说,“还会最后说一回香港故事,完成真正的演出谢幕”。
两年后,人们等来了这场表演。
港人彻夜排队购票,抢到票的店主在自家店门上写道:休息一天,“子华神”召唤。
“子华神”归来
2018年夏天,58岁的黄子华在红馆连开26场《金盆啷口》栋笃笑,自此封麦。
谢幕那天,黄子华语调颤抖,清唱一首自己填词的《幻海奇情》:
“劳碌半生忙打拼,想在太平盛世,做个小明星……能够与各位共度欢乐一宵,都算是幻海奇情。”
● 2018年,黄子华宣布封麦
音乐走调,无厘头中藏着苍凉。
唱罢,他狠狠甩开麦克风,挥手走下舞台。
空荡荡的红馆中央,只余一把空椅。
港媒称:“子华神仍然能令全场笑声不断,但他不快乐。”
2022年2月,62岁的黄子华以一部《毒舌律师》重返银幕,香港票房1.6亿,这部电影是香港首部票房过亿影片,相当每七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人看过该片。
● 《毒舌律师》成为香港首部票房过亿的电影
同时,《毒舌律师》也打破周星驰保持22年的香港喜剧票房榜首纪录。
两位开场拿着不同人生剧本的香港喜剧明星,又一次阴差阳错交织在了一起。
黄子华面对镜头笑问:为什么啊?
港人不舍地打出弹幕:因为是你。
黄子华的脱口秀也是一种“冒犯的艺术”,但重点不是 “冒犯”,而是洞察社会的不公和无奈后,在幽默中针砭时弊。
笑完后能解决问题自然最好,若不能,拿来笑笑也无妨。
他能被捧上神坛,不单是因为可以逗人开心,而是他的字里行间藏着对众生的悲悯,藏着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
正如有人问他为何总爱谈社会话题,他用黄霑《不文集》作答:为真小人争取社会地位,不让伪君子们霸占世界。
世事起伏如山海,可解构,可调侃,可颠覆,一笑之间,众生平等。
● 参考资料
[1] 摩登中产 | 香港第一男神黄子华:我抽身而去,台上留空椅
[2] 视觉志 | 黄子华封麦2年后,开始想念说真话的人
[3] 奇遇电影 | 再见,黄子华
[4] 新周刊 | 黄子华谢幕,他让全香港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