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林雪萍: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上海交大中国质量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美国与墨西哥3000公里的漫长边境线上,每天有3万辆卡车往返穿梭。这些繁忙的卡车,承载了两个相邻国家巨大的贸易往来。2023年第一季度,墨西哥成为美国的最大单一贸易国。美国从墨西哥、加拿大、欧盟、印度进口的商品,同比均有10%左右的增长,从东盟6国进口的商品,同比下降4%左右。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则大幅度减少了40%。

美国似乎正在完成曲线脱钩,掏空中美之间的经济船舱。那么,中国减少的商品,都去了哪里?

中国产能,属地化制造

中国2022年生产1.2亿台电视,但中国本土只能消化3600万台,其他都是出口。美国则是彩电需求的大国,每年销售量达到5000万台。以前美国进口的彩电,主要都是来自中国,一直到2019年,这个比例都是高达60%。但在2021年,这个比例降低到20%,而墨西哥出口彩电达到美国进口的比例则从此前的30%,快速上扬到60%。

那么,谁在墨西哥生产出口到美国的电视机?

在这里,全球彩电老大三星电视依然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它最大的电视工厂就在墨西哥。然而,它依然会碰到强劲的对手。TCL和海信在这里的生产基地,仍然将电视机源源不断地运往美国,而这些基地分别是从日本三洋和夏普接管过来的。海尔则采用了一步到位的方式,在2018年收购了GE家电部门,直接在美国本土生产。在中国大陆之外,中国制造商依然掌握着重要的电视产能。

所有的较量,需要放眼全球。中国制造商,需要在全球扎下根基。如果海信和TCL没有在墨西哥工厂扎根,那么墨西哥向美国的巨大出口,就没有中国制造的影子。因为在这里,三星建立了它在全球最大的工厂,年产能可以达到1500万台。同样韩国LG也在这里不断扩增工厂。在美国进口彩电中,越南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从微不足道发展到2021年的10%。如果中国制造不及时出海,这些产能就会被接管。

很显然,中国这次出海,不再是简单的商品销售,而是要求工厂出海。那么中国制造的国外工厂,是否有竞争力?

日本的打包之战

在印尼这个全球第四大人口国中,日本车系占据了95%的市场。无论是德国车,还是美国车,都曾经试图跟日本车掰手腕,最后都铩羽而归。其实这是在整个东南亚市场所表现出来的情况。

日本何以能长年独霸印尼汽车市场?因为日本在全球的布局产业从来不是生产基地的转移,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业体转移,采用了类似于合成营的方式。

所谓合成营,是一个军事术语,是军事作战改革的一种里程碑。以前打仗,作为基本作战单位的营,是没有炮火,没有工兵。这些往往都是总部才有的兵种。但合成营则是将原来高级编制的兵种下沉到营级作战单位,从而拥有全面且独立的作战能力。

日本在国外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供应链会跟金融、物流、法规等一起打包进入。就像是提供了一个国家级的旅行箱,装满了所有所需要的工具,而日本企业家只需要开包即用。

日本企业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是位列世界500强的综合性贸易公司。业务机构分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内容涵盖机械、信息、金属、石油等。这些机构深扎当地,对当地文化和工业分布等情况有着很深的理解。而他们所了解到的信息,对于其他来此做生意的日本企业会有很大帮助。

日本财阀或者商贸集团在全球化征途中,采用了商贸、情报、产业和投资相结合的一体化供应链。这可以看成是“信产投复合体”,从而为产业出海保驾护航。由于汽车在印尼属于高档消费品,非常依靠金融贷款。当中国企业汽车进入印尼的时候,这些日本银行会把贷款的门槛设得很高。购买日本车首付只要5%,而买中国车则要20%。同样,印尼有一万多个岛屿,物流非常分散,日本商贸社的物流集团也为日本各个汽车和零部件厂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运输服务。

这种供应链生态企业,似乎并不是专门为了挣钱,它们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并不友好。当宗申摩托车在泰国建立工厂的时候,试图借用既有本田的供应商的时候,发现非常艰难。这些供应商,已经跟本田做了紧密的绑定,无论是技术规格,还是价格体系。对于日本体系外的主机厂,它们的零部件价格实在高昂。宗申摩托车,不得不自己重新建立一条全新的供应链。

再出海,需要合成营

供应链出海,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再出海”。地缘政治、本土化深耕、本地文化融入等,都跟以前企业的国际化所碰到的挑战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供应链,需要聪明地出海。在海外阵地上,跟国际对手斗智斗勇,打一场正面交锋战。

交锋,已经扩散到供应链,中国家电在墨西哥的供应链属地化也在缓慢地成熟。海信引入了注塑机、钣金设备和包材等原材料,在墨西哥生产相关配件。零部件的属地化率达到了20%以上。这是一个藤蔓式的延伸过程。海信出口美国的彩电,液晶面板主要来自中国大陆。而对于在墨西哥无法生产的部件,它需要借助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海航运力,14天的时间从青岛送达墨西哥。供应链呈现了分块拼接的方式,但依然非常高效。而从2021年开始,京东方的液晶面板也来到这里。例如为了支持电视厂家,京东方、华星的液晶面板就要跟到墨西哥和越南。

2022年年底,中国四家光伏受到了美国商务部的反规避调查。就是认为只有光伏组装厂放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的这种出口方式,依然不符合美国进口光伏面板的要求。因为这些组装厂的上游,如电池片仍然来自中国生产后运输到工厂。而类似银浆、玻璃、背板等也都是来自中国制造。很显然,美国推动的“去中国化”的手术刀,切口非常深。它不仅针对商品,也注意到了供应链。

这是以前不曾有过的风险,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剧烈。对于中国制造的再出海而言,需要有更多的风险的识别和管控,需要有更多的供应链全链条作战的意识。

在这时候,类似合成营的“现代生产服务体系”的输出,就变得极为迫切。中国企业不能单打独斗,需要采用多兵种作战的方式,让能打的勇士没有后顾之忧。

中国的工程机械除了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他们在欧洲市场也开始落地生根。无论是三一重工,还是徐工,都收购了德国工程机械品牌,最有名气的是三一收购的德国“大象”品牌。然而,工程机械这个行业,非常依赖租赁这种业务。而中国在当地的银行,对工程机械的租赁业务几乎没有支持。非常有限的业务如贷款,对优秀的企业几乎没有帮助。而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卡特彼勒,租赁业务就非常好,跟银行业务鱼水相融。这意味着中国供应链出海之后,很多手脚是被捆绑的。

进入新地盘的时候,很多企业会由于不熟悉本土文化而入坑。大企业有挑战,而中小企业则更需要呵护。规避风险,需要有一种现代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包括行业智库、咨询服务、贴身裁剪的金融、系统化的物流服务等。这意味着中国出海作战方式一定要修改。从单兵作战,改成“合成营”的方式,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咨询等公共支撑平台。通过一种现代生产服务体系,来海外建立中国制造的优势。

识别风险,不要光盯着国外设置的障碍,也要看到我们自己也是风险的组成部分。为了降低汽车重量,一种减少零部件焊接的一体化压铸方式,正在变得普遍。最近两三年,有十多家上市的一体化压铸公司,如宁波拓普、佛山文灿等,都在墨西哥扩增产能,迎接墨西哥爆发的汽车产能需求。同样,动力电池厂家也都在全球各地设立工厂。然而,面对这种再出海的国外制造支撑政策,却依然没有配套。政策的迟缓,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再出海,是一次复杂的国外挑战赛。企业需要建立供应链体系,而填补各企业之间缝隙的合成营,也需要系统性的建设。再出海,需要一次精心的设计,来平衡各个节点之间的拼接关系。一条大龙出海去,龙头、龙身、龙尾、龙爪的位置,应该有着精细而舒展的安排。

推荐内容